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文教学》的当下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漫谈国文教学》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吴天石的著作,195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它由《我是怎样学习国文教学法的》、《郭宝珍和她的国文研究组》、《国文教学杂记》、《修辞教学举例》、《文艺作品给我的教育》、《语文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结合问题》等六篇文章组成。此书出版发行后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它也哺育了如斯霞、王兰、李吉林等一批江苏乃至全国知名的优秀语文教师。当下,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协调统一的问题、语文学习方式的继承与变革问题等。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吴天石的《漫谈国文教学》,感到他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和精妙的语文教学实践,对促进和改进当前的语文教学、解决课改实施以来的一些困惑,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语文的育人功能不能弱化
语文教学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双基”落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目标检测”,再到新世纪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的“三维目标”达成等,一直都在质疑和争论中走过。先是“少慢差费”,后是“误尽苍生”,再又是“无效教学”。质疑或争论的核心,实际上是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或语文素养的不尽如人意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摇摆不定。当然,折中的说法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际上,问题依然存在。应试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过于偏重“技术性”,语文依然是考试得分的“工具”。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吴天石有自己的看法。在《我是怎样学习国文教学法的》一文中,吴天石说:“国文教学不单是文字教育问题,主要是思想教育问题。从教师说,每一篇文章,在文字之外,还有其内容,这内容就是作者的思想。因此进行教学,除掉与学生研究文字结构之外,主要还要与学生阐发并研究文章里表达的思想,这才是把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研究到了。从学生说,学习国文这个工具,一方面用以研究其他学科,一方面则在能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1]吴天石把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他说:“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有两方面要和学生研究:一是内容,一是形式。绝没有语文教育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内容的。既然研究内容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在今天,语文教师就有责任把它和政治思想教育互相结合起来,这完全是可能的,而且是很自然的。”[2]“今天的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大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不了解语文教育如何才能和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一种是也想把语文教育结合政治思想教育,但由于本身政治水平的限制以致‘心有余而力不足’。”[3]今天的情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抑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先生在阐述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时,还引用了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的一段话。叶老说,教师在讲授时候,有三种情形:第一种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字一句一句地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作口头的语言;第二种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字;第三种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的肩膀上。叶老批判了前面三种做法,认为国文教师要站定在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上,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整饬思想语言、获得表达技能等种种事项上多下工夫。在此基础上,吴先生认为“在语文教育上,‘技术第一’的讲授方法不行,一定要和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采取‘思想第一’的讲授方法才有效果。也就是在讲授国文时,不能专讲结构怎样紧严,层次怎样分清,文词怎样优美,专门训练学生做文章了。这也重要,但是第二步的事。”[4]吴先生同时也指出,语文教育终还不是政治思想教育,也不能放松对文章作法的讲解。
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挥下,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就少教或不教。很多时候,把语文教学当成单纯的应试训练,有的甚至从高一开始,教课文就把课文当成考试阅读材料,设计考试模拟题。高中三年,1.25学年的必修课结束后,就进行复习迎考,学生在模拟题训练中度过1.75个学年。这样的教学,大大弱化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并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是非常正确的。语文课程必须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强化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作用,强化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提升,以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培养上的作用。否则,语文教学就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实质,更背离了语文课改的方向。
二、语文学习的兴趣需要唤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作用说得非常明确,那就是“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语文是一门“打基础”的重要课程。但目前,这门打基础的课程,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这又直接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好。也正因为如此,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才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热切呼唤。阅读和研究《漫谈国文教学》,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迪。在吴天石看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归宿是“我教的东西,主要是要学生能了解能接受。讲到文字吧,主要是要学生能学会,能应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从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着手”[5]。
怎样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呢?吴天石的做法是:“我则先找些有血有肉的抒情小品给他读,并说些文学上的故事给他听。他们的习作送来,则仔细地替他们改,有好的地方就加以发扬,在发簿子的时候,要注意指出他们的进步。”[6]也就是说,激励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很好的方法。在《郭宝华和她的国文研究组》一文中,吴天石回忆他在第一次发作文簿的时候所讲的话:“过去的教师,认为作文做得好的,就是好学生,我的意见,现在做得好的,是基础好,当然很好,但是现在做得不太好的,只要他肯努力,我相信他会进步起来,和原先做得好的人一样好……我在学期终了,要看同学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多少,我要以进步快慢来评定成绩。”[7]就是他的这番激励的话,“使得原本对国文没有兴趣的同学,喜欢上了国文课,并且国文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8]。
《漫谈国文教学》中,还专门介绍了“国文研究小组”具体做法。阅读活动是这样进行的:“每一星期研究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由我指定的,她们先分别看,看的时候,分开章节,注明要旨,然后,在课余时间,就由一位同学讲解,每讲一段,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讲解完了之后,大家把全文都弄通了,就进一步研究文法和修辞。还要大家轮流的分节读,读的时候,则注意标点符号和文句的构造法。”[9]写作活动是这样进行的:“每两星期一次,题目由她们自己出。出题目的办法是这样:7个人出7个题目,然后共同讨论决定一个。做好之后,交互修改,修改的字句,不涂抹在文稿上,而是另外用一张纸记下来,并说明为什么要改和为什么要这样改。等到大家都修改完毕,也是用讨论的方式,作出初步的决定,再一篷风的拥到我住的小屋子里来,要我作最后的改定。”[10]还有一种练习写作的方法是:“读一篇文章,读过三次之后,大家把文章收起来,就来进行默写,记得原文的句子,就写原文,不记得原文的句子,则自己来创造,这样完工之后,翻开原文来对照,同的地方怎样,不同的地方又是怎样,对于不同的地方,则研究:为什么不同?是原文好,还是自己创造的好?然后,再照原文来修改自己的创造,就把原文当作教师。”[11]可以看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吴天石都把兴趣放在第一位,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其实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吴天石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做法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是要激励学生。激励对于中学生来说,依然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好方式。课堂上发言主动可激励,作业认真完成可激励,考试成绩进步可激励……总之,不放过任何一次激励的时机。教师的激励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二是要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作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吴天石在他的《郭宝华和她的国文研究组》中介绍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契合,值得借鉴。三是要多与学生情感交流。《学记》有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有了学生的信赖,就不愁他们不下工夫学好这门功课。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教给学生应试的方法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不能回避考试,交给学生考试的方法和技巧,既可以提高语文考试成绩,也可以有效地树立起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从根本上改变“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这一普遍而又不正确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把语文学习放在心上。
《漫谈国文教学》中的几篇文章距今大都有七八十年了,但对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仍不容小觑。在呼唤“本色语文”、“高效语文”,探寻“语文教学之路”,期待“语文回家”的今天,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语文课程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如果能够深入研读《漫谈国文教学》,深刻理解吴天石的国文教学意见、建议,借鉴吴天石的一些做法,一定可以有效达成工具和人文之间的平衡,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改变语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普遍状况,寻找到“语文回家”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