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级分类法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_银行论文

从五级分类法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_银行论文

从五级分类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级论文,风险防范论文,银行信贷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含义

风险分类法是以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大小来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级别的一种方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关于《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五级分类采用以风险为基础,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具体的基本含义是:

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完全履行合同,按时足额归还银行本金利息,不存在有任何影响贷款本息按时足额偿还的不利因素,没有理由怀疑借款人的偿还能力。

关注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已存在一些对偿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会受到影响。

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和缺陷,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已不能保证按时足额还本付息,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

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依靠其主营业务收入无法足额还本付息,即使处分担保,也肯定要造成部分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的多少还不能确定。

损失贷款,是指借款人已无法偿还贷款本息的可能,采取所有措施和法律手段,也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贷款的大部分或全部都要发生损失。

二、五级分类在信贷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新的五级分类法重视借款人的真实偿债能力,充分考虑到影响还款能力的所有因素,这是与期限管理的根本区别,它可以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人员关心那些与信贷资产质量有关的因素,对指导实际工作有现实意义。

(一)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原来的期限管理,是以贷款是否逾期和逾期时间长短作为判断贷款质量的好坏。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未到期的贷款不一定就没有风险,有些逾期贷款不一定是那么严重。五级分类法避免了这种情况,它是以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为核心,充分考虑到影响还款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大小,如企业的现金流量、信用支持、非财务因素等,因此风险分类比较客观真实。

(二)新的风险分类法,除了考虑第一还款来源外,还把借款人的第二还款来源——贷款担保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也就是说风险分类管理是综合了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和信用担保情况,这等于设立了两道屏障。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我们的信贷人员特别重视落实贷款的有效担保,防止借款人经营亏损后,使贷款悬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风险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且带有事前定性性质,有利于信贷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和预测风险,抓住各种风险隐患和可能出现的苗头,发出预警信号,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

(四)新的风险分类有利于真实反映贷款现值,为商业银行计提呆帐准备金提供可靠依据,使商业银行自我承担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五)新的风险管理办法不仅是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还会引起整个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的更新变化,对银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贷款占比高,金融机构亏损面扩大。因此要认真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努力完善内控机制,强化信贷管理,筑好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三、五级分类法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一)转变观念,提高风险意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是从国有专业银行转化过来的,深深地订上计划时代的烙印,我国的商业银行体制及内部运作离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相距还远,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所以要通过这次新的风险分类管理,迅速转变观念,提高和增强风险意识。

1.提高科学管理意识。现代银行业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贸易的发展而日趋国际化、电子化,这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摒弃以往靠行政手段、计划分配、长官意志、经验判断等传统办法,利用先进的技术有效地管理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法是借鉴世界上各国成功的作法和经验,符合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要求。

2.提高风险意识,银行所从事的是货币经营活动,因此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要承认风险并且认识风险,防预风险。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及社会风险、银行违规操作风险、利率风险等,信贷人员在信贷管理活动中,要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善于发现问题和贷款的潜在风险,正确判断风险的程度及类别。

3.提高依法经营意识。随着我国《四法》、《一决定》的颁布和出台,要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必须规范操作,依法经营。五级分类法使信贷管理活动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使银行贷款在每个环节、任何时候都处在法律的保护之下,起到有效的防范风险的作用。

(二)摸清底数、准确分类。要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客观、真实地了解贷款的情况及风险程度是关键。在风险分类过程中应遵循审慎的原则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

1.抓住贷款风险特征,严格分类标准。由于风险分类法在我国银行业首次推行,清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金融改革进程,因此,一定要按照人民银行总行的《指导原则》严格把关,抓住特征,对借款人的资信情况、现金流量、信用支持以及非财务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根据贷款的内在损失程度和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大小,科学合理地划分风险类别。

2.不能简单以期限管理转换为风险管理。以流动性为基础的期限管理在以往的信贷管理中,发挥了特定的作用,但在现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已不相适应了。新的五级分类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以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与期限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简单地将期限管理转换为风险管理。在分类操作上应注意:有些贷款虽未到期,但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产品市场不景气等原因造成严重亏损,而不能按期偿还本息,该贷款在期限上虽是正常,但按风险管理要求应至少划为关注以下。有些贷款虽已过期形成逾期贷款或呆滞贷款,但是由于贷款期限订得过短而造成,或由于企业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而形成,并未造成损失,且有充足的还款来源作保证,按风险管理要求可以划为正常贷款或关注贷款。原来的两呆贷款,反映不出贷款的内在损失程度,因此在分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期限管理转换成风险管理。

3.不能以信用等级评定来代替风险分类。信用等级评定,是为了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及信誉好坏,而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量化打分评出企业的信用级别,作为以后对企业进行授信的重要依据。这种信用等级评定对贷款风险分类有很大的帮助。但不能以此来代替风险分类,因为信用等级评定是评价一个企业的整体情况,而贷款风险分类则是评价该笔贷款的风险程度。不能说一个A级企业的贷款没有风险,有些A类企业的贷款,有可能因某种原因而造成贷款收不回来,有些C类企业的贷款,也可以是正常贷款,而不能一概而论把它归为次级及以下的贷款,因此信用等级评定只是作为风险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而不能代替风险分类,在实际操作中应很好地把握分类的标准。

4.对特殊贷款的风险分类要进行特殊处理。由于历史上的业务分工和政策原因,造成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因此在清分工作中要灵活操作,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农业银行长期以来承担农业及农户贷款、个体户贷款,按正常的贷款风险分类程序来操作,业务量大,不便于管理,而且没有必要每笔每户进行评定,可以采用期限和风险管理程度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批量处理。对某些政策贷款,如扶贫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特种贷款、违规贷款等,要具体按贷款性质和偿还能力来判断风险的类别。

(三)分类指导,对症下药,努力盘活不良贷款。通过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能真实地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及时地发现问题,促使银行信贷管理人员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措施,对症下药,主动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维护银行债权。

1.对正常贷款。这类贷款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业绩良好,各项财务指标理想,有充足的现金流量作还款来源,债信观念强,无逾期贷款记录。银行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协助企业合理运筹资金,优化生产要素,在企业资金充实时主动归还银行贷款,减少不必要的债务负担,在企业急需资金周转时,可以及时给予解决,培养优良的客户群体,密切银企关系。另一方面银行要严格贷款手段,不要因为企业信誉好就违规操作,为贷款埋下风险隐患。

2.对关注贷款。这类贷款企业虽然有较充足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来源,但已出现了某些方面的缺陷。如销售量下降,利润减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企业法人变更,重大人事变动等,都有可能使贷款出现潜在风险。对这些贷款,银行就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分析企业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建议企业迅速整改,促使向好的方面发展。对那些市场前景看好,扭转有望的企业可以增加启动资金进行搞活,对那些无法补救的企业采取逐步收回贷款的办法。

3.对次级贷款。次级贷款是出现明显缺陷,如财务状况恶化,企业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抵押物价值下降或保证不足,贷款偿还记录连续出现逾期等。对这些贷款,银行一是要密切注意企业的资金流向,督促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催收贷款,及时回流资金。二是加紧对逾期贷款的催收工作,向借款人发送贷款逾期催收通知书,并且与企业签订还本付息计划,保护银行债权的合法有效。三是对因保证不足或抵押物价值下降的,要求企业尽快补足,以防止企业一旦不能还款,也可以通过处分担保来清偿贷款本息。

4.对可疑贷款。贷款进入可疑类时,企业的营业收入已不能维持正常的业务支出,银行贷款本息长期拖欠,通过处理担保也肯定要造成部分损失。对这类贷款,银行一方面要对企业资产负债进行清理,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重组、兼并等活动,防止企业逃债、废债。一方面银行及时整理收集有关的贷款合同、借据等资料,对贷款手续不完备、要素不齐全的及时补救或重新鉴订协议,保护好有关的法律文件,根据借款人的资产情况,有的放矢地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强制清收。

5.对损失贷款。这类贷款相当于呆帐贷款,是经确认为无法收回的贷款,对这类贷款要进行单列管理,采取外挂内销的办法在每年计提的贷款呆帐准备金中进行核销,以减少银行的虚假资产。

(四)建立贷款风险预警制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新的五级分类法是动态信贷管理行为,有事前风险预测和事后风险监控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新的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十分必要。一是实行贷款期限管理与贷款风险管理双线监控的办法,因为期限管理有着风险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易于操作和统计,易于界定法律时效,实行双线监控,能全面地发挥信贷管理的职能。二是建立贷款风险跟踪监测制度。要动态及时地反映贷款风险情况,必须深入了解借款人的情况,跟踪贷款的使用、贷款的担保,捕捉市场信息、政策动向,当贷款出现风险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收回贷款,诉讼保全等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三是建立大额贷款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企业档案是贷款检查与风险分类的原始资料,是分析贷款条件和贷款风险的前提,要正确划分风险类别,有效预见和防范风险,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尤为重要。四是建立风险贷款的稽核审查制度。贷款风险分类要客观真实,人民银行总行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实行商业银行自查和人民银行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稽核的内容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贷款手续的合法合规性,是否实行有效担保,是否严格按标准进行风险分类,是否有弄虚作假、掩盖真相、隐藏风险的行为。通过稽核检查,能有效地保证贷款风险分类真实可靠。

(五)规避风险,优化贷款结构。五级分类法是对贷款风险程度的确认,本身不会降低和消除风险,我们通过五级分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规避风险,从而达到银行管理规范化、结构合理化、风险最小化的目标。一是对贷款存量的风险分类。五级分类帮助我们识别风险,转嫁和分散风险,利用企业重组、兼并、转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重新落实银行债务,实行由高风险行业或企业向低风险行业或企业转化,达到优化存量的目的。二是在新增贷款投放上,要进行科学详细的评估,彻底改变以往靠经验,靠感情的粗放模式,避免行政放款、重复建设、人情贷款等不良现象。根据农行提出的双优发展战略,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投资方向,向低风险行业倾斜,向优势客户倾斜。三是全面实施贷款担保低押制度。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起到第二屏障的作用,因此,除了在审查借款人的资信、生产经营等情况外,还必须审查借款人的有效担保情况,防止借款人重复设置抵押、虚假抵押、或抵押物价值不足等现象发生,以减少贷款风险,有效地维护银行债权不受损失。

标签:;  ;  ;  ;  ;  ;  ;  ;  ;  

从五级分类法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