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高考科目设置条件下高中课程计划调整研究_高考论文

“3X”高考科目设置条件下高中课程计划调整研究_高考论文

关于“3+X”高考科目设置条件下高中课程计划调整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科目论文,计划论文,高中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教育部批准,1999年起在广东省进行“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和成功后将在全国推开。这迫切要求我们对“3+X”高考科目设置条件下,高中课程计划的调整问题进行研究,研制出可供选择使用的新的高中课程方案。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研制什么样的新的高中课程计划?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又必须深入思考、研究和弄清深层次的两个相关理论问题;一是这次课程计划调整的参照点和出发点是什么以及是怎样的?二是这一调整的背景及其所决定的要解决的根本实质问题是什么?笔者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基本思路是,先弄清社会背景及其客观要求,再就“参照点和出发点问题”作深入分析,最后就新的高中课程计划提出一个供参考的草案。现将其整理成文发表,以抛砖引玉。

一、社会背景及其客观要求

这次高中课程计划调整的小背景是“3+X”高考科目改革,大背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背景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难题,小背景则提供了实现突破的契机。

(一)关于大背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法律、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课程改革进展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建设。比如:党中央从1986年开始,江泽民同志从1995年以来一再提“培育‘四有’公民”,但教育界至今几无反响;“科教兴国”提了若干年了,其所含新观念为“科技和教育在当代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教育界仍然是旧观念,仅仅强调“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课程改革面临着重大难题:一是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二是目光短浅,目标不明。

(二)关于小背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已经酝酿了多年,改革方案迟迟未出台。可是在紧迫的社会发展形势驱使下,现在突然出台试点了,给中小学特别是高中课程的应变来了一个措手不及。这既使高中课程的调整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却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飞跃孕育出了一个契机:高考科目设置变化,为优化高中课程的结构,扫除了“瓶颈”性的障碍。

(三)关于客观要求。上述大背景和小背景,向高中课程计划的调整提出了系列客观要求,主要有: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根本的就是更新我们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看法和主张,从“教育被动适应论”观念,更新为教育的“社会改造主义”观念。

2.明确目标,找准问题。课程改革的目标从“应该改成什么”出发,顺应社会、课程发展的客观趋势,明确“构建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的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3+X”高考科目设置,其实质是优化科目结构,并把选择权交还招生院校和考生。相应地,这次高中课程计划调整要解决的实质问题,就必然是课程结构问题以及相应的课程管理问题。包括“课程的横向结构”问题、“课程的纵向结构”问题和“课程编排的操作方法”问题。

二、参照点和出发点

在此选择俄罗斯和日本两国的现行高中课程计划为参照点,以我国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为出发点。

(一)俄罗斯、日本的高考制度和高中课程计划的特点

俄罗斯的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综合选拔制,包括由各院校独立组织的入学考试,实行分类分科目考试,属于“2+X”高考科日设置结构,即统考俄语和文学两科,再分十类专业,每类选考4—5门课程。日本实行的是与我国基本相同的高考制,分两次考试,第一次是全国统考,考核考生在高中阶段基本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考试科目为:国语、社会(从政治经济、伦理与社会、历史、地理等料中任选两门)、数学、理科(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中任选两门)、外语(英文、德文、法文任选一门)共五科七门。(注: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42,175)

1.俄罗斯中等普通教育学校课程特点。俄罗斯基础教育学校的学制是4—9—11制,即初等学校1—4年级,不完全中学5—9年级,中等普通教育学校10—11年级,其10—11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其中等普通教育学校,从1985年开始实行“区分教学”的分类课程。各类首先统一开设必修课程:“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基础”、“历史”、“苏维埃国家和法律基础”、“社会常识”、“家庭生活伦理学和心理学”、“地理”、“天文学”、“制图”、“外语”、“体育”、“初级军训”、“劳动教学”等,另开设“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和“劳动实习”,并在10—11年级开设一周一课时的选修课;然后区分出(1 )“加深学习俄语”类,加开“数学、生物、物理、化学、俄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学”课程;(2)“加深学习数学”类,加开“本族语和文学、 生物、物理、化学、代数和数学分析、几何”课程;(3 )“加深学习物理”,加开“本族语和文学、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电子技术和无线电电子学”课程,(4)“加深学习化学”,加开“本族语和文学、 数学、生物、物理、有机化学、工业(农业)化学、普通化学原理”课程;(5)“加深学习生物”类,加开“本族语和文学、数学、物理、 化学、普通生物学”课程。周总课时,10年级、11年级均为36。(注: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578—582)

1987年颁布了实验教学计划,特点为:(1)设“校选学科”, 以适应学校条件和学生个性的多样性;(2)加强人文教育;(3)减少学科门类,方法是把每周学习一课时的学科与邻近学科合并;(4 )减轻学习负担;(5)保证下午的活动和选修课程。必修课开设3门学科,另有“初级军训”、“劳动教学和生产教学”课程,以及校选学科,另有选修课程,以及劳动实习,周总课时,11年级、12年级均为40。(注: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590)

2.日本高中课程的特点。日本 1978 年修订了一次高中课程计划,1988年又颁发了改革后的高中课程计划。其基本特点是:必修与选修课程结合、学科与活动课程结合、分科与综合课程结合、文科与理科分开。(注: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83—78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726,732;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87—588)

(1)必修课为国语、史地、公民、数学、理科、保健体育、 艺术和家政;另外在外语、家政、农业、工业、商业、渔业、护理、数理、体育、音乐、艺术、英语等学科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

(2)除学科外,三个年级均开设了班级活动和俱乐部活动课;

(3)学科课程主要是分开开设, 但在高一开设了“综合理科”必修课;

(4)一年级全体学生统一开课,一年级开始分文科、理科开课。

日本高中有全国统一制定的弹性比较大的课程计划,再由各个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校的课程计划。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基本结构为:一年级开设10门课程,周课时34;二年级文科、理科各分别开设12门课程,两者的周课时均为34;三年级文科开设11门课程,理科只开10门课程,两者周课时均为34。(注: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87—588)

(二)我国现行高中课程计划的特点

我国现行高中课程计划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比较复杂。现行的主要是经1990年、1994年两次调整的《调整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开设了10门学科类课程、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增加了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每周活动总量为,一年级38,二年级37,三年级36。(注: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36)1996年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课程明确分为学科类和活动类。学科类又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必修课程有12门学科,限定选修有9门学科, 任意选修课程由学校因地制宜开设。每周活动总量,一、二、三年级均为33。(注: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的通知.课程·教材·教法.1996(1):1—4,9 )现行课程计划的基本特点为:

1.过渡性,即从老的教学计划向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过渡。老的教学计划源自1981年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弊端是高统一、高要求,与全国范围的高中教育实际相脱节。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体系,它的基本构成是相互配套的“数种课程计划”和“多纲多本(即多种教学大纲、多套教材)”。当前正在试验的,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也是过渡的一个步骤。2.课程结构倾斜严重。一是在文科、理科分开的前提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严重分裂而分别相向倾斜,文科班忽视科学教育、理科班则忽视人文教育;二是偏重于升学教育,忽视就业教育;三是偏重于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四是偏重于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五是偏重于限选课程,忽视任选课程。3.活动总量“明减暗增”。随着从上学年周六制变为周五制,在国颁课程计划(教学计划)里,每周学习活动总量从37减少到33。事实上,几乎所有高中的实际运作“课表”,均远远超过了国定的每周学习活动总量,国颁课程计划与高中的课程表出入较大,计划与实际、目的与结果形成反差。

三、基本原则和建议方案

考虑到我国的教育与课程改革严重滞后,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与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迫切要求,参照国外课程改革的成果,顺应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走势,当前高中课程计划的调整实施,似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国教育界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在这里就是要把教育工作者的手脚从“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创造能力,实事求是地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新课程的需要上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不少人总是担心,搞课程改革会影响高考升学率,从而缺乏课程改革的主动性。这是没有理由的,一个国家、一个省的高校招生计划是一定的,在全国和一个省(市、区)的范围看,搞课程改革不影响高考升学率。这里解决问题的实质在于,要冲破各种思想禁区,在教育界真正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地位。

现在大力提倡和实施的“科教兴国”,实质上有一个新的理论命题在作支撑:“在现代条件下,科技和教育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它孕育和包涵着一种“社会改造主义”的新教育观念:在现代条件下教育发展最终决定社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适应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教育产生和传播新的社会发展理想,培养新型人才,改造现实社会,创造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社会。具体到课程与教育的关系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蓝图,有什么样的课程蓝图,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设备、校园以及制度去实现。这样,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教育;明天的教育,就是后天的社会。我们必须更新为“社会改造主义的教育观”,与“科教兴国”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行动一致起来。

2.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我们在调整高中课程计划时,需要从现有的高中课程的实际出发,树立创建有代表性的新型高中课程的远大目标和理想,把当前对高中课程的调整作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和理想的一个步骤。

首先从课程历史发展趋势看,课程范式的演变历程为:“原始课程”→“艺术课程”→“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整合课程”,当代正处于从“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向“整合课程”转型的课程革命期。这启示我们,我国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超越现有的“学科课程”,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其次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看,其目标是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的中小学教育体系,要求相应地构建起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面向21世纪的新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基本内涵是构建起“多类型课程计划、多层次教学大纲和多风格配套教材”。这就要求广东省的高中课程计划调整,必须树立远大目标和理想,构建一种有生命力的独特类型的高中课程计划,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的改革发展作出贡献。

另外,所谓的有代表性,就是有广东省那样的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的代表性。这样的有代表性的新型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超越“阶段性”,实现“一体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低水平时期,教育结构是“金字塔型”,像筛子一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筛选学生,这就决定了已有的高中课程的特性之一是“阶段性”。它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等教育的课程各成阶段,相互割裂、相互脱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广东省到2000年左右就会普及高中教育,在自学考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协调发展条件下,高等教育也将大众化,接受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的教育,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教育的层次结构演变成了“园柱型”。这必然要求课程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体化,高中课程是其中的一个有机层面。

3.优化结构。在课程横向结构方面,学科与活动结合,重视发展活动类课程;必修与选修结合,重视选修课程;限选、分类限选与任选结合(分类选修课程实质是限选课程的加深课程),重视分类限选课程,并大力发展任选课程;分科与综合结合,重视发展综合课程;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重视与各类高等教育课程接轨;统一与分类结合,重视分类课程建设。在课程纵向结构方面,建构高中三个年级科学的难度梯度,使年级之间以及科目之间的知识经验结构系统化和序列化。

4.突出核心课程。适当增加语文、数学和外语等核心课程的课时。

5.加强人文课程。适当加大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的课时。

根据以上原则,现提出应对“3+X”高考科目改革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安排计划(草案)”(见附表):

1.三个年级的周活动总量均为36。比日本的34 略高, 比俄罗斯的40低;比全国现行的37略低,比2000年将实行的新方案的33高。

2.活动课程周课时6(外加社会实践活动2周),学科课程30。

3.学科课程的设置及其周课时。一年级:思想政治(2)、 语文(5)、数学(5)、外语(4)、物理Ⅰ(2)、化学Ⅰ(2)、 生物Ⅰ(2)、历史Ⅰ(2)、地理Ⅰ(2)、体育(2)、艺术(音乐、美术)(1)、劳动技术Ⅰ(1)。适时再增开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和范围。

二年级:思想政治(2)、语文(5)、数学(5)、外语(4)、物理Ⅰ(2)、化学Ⅰ(2)、生物Ⅰ(2)、历史Ⅰ(2)、地理Ⅰ(2 )、体育(2)、艺术(音乐、美术)(1)、劳动技术Ⅰ(1)。 适时再增开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和范围。

三年级。必修课:思想政治(2)、语文(5)、数学(5)、 外语(4)体育(2)、劳动技术Ⅰ(2);分类限选课程(从中限选1—X 门相关科目或劳动技术Ⅱ):物理Ⅱ(3)、化学Ⅱ(3)、生物Ⅱ(3 )、历史Ⅱ(3)、地理Ⅱ(3)、音乐(3)、美术(3)、劳动技术Ⅱ(9);任选课程(6+4)由各个学校具体安排。

4.课程表的编制和实施。(1 )原则上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编制和实施,有困难的地区、学科以及课程可考虑以县(市)为单位或划分为学区,组织限选课程和分类任选课程的选择、组班和教学,为方便计算升学率,跨校生保留原来学校的学籍。(2 )解决编排分类选修课程的难题。每一个学生选了“X”中的1—X门课程, 必然出现复杂的相互交叉问题,致使课程编制和实施工作出现难题,需要及时研制出解决这一难题的操作性方法。

附:“3+X”高考科目设置条件下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安排表(草案)

学科 高一 高二 高三 必、限选课程 必、限选

周课时累计 课程总课时数

思想政治 222 6 192

语文555 15 480

必数学555 15 480

外语444 12 384

修 物理Ⅰ必修22

4 140

物理Ⅱ限选 3 3

78

和 化学Ⅰ必修22

4 140

化学Ⅱ限选 3 3

78

限 生物Ⅰ必修22

4 140

生物Ⅱ限选 3 3

78

选 历史Ⅰ必修22

4 140

历史Ⅱ限选 3 3

78

课 地理Ⅰ必修22

4 140

地理Ⅱ限选 3 3

78

程体育222 6 192

艺术 11

2

70

音乐 3 3

78

美术 3 3

78

劳动技术Ⅰ 必修112 4 122

劳动技术Ⅱ 限选 10 10 260

任意选修学科与

活动类课程66 6(+4)

周活动总量

36

36 36

说明:1.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假期10—11周,机动1 —2周。

2.各学年40周教学时间安排: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社会实践活动2周,集中安排劳动技术课程1周; 高三年级上课26周,复习考试12周,社会实践活动2周。

3.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总量36课时,每课时45分钟。

4.高三除必修课程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劳动技术Ⅰ外,就业预备教育的限选劳动技术Ⅱ;升学预备教育的从物理Ⅱ、化学Ⅱ、生物Ⅱ、历史Ⅱ、地理Ⅱ、音乐、美术等科目中限选两门,多选不限。

标签:;  ;  ;  ;  ;  

“3X”高考科目设置条件下高中课程计划调整研究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