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语音变体与构词_汉藏语论文

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语论文,屈折论文,语音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汉语、藏语、独龙语、拉祜语、壮语、水语、苗语等10种语言通过音节内部的语音屈折构成新词的现象,在汉藏语言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是汉藏语言共有的一种构词方式。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藏语言语音屈折构词现象和由此而形成的同族词进行分析:1.汉藏语言同族词的3种主要语音变异形式和7种词义关系类别;2.各种汉藏语言的同族词既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又存在各自的个性特征;3.语音屈折构词现象同语言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4.语音屈折构词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阶段性。

语音屈折构词是在一个词的音节内部发生语音变异而产生出新的词。由语音屈折而形成的同族词在语音和语义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语音相似或相近,语义相通或相关。汉语中有不少这样的同族词,如:

上述每对例词都是语音上有相同之处的近音词:〔1 〕第一组每对词的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有声调不同;第二组每对词的韵母相同;第三组每对词的声调相同,声、韵母在古代读音相近。在语义上,每一对词彼此也有密切的联系:“种(子)/种(树)、空(虚)/空(缺)、铺(子)/铺(陈)、仓(库)/藏(匿)、传(记)/ 传(说)”都是意义相关联的一对名词和动词;“含/衔、终/冬”分别表示意义相近的动作或事物;“先/前、顶/底”分别表示同一意义范畴中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些语音和语义上的联系表明,上述每对词在词源上具有同一性,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的词,……都有同一来源,它们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2〕因此这样的词被称为同源字(词),〔3〕或者同族词、〔4〕滋生词、〔5〕亲属词〔6〕等。 类似由于词内部的语音屈折而构成同族词的现象,在其他汉藏语言中也都存在。下面从部分语言中举例来看:〔7〕

从上述例词看出,通过语音屈折构成同族词的现象在汉藏语言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语音屈折构词方式是汉藏语言共有的一种构成新词的方式。

语音屈折构词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相近似的语音形式表示相关联的新概念,因此我们将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汉藏语言中由于语音屈折而形成的同族词进行综合的论述和分析,从中探寻各语言共同的现象和规律。

1.1.同族词的语音变异形式

1.1.1.变调是汉藏语言中同族词较为普遍的语音屈折方式,在有声调的语言中,同族词的语音屈折大都表现为声调的改变。下面是汉语和其他一些汉藏语言中通过变调构成的同族词例:

上述各语言的例词表明,通过变调区别词义的现象在汉藏语言中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1.1.2.音节内部的语音屈折除变调外,有时也通过声母或韵母的变化来表现,如:

以上分析表明:(1 )汉藏语言同族词的语音屈折可以发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这几种音节要素的任何一种要素上,其中声调的屈折变化最为普遍;(2)同族词的语音屈折有多种类型,既有声、韵、 调中某一要素的单一屈折类型,又有两种或三种要素都发生变化的综合屈折类型;(3)汉藏语言的同族词在语音变异上具有共同的规律, 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特点。在有些语言中,屈折的种类比较多样,声调变异或声母变异、韵母变异等各种屈折,单一要素的变异或多种要素的综合变异等不同类型都有表现,如汉语、水语等;但在有些语言中,语音屈折常常偏重发生在某一个方面,如在仡佬语中主要表现在声调的改变,而独龙语主要表现在复辅音声母和单辅音声母的变化上,在格曼僜语中则主要通过韵母的变异来体现。对不同屈折手段的偏重,表现出不同语言的个性特点。

1.2.同族词的词义关系类别

同族词在词义上存在相同相近的密切关系,这是它们同出一源的重要基础;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导致同族词产生的根本原因。词义上同中有异的关系表现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差异程度常常是不均衡的,有些词族的同族词之间语法意义之间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意义上,而有些词族的同族词则主要是语法意义不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定的规律。对这些意义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同族词在词义关系上的多种类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词汇意义具有施受关系,语法性质的典型形式是动词和名词成对,如:

1.2.3.词汇意义表示相关联或相近似的事物或动作,它们之间既有共性,这是构词时产生联想的基础,又有区别,这是产生新词的需要。这类同族词的词性基本一致。如:

汉语、水语的例词都是泛指和特指、概括性描绘和专称的关系;毕苏语例词的词义联系稍有不同:前者是对具体形态的描绘,而后者是同这一形态有逻辑联系的空间概念的名称。

1.2.6.命名立意相同而各有所指,表示的事物性质和语法意义相同,只是所关联或所描述的对象不同,如:

1.2.7.同族词所表示的是同样一种行为动作,但是有自动、使动的区别。在彝语等语言中,这种现象有时被看作动词的一种形态方式。由于在汉藏语言中同一动作自动、使动意义的对应已不那么规范普遍,构形规律已不严整,很多都固化为词义分离、各自独立的两个词,尤其在有文字的语言中往往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各自的音、义,词的身份已十分确定,因此从汉藏语言的全局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将其看作一种构词现象列为语音屈折构词的一种类别,如:

以上七种类型是对汉藏语言同族词词义关系所作的一个粗略的归纳分类。这一分类表明,虽然各种语言同族词的词义关系复杂多样,但仍具有共同的规律和一些普遍的特征。

同时,各语言同族词的词义联系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在一些语言中,同族词的词义类别有不同的侧重, 如:独龙语同族词都是表事物自身发生变化的不及物动词和相同动作性质的外向型及物动词;格曼僜 语的同族词基本是有施受关系的动词和名词;毕苏语同族词以具有因果关系的动词和形容词为主;拉祜语的同族词除自动词和使动词外,还有些是表相关、相近的概念;彝语的同族词主要是自动词和使动词;水语同族词的意义类别不少是相反相对的关系、泛指和专称的关系等等。

(2)同族词的意义类别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但具体词的意义联系则表现出不同语言的个性特点。同一个意义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与不同的词具有同源滋生关系,如“孵”在汉语中的同族词是动作特征相近似的“伏”,在拉祜语中则是与之相关联的动词“生(蛋)”;“涧(两山中间的水)”的同族词在汉语中是事物本质特征相近的“间(中间)”,在壮语中是意思上相关联的“滴”;“溢”的汉语同族词为具有相同意义性质的“盈(充满、满出)”,而苗语的同族词则为意义相关的“沸”;“挤”的同族词在水语中是意义相对的动词“拉”,而毕苏语中则是有着因果关系的形容词“紧”等等。类似例子还有不少,这表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其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是不完全一致的,正是这种特性导致了词义联想上的差异,因而形成不同语言各具特色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

汉语中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古代学者们的关注和兴趣,古代语文学家郑玄、许慎、颜师古、孔颖达、段玉裁、王念孙等都运用声训的方法,通过词在语音上的联系解释词义,研究词语之间的关系。汉代刘熙所著的《释名》是第一部声训专著,此后著名学者章太炎的《文始》,高本汉的《汉语词类》(Word Families in Chinese),王力的《同源字典》,都对音近义通的汉语同族词进行探讨,加深对于词汇内在联系和语音屈折构词法则的认识。同具有相当深度的汉语同族词研究相比,其他汉藏语言的同族词研究尚且十分薄弱甚至还是空白,但是很多汉藏语言显示出来的同族词现象表明,通过音节内部的语音屈折产生新词的方法,在汉藏语言中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对很多汉藏语言的新词构成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是汉藏语言重要的构词方式之一。

2.1.语音屈折手段在很多西方语言中主要起构形的作用,而在汉藏语言中成为构词的一种方式,这同汉藏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都有密切的关系。

2.1.1.汉藏语言的音节结构拼合紧密,声母和韵母的排列顺序固定,加上具有超音段性质的声调贯穿整个音节,使音节具有极强的整体感,因而在构成新词时往往不象音节结构相对松散的西方语言那样便于派生出词缀,而是囿于音节的界限,通过音节内部声、韵、调的变异来改变原有词的语音形式,形成新的音义结合体。对此王力先生有精辟的论述:汉语滋生词与欧洲语言的滋生词不同。欧州语言的滋生词一般是原始词加后缀,往往是增加一个音节。汉字都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中滋生词不可能是原始词加后缀,只能在音节本身发生变化,或者仅仅在声调上发生变化,这是汉语滋生词的特点,〔10〕通过上述例词可以确定,这同样也是具有相同语言性质的汉藏语言同族词滋生的共同特点。

2.1.2.从语言结构类型来看,汉藏语言是分析型的单音节语素语言,语法意义主要通过虚词或词序等分析手段表示,缺乏词的形态变化,作为意义单位的每个音节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些语法和词汇的本质特点,决定了词内部的语音屈折变化不起构形的作用,而是构成新词的一种手段。

2.2.语音屈折构词法属于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其一表现为它作为一种构词的方式产生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作用;其二表现为语音屈折的不同形式往往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层面产生的,而是与不同时期的语音特点和语音演变相关联。因此只有同语言的历史面貌和历史演变结合起来,才能对于同族词和语音屈折构词现象有较为准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2.1.语音屈折是一种早期的构词方式。丰富的历史文献和现代语言材料表明,古汉语和很多汉藏语言的词汇系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曾以单音节词为主,通过单音节词内部声、韵、调的屈折变化区别词义、派生新词,是古汉语中一种最有孳生力的构词手段,〔11〕也是其他汉藏语言共有的构词方式。随着词的双音节化趋势和语法结构由屈折类型向分析类型的转换,〔12〕合成构词法、尤其是词根复合构词法的能产性日益增强,逐渐占据重要位置,成为主要的构词方式,语音屈折的构词功能逐渐弱化,在现代语言中已基本丧失构词能力。

2.2.2.汉藏语言中曾经有不少语法范畴是由形态手段表示的。随着语言结构向分析类型的发展演变,一些形态方式被分析手段所代替,构形规律的严整性和普遍性大大减弱,残存的屈折形式因而失去构形作用,逐渐固化为词的固定形式。毕苏语等语言人称代词数范畴的表现形式显示了这一演变过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拉祜语熙方言的人称代词数范畴是通过元音屈折造成形态变化来表示的;拉祜语纳方言则通过增加一个表复数的构词成分xщ[33]这一分析形式来表示;毕苏语和彝语北部方言既保留屈折形式,又兼用或并用分析形式,显示出两种语法手段的转换过程。在毕苏语中,第一、第二人称的单、复数形式gaa[33]—gu[33],naη[33]—nuη[33]仍保留着形态变化的元音屈折形式,但第三人称复数在留存屈折形式的同时,还增加了表复数的构词成分,这一分析手段的兼用(第二人称复数则是两种手段并用),破坏了单、复数的构形规律,使韵母的屈折变化失去形态意义,表复数的韵母屈折变化成为词的固定形式。

类似的语音屈折构形功能转化为构词功能的现象还出现在其他一些语法形式的转换中,如上文中提到的动词自动、使动范畴的表达形式,也是由于构形规律的弱化,使原来起构形作用的语音屈折形式成为构词的方式。这些例子说明,语音屈折的构词方式同语法结构类型的演变有一定联系,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特定阶段的产物。

2.2.3.语音屈折构词和各种屈折形式的产生与不同时期的音节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如汉藏语言很多词根的内部屈折变化同历史上的粘附性前缀或后缀有关,这些前缀或后缀在音节结构单音化的演变趋势中或者脱落、或者同词根音节相融合,使词根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受到影响,发生屈折变化,词的语音、语义区别性特征都通过音节内部的屈折形式来体现,词根的语音屈折最终成为一种构词方式。

各种屈折构词方式的产生还同历史语音演变的进程密切相关。如声调屈折虽然是汉藏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语音屈折手段,但并不是最早的屈折手段。严学宭先生提出,汉语同族词最初的内部屈折基本形式是由声母辅音、韵母元音和韵尾辅音这三种要素体现的,〔13〕声调作为后起的音节要素,是在成为音节的区别性特征之后才有了通过变调区别词性、区分词义的功能。汉语最早的声调屈折是上古汉语中的去声别义现象,非去声的动词读作去声,表示由动词转化为意义相关的名词,如“入—内”,“立—位”;或者由内向动词变为相同动作的外向动词,如“买—卖”“闻—问”。随着四声的形成和发展,声调屈折的构词功能逐渐扩展和增强,〔14〕成为汉藏语言中一种主要的构词手段。这一过程说明,不同的语音屈折形式产生于不同的时间层面,各种屈折形式的构词功能都是语音演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2.2.4.正因为语音屈折构词具有历史阶段性,因此对于这种构词现象和由此构成的同族词必须依据语言的历史面貌,从古音古义的形式认识和分析。如同语言经历着长期的演变,同族词的语音和词义也不断发生变化,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难以确认本来明确密切的联系。如汉语中的“国”—“域”这对同族词,从现代读音来看,彼此的声、韵、调都不相同,看不出语音之间的联系。但古代的读音非常相近,是职部叠韵,声母是见匣旁纽,发音部位相同,只有发音方法不同。词义的演变也使一些同族词的关系不能一目了然,如汉语的“夏”—“厦”,“悦”—“豫”两对同族词,按现代词义来看,不容易弄清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但如果从“夏”和“豫”的本义,就很容易看出“夏”(大)和“厦”(高大的房子”)是泛指和专称的关系,“悦”和“豫”(快乐)是意义相近的近义词。

有文字的语言,古籍文献为我们追溯词音词义的本来面貌提供了依据,藉此得以正确认识词的源流关系和构词法则,没有文字的语言无法提供充分的依据和佐证,要根据经过了长期演变的词的现代形式正确断定词源关系,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更何况如果能够确认的同族词不够充足,那么对于确立一种构词法则就会缺乏强有力的证实力。因此从汉藏语言这一较广的角度来观察语音屈折同源滋生的构词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全面展现汉藏语言语音屈折构词现象的特点和作用,以语音语义为依据,比次异同,析词别类,充分了解同族词的面貌,对于深刻理解词义及词语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方面揭示词汇系统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词汇形成的历史、规律,探索构词法则及其变换模式,进一步认识语音、词汇、语法几方面的有机联系和汉藏语言的结构特点,是大有帮助的。

对各种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方式和同族词现象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还有助于透过语音语义表面的异同,从语源的角度来确定因各自演变而产生了较大差异的词的原始面貌,提高同源词的识别率;并且扩大比较的视野,不仅从词的个体比较,而且从词族的系统比较和构词法则类型的比较,探求亲属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同源基础,识别源于母语的共同要素,和分化演变后体现各语言特性的变异成分,加深对同源关系的认识。由此看来,对语音屈折构词法和同族词现象的探讨,在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胡坦、梁敏、张济川、江荻、周毛草、 吴安其、李云兵等同志的热情帮助,在此谨致衷心感谢。

注释:

〔1 〕本文中汉语同族词例词及所依据的古音主要参考王力《同源字典》。

〔2〕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北京,1991。

〔3〕〔5〕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北京,1991;《辞海·语言文字》,上海,1980;《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1982。

〔4〕严学宭《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 《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6〕胡坦“藏语亲属词”。

〔7〕语言材料来自张济川、周毛草提供的藏语例词; 杨将领提供的独龙语例词;笔者调查的毕苏语词汇;孙宏开、陆绍尊、张济川、欧阳觉亚《门巴、珞巴、僜人的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陈士林、李秀清、边仕明《彝语简志》、常竑 恩《拉祜语简志》、王辅世《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1986;倪大白《侗台语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水语的声调别义》,《民族语文》1982年第6期。

〔8〕声母的送气特征同声调伴随出现, 因此在归纳音位系统时,没有作为独立的音位来处理。

〔9〕壮语邕宁话语音。

〔10〕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11〕〔13〕参见严学宭《论汉语同族词内部屈折的变换模式》,《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

〔12〕参见孙宏开《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2年第5、6期。

〔14〕参见梅祖麟《四声别义的时间层次》,《中国语文》1980年第6期。

标签:;  

汉藏语语音变体与构词_汉藏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