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家论文,行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谁都承认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新教育——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是国家之宝,我们祖国有了他,是我们极大的光荣,在世界范围内,他为我们祖国添上万光光芒,他曾向全世界发射出我们祖国特有的和十分杰出的火花。毫无疑问,中国人民一定把他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极重要位置上而永垂不朽。”他就是受毛泽东高度评价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一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陶知行,后在实践中认识到行比知更重要,遂又改名陶行知。
陶行知从小胸怀大志。他说:“人生天地间……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为了实现他的“大事”(教育救国),他1910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改名为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毕业即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市政、教育,1917年秋获政治硕士和教育学监学位后回国,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东南大学)教授,后任教务长,教育科主任。他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反对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1923年,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人合编《平民识字课本》,创办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赴河北、浙江等地积极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幻想用平民教育来“打通”贫富贵贱“层层叠叠的横阶级”,打通行业地区等“纵阶级”,从而最终“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但是他这种“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思想,由于城市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最后归于失败。1926年,他将教育目光由城市移到广阔的、落后的农村,“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为了达到他的这个理想,他毅然辞去东南大学校长职务,举家搬到南京郊外劳山脚下,1927年初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就是在这所学校确立并试验的。1930年4月,他因领导全校师生参加反帝大游行,遭蒋介石通缉,被迫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从日本回到上海,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赞助下,开办“自然学园”,提倡“科学下嫁运动”,编辑许多通俗易懂的儿童科学丛书,创办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张科学要从小教起。1932年起,他创办了“山海”、“报童”、“晨更”、“流浪儿”等工学团,建立“小先生制”,提倡“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方法。1935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的政治态度和教育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走上教育同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的道路。1936年,他和沈钧儒、邹韬奋等组织国难教育社,大力宣传国难教育,并于7月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建立统一抗战的政权。接着,他应世界新教育会议的邀请,赴英国伦敦参加第七届年会,并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到亚、非、欧、美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并与罗曼·罗兰、甘地、杜威、爱因斯坦等世界名流发表声明,严厉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抗日救亡和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同情、支援中国抗战作出了不小贡献。
1938年秋,陶行知取道香港回武汉,为配合抗日战争,他谢绝了蒋介石请他加入国民党并担任三青团中央干事的“美好差事”,专心致力于战时教育运动,提出“要用全面的教育来配合以促成全面抗战”、“争取最后之全面胜利”。同年12月,生活教育社在桂林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长。1939年,他在重庆北碚凤凰山古圣寺创办培养人才幼苗的新型学校——育才学校,亲自制订办学方针,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社会、自然、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和舞蹈七个专业组的教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政治觉悟的专业人才和革命工作者,成为国统区著名的“民主圣地”和“沙漠里的绿洲”。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实践,大大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从而把它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然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却欲发动内战,夺取胜利果实,继续维持其独裁统治。为配合全国人民反内战争的民主斗争,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并提出开展民主教育运动和办社会大学的主张。国民党特务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暗杀民主斗士李公仆、闻一多之后,又把无声手枪对准了他。他对此早有思想准备,临危不惧地对周围的人说:“我等着第三枪!”在白色恐怖下,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更加忘我地工作着。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刺激过深,不幸患脑溢血逝世,享年55年。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同志题写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周恩来同志称他为“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同志评价他“万世师表”,朱德、董必武等同志也对陶行知进行了恰当的评价。12月1日,陶行知遗体由上海运回南京晓庄劳山脚下安葬,墓门横匾上刻着陶行知生前自勉的手迹“爱满天下”,两侧右柱上是郭沫若同志手书陶行知的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正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的光辉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