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华[1]2003年在《航空公司(海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航空运输企业作为国内民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安全”就像民航系统的核心要素——“安全”一样,同样必须得到重视。本人作为民航信息技术管理者,从国内民航信息建设角度出发,研究航空公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一家典型航空运输企业(海南航空集团)的信息安全研究,为国内中小型航空公司的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参考。本文在信息系统安全理论的指导下,对海航集团网络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实施的、具有伸缩性的安全解决方案。通过整体的安全设计,使海航集团网络信息系统有了基于应用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的网络安全技术有机地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具体的网络安全解决措施。
邓超[2]2010年在《海航移动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G的正式商用,给了广大企业一个强烈的信号,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无线)信息化将成为市场热点。近年来许多企业已争相将移动信息化建设纳入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发展规划,随着3G技术更为普及和更为广泛的应用,移动信息化必将成为未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新趋势、新主流。而移动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领域,企业如何设计并控制好移动信息化项目建设就需要应用到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利用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对对人员(People)、产品(Product)、过程(Process)和项目(Project)进行分析和管理,让移动信息化项目的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从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维护全过程)都能在管理者的控制之下,才能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的完成软件并交付用户使用。如何利用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形成一套管理移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体系是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项目管理方法、结合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和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对海航移动信息化项目建设进行分析。本文首先通过解读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以及项目质量控制标准来分析构建海航移动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体系所需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海航移动信息化项目的项目特点、内容体系、方法工具的分析,提出大型移动信息化项目的管理目标体系。阐述了在海航信息化框架下如何构建海航移动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并总结出海航独有的PMP-CMMI的体系结构,为实现企业移动信息化提供软件项目管理的可参考的流程和管理手段。最后结合海航集团的移动信息化实际需求,利用海航集团移动信息化建设案例——掌上海航平台项目的建设,配合海航集团的移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对建设移动信息化项目的步骤进行了分析,清晰的展现了海航集团移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管理思路。本文研究海航移动信息化项目管理,总结了已有的成功或失败案例的经验或教训,力图能够为今后项目建设提供通用原则和方法,从而推进整个海航移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不断完善。
闫军[3]2007年在《海南航空企业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最具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的要素。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海南航空(以下简称“海航”)的发展是我国航空运输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海航运营13年来,从最初的1000万元起家,凭借创新性的资本运作和正确的发展战略,迅速的成长为总资产近500亿的我国第四大航空企业集团。海航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倡导“内修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外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西合璧的企业文化,以“为他人做点事,为社会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为企业价值观,鼓励员工追求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海航企业文化引导着员工行为,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海航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海航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论文以海航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为分析对象,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海航企业文化的内容、特色、实际效果等加以分析,总结出海航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经验。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企业文化研究综述;第叁部分是海航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并阐述海航发展中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第四部分分析海航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包括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文化的培育机制、企业文化的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实际效果四方面;第五部分结合海航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出诸多可资借鉴之处;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本文通过对海航企业文化的形成、培育机制、内容、特色、实际效果的全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海航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出完整的企业文化层次,形成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企业文化,建立了较好的企业文化培育机制,使企业文化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第二、海航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员工的行为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员工得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激发,企业文化也造就出海航品牌,培育出海航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企业应对国内外日益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最终促进了海航持续健康的发展。第叁、海航企业文化建设中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孙新宪[4]2013年在《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题目是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会计模式是会计实务体系的高度理论袖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是各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会计模式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从会计模式研究、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再到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体现了其规律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别是基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框架,各国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准则日益国际趋同,然而由于各国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科技水平、法律、文化等各异,因而各国会计模式除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外,其他部分仍将保持其各自特点而运行,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本研究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又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其会计逻辑起点是会计对象,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本文中吃、论点是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包括方个分论点,遵循"总论-分论-总论(结论)"逻辑思路,采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研究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本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际国内文献回顾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之处。第2章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首先系统论述会计模式基本理论,其次与国外主要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对比分析,再次分析了民航企业所处会计环垢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务,剖析了良航企业现行会计模式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国家会计改革要求、国家民航发展战略、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及民航企业发展,提出构建良航企业t理型会计模式,包括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功能、构成要素、框架及运行等,其构成要素包括民航企业会计目标、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知巧管适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及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本文第3-8章主要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系统论述。第3章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于系统论、信息论,首先从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载体等H个维度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借鉴了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运用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法构建了民航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度民航企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南航信息化程度较高。第4章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与知识管理。首先从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过程、会计管理手段=个维度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开展了民航企业财务风险巧警实化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民航企业财务风险较小。第5章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首先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了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就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最后论述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民航企业相关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同时民航企业自身重在巧部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6章内部控制导向的良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企业组织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次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为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再次就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企业核沁竞争力关系实化,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可提升民航企业心竞争力,最后论述巧部控制导向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第7章国际化的良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运用系统论、企业国际化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昏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要素与框架、重点及其措施。第8章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首先论述该模式运行外部环境保障,其次阐述该模式运行组织保障,再次论述该模式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最后述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及国际化运行展望。第9章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首先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其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与明确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肉容与方向。本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促进中国民航企业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王振华[5]2007年在《国内航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逐渐开放,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上市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高度的风险。国际内部控制研究委员会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各大上市公司规避风险,保障利益实现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后,目前,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已经趋于成熟,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理论成为各国内部控制的借鉴标准。摩托罗拉公司、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已经将内部控制与公司目标相结合,运用到生产的各个细节。内部控制目标明确,确保了公司生产的各个环节始终是受控制的;内部控制以成本控制为核心,保证了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内部控制细化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极大限度的降低了公司成本,实现了高额的利润。中国的内部控制理论起步较晚,虽然我国证监会等机构逐渐重视内部控制在各公司内的推广,但内部控制并不成体系,很多企业仅将内部控制以文字形式写进企业制度,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践。虽然在中国有很多内部控制的成功案例,但更多的是很多知名企业在其极其薄弱的内部控制中失利,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资不抵债,中石油污染事件赔偿,亚细亚公司破产,总结这些公司的经验,内部控制不成体系,并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是企业不能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原因。中国的航空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成本行业,面临着潜在安全运营风险、内部管理薄弱、财务危机和日益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近些年,航空市场的高速发展给航空公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高额的成本导致利润与收入的快速增长不成正比,航空公司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通过对国外航空公司的成功案例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航空公司的控制体系中,内部控制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内部控制要体现在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本文通过探讨对中国航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思路与方法,目的在于规避企业风险,合理降低成本,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实现公司赢利目标,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刘宗正[6]2008年在《中国航空公司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产权的资本交易形式,是企业获取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航空公司的并购则主要是为了获取航权、航线资源,开辟新的市场。研究表明,整个并购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后整合工作开展的效果。并购整合包括战略整合、组织与管理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以及财务整合等。随着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也就成为企业并购最为重要的资源整合要素。世界航空公司发展史是航空公司生产、兼并,再生产、再兼并的历史。中国航空公司在2002年的市场化重组进程中,虽然在整体上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业界普遍认为,东方航空在近几年的危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化的重组所致。随着政府对民航管制的进一步放松,以及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民航业势必引起又一轮的并购和整合浪潮,而人力资源的整合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那么对航空公司并购双方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作为服务型企业,中国航空公司与国外先进的航空公司相比,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中国航空公司并购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在航空公司建立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航空公司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从整体上提高航空公司的竞争力。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航空公司、企业并购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实际调研访谈了东方航空武汉分公司,分析了中国航空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现状以及航空公司并购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航空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管理制度,并提出航空公司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指出在目前中国航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航空公司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最重要的工作是完善和构建航空公司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这包括在组织结构、公司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以及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整合,并且运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整合效果进行评估。文章最后以东方航空2002年并购武汉航空的人力资源整合案例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说明中国航空公司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所要做的重要工作。
郑孟霖[7]2016年在《海航太原地区航班正常性工作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以及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民航业始终挺立于国民经济的潮头并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国内航空市场整体运量持续增长,航线网络稳步扩展完善,机队运输能力逐年增强,机场、空管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突发猛进,航空业内部管理改革以及外延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总体来看,在我国改革开发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航空运输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客观地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业内重视和解决。例如:安全运行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形势,行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航班延误现象越来越严重,航班延误后的服务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需求,等等。这些问题的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着各地区各民航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航班延误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业已上升为引发旅客不满情绪和投诉的首要原因。因此,可以说,努力提升航班正常率,成为当前及今后各航空公司航空服务过程中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以航空服务质量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海航太原地区航班正常性工作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海航太原地区组织结构,正常性工作衡量指标,正常性工作系统的组成,运行品质管理政策与标准以及航班延误处置流程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归纳出海航太原地区正常性工作的现状。从中揭示出海航太原地区航班正常性工作中存在的正常性工作中硬件支持系统缺乏、运行体系和行政机构管理有冲突、机构管理、人力资源和业务实操等诸多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航太原地区航班正常性工作体系优化思路。同时,借鉴美国航班正常性工作管理办法,制定了适合海航太原地区的航班正常性工作管理办法。
王秦东[8]2009年在《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服务质量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民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跃上一个新台阶。在国际同行业纷纷通过服务创新等手段全面提升其服务品质的同时,中国民航服务水平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整体服务质量与旅客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航空公司是民航服务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在民航服务质量中占有重要位置。海南航空是中国民航服务水平的优秀代表,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在业界和旅客中得到认可。本文以海航为研究对象,从海航受理投诉情况以及与行业标杆企业新加坡航空在服务要素和服务各主要环节的对比分析,较为客观地展示了海航服务质量现状,找准了海航服务质量的优势、劣势,机会与面临的挑战。本文在掌握海航服务质量整体状况下,与海航服务战略相结合,运用SWOT分析以及相关服务质量理论,找出海航服务质量提升的关注点应该是关键时刻和旅客,进而为海航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策略。本文认为,提升海航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改进现有服务产品和流程设计,真正以旅客需求为中心,重视服务人性化和多层次化,持续不断开展服务创新。将服务理念灌输到每位从业人员,坚持服务标准的统一和完整。海航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对于行业内单位,以及服务型企业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秀利[9]2012年在《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让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管是自愿联合还是兼并收购,企业集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集团主要是多产业、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集团本身机构庞杂,组织协调难度大,与国外先进的集团相比,我国企业集团明显缺乏竞争力。因此,提高集团的管理水平,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学者和实践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配置的管理控制系统,长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已经认识到预算管理的作用并积极地实践与探索,但环境的变动、技术的变革以及学科理论的知识更新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预算管理凸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比如与战略脱节和缺乏灵活性等,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创造新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构建新的预算管理体系已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点课题之一。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中,可以有效解决预算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其依据是平衡计分卡与预算管理都是企业管理控制的工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提高集团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于预算管理中引入平衡计分卡这一课题理论研究逐渐增多,但案例研究较少,这样使得我国实务界缺乏参考借鉴的例子。因此,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其次对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研究综述本章对国内外有关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首先以国外预算管理的发展和研究历程为主线对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这一研究过程进行了回顾和综述;然后对国内有关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研究从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现状的研究、平衡计分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第叁章.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平衡计分卡、预算管理、企业集团这叁个重要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对本文研究所依托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平衡计分卡为何能用到预算管理中进行了说明。第四章.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分析本章以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应用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优势,从而说明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十分必要。第五章.案例分析-以海航集团为例本章基于前面几章的理论分析,从海航集团预算管理的情况出发,对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这一框架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进行了设计和探讨。第六章.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本章针对实践活动中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预算管理的案例较少的情况,对企业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本文的主要贡献:(1)研究内容丰富了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系统理论。从目前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是规范研究,而且都是从个别角度对这一研究进行探讨,未形成系统理论。本文在总结归纳这一研究领域成果的基础上对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改进和延伸。(2)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大多数企业运用平衡计分卡时采用常用的四个维度,本文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五个维度的计分卡,通过对航空公司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算管理进行了流程构建,试图实现预算管理与平衡计分卡的真正融合。
董磊[10]2004年在《海南航空资本经营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的快速积累并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所接受并加以运用的新的经营理念。在民用航空运输行业中,海南航空是资本经营运用比较成功的一家企业,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海航借助资本市场的外部力量,通过高效率的运用资本市场的各种融资工具,使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壮大,以一千万元的启动资金,发展成为资产超过二百多亿元的企业集团,成为国内航空运输业的第四大竞争力量,海航的发展对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海航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演义归纳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海航在资本经营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资本经营给企业带来的积极效果进行了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分析,并就资本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从中提出了航空运输企业在资本经营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方式。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资本经营的理论依据,介绍了资本经营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第叁部分是案例分析,介绍了海航的经营状况,主要分析了海航资本经营过程中的多种策略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海航资本经营的效果分析,借助海航近几年的经营指标和财务数据,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融资手段以及股本结构等多方面对海航资本经营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量化分析和讨论,同时通过与行业内的竞争者的横向对比多角度的反映了海航资本经营的效果;第五部分是结论。
参考文献:
[1]. 航空公司(海航)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孙立华. 四川大学. 2003
[2]. 海航移动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 邓超. 天津大学. 2010
[3]. 海南航空企业文化研究[D]. 闫军.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7
[4].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 孙新宪.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5]. 国内航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研究[D]. 王振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6]. 中国航空公司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D]. 刘宗正.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7]. 海航太原地区航班正常性工作现状及对策[D]. 郑孟霖. 太原理工大学. 2016
[8].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服务质量研究[D]. 王秦东. 西北大学. 2009
[9]. 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应用研究[D]. 陈秀利.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10]. 海南航空资本经营策略分析[D]. 董磊. 西北大学. 2004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平衡计分卡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预算管理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海航资本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海航基础论文; 国际会计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信息安全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企业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 海航论文; 资本经营论文; 海航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