中国式“让梨”,还是美国式“分苹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式论文,苹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整理 晓荷
一次失败的“孔融让梨”教育
杨汉光
妹妹嫁给一位美籍教师,给我生了一个美国外甥。今年暑假,妹妹和丈夫去云南考察丛林生态,就把儿子小欧文送给我们帮忙带。我想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可能有些不同,就问妹妹有什么要特别交代的。妹妹说,小欧文虽然是美国孩子,可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生活,跟中国孩子差不多,不用特别照顾,只是记得每天给他吃一个水果就行了。
很快我就发现,小欧文跟我们中国的孩子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太多”了。别的不说,光是吃水果这一点,就很让我看不惯:我刚把苹果放到茶几上,他就如狼似虎地扑过来,双手抓起最大的那个……我弟弟有个儿子叫明明,和小欧文一样只有5岁多,可比他懂事多了:我不发话,明明就不拿苹果;叫他拿,他也是拿小的,把大的让给奶奶。
我决定好好教小欧文学习谦让,就从吃水果教起。
第二天吃雪梨,我故意洗一个特别大的,放在最上面。小欧文照样抢先过来拿这个最大的。我一把抓住他的小手,将大雪梨夺回来说:“这个雪梨不能给你吃,你不懂事。”小欧文“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没有理会他,而是转手把大雪梨递给了明明。明明真是个好孩子,他马上把雪梨递给奶奶。我母亲一个劲夸明明懂事,然后把梨重新放回明明手中,作为对他“懂事”的奖赏。明明大口吃起来。看着明明吃大雪梨,小欧文哭得更厉害。我趁机开导他:“大雪梨是给懂事的孩子吃的,明明是懂事的孩子,所以就给明明吃。”小欧文说:“我也懂事。”他的中国话倒是讲得不错。我说:“明明把大雪梨让给奶奶,才是懂事的孩子;你只顾自己拿大雪梨,不让给别人,怎么能是懂事的孩子呢?”
小欧文眨了眨眼睛说:“我把大雪梨给外婆。”看来这孩子本性善良,真是太好了。我马上洗了一个大雪梨,递给小欧文。这回小欧文懂得谦让了,他转身将梨递给外婆。母亲高兴得弯下腰,在他的脸蛋上亲一口,小欧文也在母亲的脸上亲一下。母亲情不自禁地抱起他说:“我的小宝贝,你可真会惹人爱啊!”母亲也把这个大雪梨赏给了小欧文。
此后,不管吃什么东西,小欧文都和明明一样,会把最好的让给老人了。
半个月后,妹妹回来接小欧文。我照例洗苹果给孩子们吃,小欧文和明明争着把大苹果拿给我母亲,再拿给我,拿给妹妹。妹妹吃惊地问:“欧文怎么变成这样了?”我得意地说:“是我教的。”妹妹皱起眉头说:“你怎么能这样教孩子呢?”我莫名其妙地问:“教孩子谦让,有什么不好?”妹妹说:“这不是谦让,是虚伪。你会把孩子教成伪君子的……”
我越听越不是滋味,继而很恼火。妹妹却笑着说:“我一眼就看出了,欧文绝对不是真心把大苹果让给别人的。他是摸透了你们的心思,知道要假装谦让,才能吃到大苹果。不信我们把大苹果吃掉,欧文肯定会哭得一塌糊涂。”
我决定马上试试……果然,母亲的牙齿刚咬到苹果,两个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大哭。更令我吃惊的是,明明哭得比小欧文还要厉害,他竟躺到地上打滚,死活不肯起来!
明明从牙牙学语的时候起,我们就教他把好吃的东西让给老人。一家人也都以此为荣;然而到现在我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成果”是这么脆弱和失败。我不知道古代的孔融,最后是否吃到了最大的梨子,但看来我家的小欧文和明明是着着实实从“谦让”中得到了好处。
美国的“分苹果”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曾分别将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各编为1组,考察他们的童年生活经历和对其人生的影响。结果两组人中都有1个人讲述了小时候分苹果的事,并一致认为那次分苹果的经历影响了自己一生。他们两人家中都是3兄弟,当时他们的母亲都让他们给兄弟们分一篮有大有小、有红有青的苹果。罪犯说,我说了谎,却因此得到了一个比哥哥还大的苹果。所以从中尝到了甜头,后来顺着这个思路越走越远,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而成功人士说,3兄弟都想吃又红又大的那个。妈妈就说了,只有1个大苹果,只能1个人吃,这样吧:我们院子里的草该割了,我们把草皮分成3份,每人一块,谁割的最快最好就把这个苹果分给他。结果这位成功人士把草坪修剪得又快又好,于是得到了妈妈给他的又大又红的苹果。从这件事中,他体验到一个人要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和奋斗。这种理念和行为习惯伴随着他,他成功了。
专家视点
“让梨”与“分苹果”并不矛盾
打开互联网,可以看到“孔融让梨”受到多方质疑,很多言论粗略一看还挺有道理,但仔细琢磨未必如此。尤其是美国的“分苹果”故事,对人的自然感觉和想法颇有冲击力,似乎中国人不能再教育孩子像孔融那样“让梨”了,应该学习美国成功人士的妈妈“分苹果”的方法。教育孩子谦让是错误的,培养竞争意识才是正确的。
可能是“无巧不成书”才让美国的“分苹果”故事那么具有说服力。但即使事实确实如此,事实之间也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问题并非出在谦让教育的价值取向本身,而是教育方法有两处错误:
★谦让教育不要一步到位。
孩子的心理需要发育到一定水平才能学会发自内心的谦让,即孩子必须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理体验,而幼儿时期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满足的体验是建立在个人需要是否兑现的基础上的,所以一步到位的谦让教育相当于超越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家长以表扬来贿赂孩子忍痛割爱,结果孩子可能确实不是真心谦让,却学会了投人所好。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家长应该先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为培养谦让品质做铺垫,让独生子女逐渐从“吃独食”,经过“分享”心理的发育,慢慢过渡到“谦让”美德。哥哥和弟弟都想吃大梨,不要直接给孩子灌输“哥哥应该让弟弟”或者“弟弟应该让哥哥”之类的教条,可以让他们共享这个大梨,从中尝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时家长要特意与孩子共享美食,避免他形成在家中独一无二的特殊意识和地位,丰富孩子心中有他人的心理体验。家长不必刻板地效仿白宫人士妈妈的方法,哥哥和弟弟一起割草,用同样一个标准衡量谁的劳动好谁吃大的,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哥哥的体力一般强于弟弟,弟弟自然总是输,岂不是也很挫伤积极性?一切结果都靠竞争和实力决定,岂不是也很冷酷无情?在这个世界上,人心最感温暖的一定是同情、宽容和谦让,而不是实力的竞争和比拼。
★家长要应验孩子的谦让。
中国传统美德既强调“敬老”,又强调“爱幼”,所以,孩子给家长大梨,家长一般是不忍心吃下的,让一圈又回到了孩子手里,觉得孩子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不必有行动的付出,结果孩子既吃到了大梨,又享受了表扬,实在太实惠了。谦让变成了一场虚拟的游戏,其中并没有真正的教育。其实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家长只要把大梨吃了,孩子的心理就得到一次考验,他必须在“利”和“义”之间做出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很多孩子并没有因为“让梨”而变得虚伪,与那个“大梨”真地被吃下有很大关系。所以,支持孩子“言必行,行必果”,诚实与谦让便可以兼得。
可见,“孔融让梨”的传统教育只要稍微做一下技术上的改进,其教育价值仍然熠熠闪光,并不亚于美国白宫人士妈妈的“分苹果”方法,所以,经典的事物只要操作正确,就永远是经典的!
(摄影:ecc·芝麻开门儿童摄影 小模特:丁亿哲和Ju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