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生存之道——奥地利的永久中立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地利论文,夹缝论文,之道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有哪个国家在半个世纪以来名副其实地称得上是生活在东西方对峙的夹缝峰中的话,那就首推奥地利了。一个弹丸小国将北约和华约的一段军事对抗线隔开,就如同置身在敌对双方的炮筒之下,奥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了它奉行的永久中立政策。但随着冷战后东西方在欧洲的对抗消失,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奥地利已开始修正其日益面临挑战的永久中立政策。
绝处逢生——永久中立的由来
奥地利是一个面积仅为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仅有700多万的小国,地处欧洲的心脏,在历史上就是欧洲东西和南北间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奉行中立政策就是在东西方关系紧张和美苏争夺激烈的形势下,奥为恢复和捍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作出的重要外交抉择。
奥地利的永久性中立是1955年确立的。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了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当时,由奥几个主要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早日缔结和约,结束外国的占领,恢复奥的主权和独立,但苏联同美、英、法三国的谈判长期处于僵持状态,直到赫鲁晓夫上台才出现转机。为了换取大国结束占领,换取苏联的让步,重新获得充分主权和独立,奥地利声明将实行永久性中立。四大国接受奥地利的保证,于1955年5月15日签订《关于恢复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并于同年7月生效。10月26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法律,宣布永久中立。法律的内容是:1、为了对外永久捍卫其独立和领土不受侵犯,奥地利自愿宣布永久中立。奥地利将以其拥有的一切手段维护和保卫这种中立;2、为了保证实现这些目的,奥地利将永不参加军事联盟和永不允许外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缔结和奥旋即宣布永久中立,是奥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奥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左右逢源——冷战时期奥的永久中立政策
1955年奥国民议会通过的永久中立法对永久中立的解释本来是严格限定在军事领域的,并不涉及其他方面,但在冷战时期,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奥在实际执行中远远超出这一限定含义。
首先,奥地利尽力在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和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保持等距离,注意平衡。奥既非北约成员国,也非华约成员国。奥多年来同美国保持着友好关系,把美国视为“西方国家中最好的朋友”、“美、奥之间取得了最大限度的信任”等,但对美国的国际政策也有微辞;奥地利也一贯重视在苏、奥两国之间保持正常、友好的双边关系;称苏联是奥地利最可靠的经济伙伴,奥、苏关系是欧洲稳定的因素,奥表示愿同苏联在各个领域内加强合作,但同时认为苏联的国际政策是引起国际关系紧张和战争危险的根源之一,谴责苏联的一些行动。奥地利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不仅确保了奥冷战时期的国家安全,而且使奥常常成为东西方争论的仲裁国,从而使奥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其次,奥地利重视发展同欧洲的联系。冷战时期,奥作为与原华约成员国直接接壤的西方国家,一直奉行既与西欧又与东欧睦邻友好的政策。自西欧经济一体化过程开始后,奥即致力参与这一过程。奥1961年提出了同欧共体建立联系的申请,经过整整10年的谈判,直到1972年7月双方终于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另一方面,奥始终坚持同东欧国家保持友好的睦邻关系,还强调具有不同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国家必须尽一切可能进行合作。
奥地利还积极参与第三世界的活动,尝试利用中立国地位去促进世界特别是南北矛盾的解决。奥前总理克赖斯基在担任外长期间就提出过援助第三世界、加强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发达国家合作的新马歇尔计划思想,用工业国发展援助来克服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衰退。奥还在一些地区纠纷和冲突中争当调停人,当中东地区、塞浦路斯等地发生危机时,克赖斯基多次率领社会党国际代表团去这些地区活动,寻求解决冲突的途径和办法。奥向联合国维持和平部分派去奥地利联邦军,共有3万名奥士兵在戈兰高地、塞浦路斯等地区。在柬埔寨问题上,奥也跃跃欲试,奥外长曾担任柬国际会议主席。
奥地利支持第三世界的积极立场是为了通过团结发展中国家以赢得声望,增强其国际地位,从而获得对其中立政策的支持和保证。
同时,奥地利十分强调联合国的作用。在东西方严重对峙的冷战形势下,奥地利不得不把联合国作为保障其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奥在恢复独立后不久即1955年11月就成为联合国成员国,70年代奥在联合国中是最积极的国家,奥驻联合国代表瓦尔德海姆曾连任两届联合国秘书长。奥地利社会党政府还不惜花去4.96亿美元,用六年时间建造了“维也纳联合国城”,1979年8月23日交付联合国使用,吸引更多的联合国组织和官员到维也纳工作,把奥地利变为国际会晤的场所。奥地利政府和人民认为,把国际组织和国际会晤带到维也纳的积极政策是保护他们国家安全的一种方式和保卫中立的必要投资。正如奥地利前总理克赖斯基所说,在奥地利建立国际组织从安全和政治角度讲是重要的,它与储备大的武器一样重要。他还声称,高级会晤和其他的国际会晤可以加强奥地利的中立地位,这种会晤和联合国机构的出现本身对奥地利来说就是一种安全因素。
淡交如水、左右逢源的中立政策使奥地利获益匪浅,不仅使主权和独立得到恢复,在国内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且在国际上提高了奥的威望和地位。
面临挑战——冷战后的政策调整
冷战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奥地利开始调整其奉行多年的中立政策,其内涵主要包括:
1、融入欧洲。冷战后以东西方对峙为特点的欧洲战后结构解体,奥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而欧洲共同体在政治和经济上即将成为欧洲未来发展中的主导力量,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作用不断加强。奥意识到,只有借助欧洲共同体的力量才能解决冷战后威胁奥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因而奥积极争取加入欧共体。1989年7月17日,奥外长莫克向欧共体理事会主席递交申请书,争取成为这个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奥地利在申请时提出三点保留:
①奥地利保持它的永久性中立地位;
②根据加入的条约,奥作为欧共体成员,将能够履行从它的永久性中立地位所派生出来的法律义务;
③奥地利能够继续执行它的中立政策,为欧洲的和平和安全作出特殊的贡献。
然而,欧共体不同意奥在申请中附加中立条款。申请加入欧共体受挫使奥意识到它在战后的永久中立地位与目前的欧洲格局不相适应,而且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某种障碍。此后奥国内爆发了关于是否要坚守中立的大辩论,1992年,执政的社民党(1991年6月前称社会党)和人民党曾专门发表过一项声明,提出了一个新观念,认为奥地利的独立不仅仅通过中立政策,还须通过同友好国家的团结和相互声援来保障。奥要用团结和声援补充其中立政策,按照联合国决议参与国际合作,这同其中立政策是一致的,但同时也承认,越是参与合作,中立的意义就越小。
奥就加入欧洲联盟问题的谈判于1993年底设计了一个妥协办法,即在坚持奥中立的核心内容——不参加军事同盟、不接受外国驻军和外国军事基地这样的前提下加入欧盟。奥国民议会于1994年6月12日就加入欧盟举行全民公决,结果以66.6%的绝对多数票赞成,奥于1995年1月1日成为欧盟成员国。
2、加入北约。1995年5月被任命为奥外长的沃尔夫冈·许瑟尔说,奥愿意积极参加欧洲各个方面的一体化,愿意履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一切义务。这种政策取向同奥永久中立是否相容的问题在奥引起了激烈争论,社会民主党认为,奥永久中立政策已写入国家大法,奥作为中立国家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尽管冷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立政策并未过时。奥完全可以在坚持中立政策的前提下参加欧洲安全体系,这样既可避免介入他国军事行动,又可继续保持中立政策。但近年来随着欧洲安全形势的演变,奥新任总理、社民党人克利马在加入北约问题上的态度明显有所转变,一方面主张保持奥中立地位,反对奥加入西方军事联盟,另一方面申明社民党对奥加入北约的先决条件,表示如北约进行了改革,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社民党将同意考虑奥加入北约的问题。人民党则认为,欧洲局势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变得安宁,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与民族矛盾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奥必须放弃中立,加入到一个世界性的安全组织中去。
奥要加入北约的最大障碍是本国老百姓。他们认为,奥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奉行中立政策,既保持与西方盟国的友好关系,又与东方阵营相安无事,这种在两大集团中左右逢源的策略使奥从历史的严重创伤中走出来并创造了今天的繁荣。不少人把中立政策视为国魂,他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无法接受奥放弃中立、加入北约的事实。80%的人认为,中立是奥国家理想的组成部分。
然而,实际上奥从两年前就已开始向北约靠拢,它在加入欧盟后先以观察员身份加入西欧联盟,又与北约签署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同时积极参加北约在波黑的维和行动并允许维和部队的运输车经过奥领土,这一切都标志着奥安全防务政策已发生了变化。另外,1997年7月北约马德里会议上确定了北约将由一个军事集团发展成为整个欧洲的安全组织,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预防和消除战争危机方面,这就缩小了奥在安全政策上与北约的差距。北约马德里会议上确定的东扩对象国波兰、匈牙利、捷克都是奥的邻国,奥已被北约盟国所包围。因此,奥加入北约势在必行,但同时也面临着彻底放弃中立和其他诸多的两难选择。
标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联合国论文; 苏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