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鑫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黑龙江 农垦 164000)
【摘要】 探讨炭疽芽胞杆菌的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与鉴定。炭疽芽胞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炭疽病的病原菌,为人、畜共患性疾病,快速有效的检验和鉴定炭疽牙孢杆菌是最为重要的。采取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方法进行检查。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在控制疾病流行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炭疽牙胞杆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397-02
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俗称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为人、畜共患性疾病,常在牧区暴发流行。由于炭疽杆菌宿主广泛,传播方式多样,芽胞的抵抗力极强,故恐怖分子可利用该菌制造“生物恐怖”危害人类。炭疽芽胞杆菌是需氧芽胞杆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引起人与动物炭疽病。
1.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与染色
本菌为致病性细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大小为5~10μm×1~3μm,两端平切,无鞭毛。新鲜标本直接涂片常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经培养后则形成长链,呈竹节状排列。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形成芽胞,芽胞小于菌体、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有毒菌株可有明显的荚膜。
1.2 培养特性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无毒菌株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色、扁平、干燥、粗糙型(R)菌落,低倍镜下观察菌落边缘呈卷发状。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12~15h菌落周围不溶血,24h后有轻度溶血[1]。在肉汤培养基中由于形成长链而呈絮状沉淀生长。在明胶培养基中37℃培养18~24h,由于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生长,使明胶表面液化成漏斗状。有毒菌株在NaHCO3血琼脂平板上置5%的CO2环境中37℃培养24~48h可产生荚膜,变为黏液型(M)菌落。用接种针挑取时呈黏丝状。
1.3 生化反应
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蕈糖,有些菌株迟缓发酵甘油和水杨酸,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鼠李糖、半乳糖等其他糖类;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不利用枸橼酸盐,不分解尿素;卵磷脂酶弱阳性、触酶阳性。
1.4 抗原性
炭疽杆菌的抗原可分为细菌性抗原和炭疽毒素。菌体多糖抗原与毒力无关。耐热、耐腐败,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沉淀反应(Ascoli热沉淀反应)。荚膜多肽抗原与细菌毒力有关,具有抗吞噬作用,有助于细菌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故称为侵袭因子。以高效价抗荚膜多肽血清与细菌作荚膜肿胀试验,对临床实验室鉴定有一定意义[2]。芽胞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血清学诊断价值。炭疽毒素由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和水肿因子(EF)3种蛋白质形成的毒素复合物,单独皆无致病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炭疽毒素由毒素质粒pXO1(176 kb)编码而成,具有抗吞噬作用和免疫原性。抵抗力本菌芽胞的抵抗力很强,煮沸10min或干热140℃经3h、高压蒸汽灭菌121℃环境中15min才能杀灭。在干燥土壤或皮毛中常温下可存活数十年。
2.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1 标本的采集
炭疽病变部位多样,可根据不同病变采集不同标本,由于炭疽杆菌芽胞抵抗力强,能经多种途径传染,检验时除遵守常规实验室规则外,还应特别注意:①检验时必须按烈性传染病检验守则进行操作。②操作台应铺来苏而湿布,操作完后收起湿布置来苏而水中浸泡;动物尸体、病变组织和脏器必须焚烧或高压蒸汽灭菌,禁止掩埋以免污染环境。③涂片染色用水冲洗时应置入容器中,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再倾倒。④检验应有专用实验室或划定区域[3]。
2.2 处理
固体标本取10~20g,液体标本取50~100mL;新鲜渗出液、血液和脏器(用无菌操作技术制成悬液),可直接接种于2%兔血清肉汤中快速增菌培养,或在固体培养基上画线分离培养;污染的固体标本可加10倍量生理盐水充分浸泡,振荡10~15min,静置10min,取上层悬液置65℃水溶30min或85℃环境中经5min,将非芽胞菌杀死,保留芽胞活性,再分离培养。
3.检查方法
3.1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3.1.1直接显微镜检查 将可疑材料涂片,组织脏器作压印片,干燥后固定,作革兰染色、荚膜染色和芽胞染色。若新鲜材料中发现革兰阳性大杆菌、两端平切、竹节状排列,并有明显荚膜,可作初步报告。培养后涂片可见芽胞,芽胞为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不膨出菌体,可形成长链。在含有血清或牛乳的培养基培养后可见荚膜。
3.1.2荚膜荧光抗体染色 在固定好的涂片或印片上,滴加抗炭疽荚膜荧光抗体,置37℃环境中染色30min,按试剂盒说明浸泡、冲洗,晾干后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链状大杆菌,周围有绿色荧光荚膜者为阳性。
3.2 分离培养与鉴定
3.2.1分离培养 将处理后标本接种血琼脂平板,35℃环境下经18~24h,可观察到较大、灰白色、边缘不整齐和有轻微溶血的菌落。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扁平、干燥、无光泽的菌落。污染标本经处理后可接种于选择培养基(喷他脒多黏菌素B)等进行培养[4]。
3.2.2形态学特征 包括菌落形态和镜检形态。
3.2.3生化试验 与其他芽胞杆菌的鉴别。
3.2.4噬菌体裂解试验 取用37℃环境下经4~6h待检肉汤培养物一接种环,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滴加AP631炭疽噬蔺体于平板中央37℃培养18h,观察出现噬菌斑阳性。每份标本应作2~3个同样的试验,同时滴种肉汤液作阴性对照。
3.2.5串珠试验 将待检菌接种于含青霉素0.05~0.5U/mL的培养基上,37℃环境中培养6h后,炭疽杆菌可发生形态变化,显微镜下见大而均匀的圆球状菌体,成串样排列,为串珠试验阳性。
3.2.6青霉素抑制试验 将待检菌分别接种于含青霉素5、10、100U/mL的普通琼脂平板,37℃环境中培养24h,炭疽芽胞杆菌一般在含5U/mL的青霉素平板上仍能生长,在含10、1 00U/mL青霉素的平板上受到抑制而不生长。
3.2.7串珠和青霉素抑制联合试验 将待检菌新鲜肉汤培养物0.1mL滴于预温的兔血琼脂平板上,用L形玻棒均匀涂布,干后用含青霉素1U/片的纸片贴于平板,37℃经1~2h,打开平皿置低倍镜下观察,可见纸片周围有一无菌生长的抑菌环,其外周由于青霉素浓度低,菌体细胞壁受损而成为串珠。平板继续37℃孵育8~12h,测量抑菌环直径。
3.2.9毒力试验 将待检菌接种于含0.5%NaHCO3和10%马血清的琼脂平板上,置10%CO2、37℃环境中经24~48h,有毒株形成荚膜,菌落呈黏液型,无毒株不形成荚膜,呈粗糙型菌落。
4.临床特征
炭疽病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曾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炭疽病主要是牛、羊等食草类动物的传染病,人可通过接触或摄食病畜及畜产品而感染;也有因吸入干燥菌粉或气溶胶而感染。人类感染后以皮肤炭疽多见,也可引起肠炭疽、肺炭疽等,3种炭疽病均可并发败血症,甚至炭疽性脑膜炎荚膜和炭疽毒素是本菌的主要致病物质,荚膜和毒素均由质粒编码,质粒丢失后就成为减毒株或无毒株。炭疽病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见。炭疽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烈性传染病,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在控制疾病流行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瑞馥,韩延平,宋亚军,杜宗敏,翟俊辉,炭疽芽孢杆菌检测鉴定技术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2.30(2):53-56
[2]刘炬,徐俊杰,陈薇.炭疽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微生物学报,2012.52(7):809-810
[3]王争强,何君,苏裕心,朱虹,端青.突发疫情中炭疽芽孢杆菌的分离及鉴定[J]. 微生物学报,2006.43(3):460-462
[4]何湘,黄留玉.炭疽杆菌治病性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04.31(4)101-105.
论文作者:刘丽鑫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炭疽论文; 杆菌论文; 琼脂论文; 菌落论文; 平板论文; 涂片论文; 标本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