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发展研究述评论文

元认知发展研究述评

林逢霓

(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摘 要 :元认知是个体作为学习者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测和调控。对元认知的概念的发展、元认知的三个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相关发展研究进行梳理,介绍元认知的研究方法和元认知在学校系统内的干预,重点阐述元认知训练在教学中对学业成绩和元认知水平的影响,最后指出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 :元认知;元认知训练;学业成绩;元认知水平

0引言

元认知(metacognition)的概念是由学者Flavell在1979年提出,指个人对自身认知活动这一过程的认知,并在认知过程监测和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1]。即,主体作为学习者对自身的认知活动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自身认知活动过程的控制。几十年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中影响人类认知和学习的关键因素。由此,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开始对元认知理论展开深入研究。近年来元认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学校教学领域。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的元认知训练研究成果,并对元认知的研究方法以及元认知训练与学科学习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1元认知成分

Flavell在提出元认知这个概念之后,又指出元认知包含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这两个成分。而后又将元认知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经验获得的关于认知活动的知识构成,认为它可以分为三个相互独立又高度相互关联的变量:个人变量、任务变量和策略变量[2]。个人变量是指学习者基于对自身认知过程的了解,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任务变量是指个体对不同学习任务的性质、特点、难度的认识。策略变量是指个体对任务变量所采取的策略的认识。元认知监控由元认知监测与元认知控制两大部分构成。元认知监测是对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进行的监视,属于客体水平。元认知控制指根据元认知监测的结果对其进行控制的元水平。目前,学者黎坚和张厚粲认为元认知监控包括:预测、计划、策略选择、监测、控制、评价六个过程。通常将发生在问题解决之前和之后的预测或评价称为离线(off-line)元认知调节;与之相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的称为在线(on-line)元认知调节[3]

在Flavell提出的理论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元认知的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关于元认知成分的三分法。认为元认知包含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4-6]。元认知体验是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以上三种元认知成分相互独立、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元认知结构。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的认知对象和载体,而元认知体验则为认知活动做出反馈。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体验两者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就是元认知监控。

2元认知研究方法

目前元认知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出声思维法、他人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和行为操作法等。这几种研究方法各有其利弊,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1.在客观评价指标中,环境维度所占权重也最大,说明环境维度是民营企业员工最为看重的一个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具体说来,中国民营企业员工对社会责任环境维度的满意度有4 个评价指标,其中“职业健康与安全措施”和“劳动合同制度”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对民营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满意度环境维度评价具有突出的作用。另外两个指标“对员工职业培训”和“对员工民主沟通和参与方式”权重较低,说明若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好,不会引起强烈不满,但是,也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满意度的评价。

2.1 出声思维法

三是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将义务植树活动与“三年增绿计划”、“绿满河口·美丽家园”国土绿化行动结合起来,以3月12日植树节为契机,广泛组织全区各大领导班子、机关干部,以及各事、企业单位职工共2000多人到义和镇六顷村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栽植白蜡苗木7230株,集中造林65.7亩。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青年林”、“巾帼林”等纪念林建设,庭院绿化、城镇绿化及村庄绿化齐头并进。目前,全区义务植树35万株,已完成全年任务。

问题解决就是个体在问题空间通过对问题的正确表征以及搜索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研究表明,学生的元认知调节能够积极影响问题解决的许多方面[25]。Mevarech等学者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元认知指导时发现这些学生在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与解释能力方面的表现比没有经过指导的学生更佳[26]。解决学科问题的元认知训练研究主要是采用各种元认知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之间的结合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和认知机制的研究[27]。李士平认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者本身要有清晰的目标,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迅速检查和校正自身的思路,并且准确地判断任务的困难程度,从而能以此为依据合理分配时间,能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等等[28]。在问题解决方面所采用的元认知训练多以元认知提问单的方式进行自我提问、他人提问或师生互动的方式,采用相应学科成绩进行前后验证训练的有效性。

出声思维法,即学习者个体在解题过程中出声报告出自己的解题过程,主试将其录音或录像,然后将录像的内容翻译成书面原案,据此分析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Alid等人运用此方法证实了元认知监控对物理问题解决起关键作用[7]。Marcel等学者运用此方法对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评估得出如下结论:元认知能力以知识能力为基础,却并非完全依赖于此,具有普遍性[8]。Rosenzweig认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收集到被试在解题过程中的元认知运作过程,可以获得客观的材料分析结果,但是容易受学习者的言语表达能力缺陷的影响,无法完整表达自身的元认知能力,从而影响实验效果[9]。Kim指出,这种方法对录音和录像的分析难度大;也有学者开始采用交互视频分析法,需要研究人员一起观看并解释分析视频片段,对对方的解释进行检查并且提出批判和具有创造性的解释,以达到数据分析的共识[10]

2.2 他人评价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及其如何转化成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过程,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的元认知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策略选择和使用能力,从而激发和促进个体的学习能力[19]。元认知训练方面的内容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提高个体的元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研究证实,元认知训练下的学生相较于传统课堂只传授认知学习的学生有更精准的元认知监测能力,而精准的元认知监测可以促进适应性策略的选择[20]。Hattie等人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发现,通过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够促使学习者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情绪[21]。Sabina等学者发现自信心与元认知之间是相互影响的[22]。国内在学科训练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把重心放置于学生是否从元认知的策略训练中受益这一层面。学习训练形式都以心理学变量进行前测、中测、后测,结合元认知问卷加以测量,以观测其元认知水平的变化。学者王光明、余文娟等人的研究表明元认知的三个组成成分对学习成绩均存在直接的影响作用[23],主张将传统的元认知水平测量与元认知能力相结合。国外的研究开始关注的是学生的元认知如何产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以更恰当的方式促进和增强元认知帮助其学习。综上可知,元认知训练主要通过训练学生元认知监测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对个人变量的了解、对任务变量的理解来选择恰当的策略变量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也验证了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就是认知活动中的监测和控制这一动态过程[24]

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在学生做题之后,通过问卷的形式回忆其在解题时使用的元认知策略。以被试在问卷中的得分对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做出评价。近年来主要有状态元认知问卷[12]、元认知意识问卷[13]、儿童元认知意识问卷[14]。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适合大样本施测并且方便实施,是研究元认知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研究对象的筛选和评估、发展理论和建立模型等。缺点是无法得知被试在解题过程中的元认知可能出现的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现象。这种方法多用于学校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快速得知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学生群体的元认知水平大多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15]

2.4 行为操作法

元认知是信息高速的时代下发展认知技能的重要指标,其理论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18]。当前,元认知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对于学生学科元认知能力的训练上。元认知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习者个体教授元认知知识和技能来改善其对认知过程的监测和调控能力。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了通过元认知与具体学习策略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训练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两方面。

简而言之,以上关于元认知测量的这几种方法以问卷调查法运用最为普遍,且各方法都有其利弊。所以研究者们应该采用综合性的测量方法,使每个测量方法都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又相互验证,以提高整个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3元认知训练与学科学习述评

行为操作法与前面三种方法采用量表或主观评价的方法不同,主要以认知活动任务作为载体对个体操作的具体实际情况作观察和记录。借助计算机、各类软件等仪器,能够更加客观和精确地对元认知的作用进行分析。目前是能够较好地测量、评估和考察元认知活动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对任务的设计要求很高,对于任务的难度、对象的匹配和指标的选取的要求都较严格。黎坚和张厚粲(2006)设计出字母再认任务和数字跟踪键任务策略在线元认知监控的有效方法[3]。陈英和等研究者改编Master Mind 任务并结合访谈分析,得到适合测量元认知监测的任务难度和有效的元认知指标[16],以及改编经典拼图任务编制的计算机拼图游戏程序,也是有效测量学生元认知监控水平的认知操作工具[17]

3.1 元认知训练在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研究述评

以被试身边的同学、老师或家人等熟人或亲人为对象,通过主试进行结构式的谈话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关于学习者的元认知行为。国外有学者通过一年级儿童的数学老师和家人了解一年级儿童的元认知情况[11]。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更加客观地通过除学习者以外的个体去了解学习者元认知的表现,缺点是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所收集的材料也不够全面。然而评价法很少作为一种主导的方法来使用,更多的是作为校标以考察其他测量方法的效度指标。

3.2 元认知训练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影响研究述评

我们乡下有个习惯,计算时间不是论钟点,而是论黑白。这是从先祖那里继承来的。先祖这么分自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原本老天爷就把人弄成白天只会用身体干活,夜里才能用脑子做梦想事情的动物。你不见人类所有重大的事情都是在夜里完成的,包括传宗接代?但是我们这些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却把阴阳颠倒了。工厂里三班倒。要是早班和晚班还好,那样白天睡觉晚上干活,脑子都被冰凉的铁器占据着,不敢有半点差错。可要是白班那就难受了。五点半下班,吃完饭,躺在“烟箱子”里的床上缓过力气,坐起来抽几棵烟,搓搓脚泥,就闲得慌了。

4总结与展望

(1)学校教育就是要做到让学生们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即获得满意、快乐、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情绪体验下学生们才会学有信心、学有自尊[29]。但是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空白。情绪具有动机功能,学习情绪甚至可以直接反映在学习行为上,积极的情绪影响着积极的学习行为,同理,消极情绪则能造成消极的学习行为,故要重视元认知体验在课堂的作用,提高学生觉知自己情绪的能力,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学习。

(2)元认知在学校教育中的测量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的形式为主。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关的心理学仪器和软件已经十分成熟,研究者们应该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和严谨。

(3)目前,关于元认知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训练,对于很多会影响学生在元认知训练表现的中介变量(如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的研究较少。今后,学科中的元认知训练如果能同时考虑更多变量,就可以发挥更大的训练作用。

教师工作环境即包括办公的地方如办公室、教室,还有所在的学校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也包括在校外,如学生家庭、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国家法律环境等。由于结合教师劳动方式的特点,可以认为教师工作环境权是指在上述工作环境中,通过改善并保障教师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人格尊严和知情参与的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实现其体面劳动价值的权利。教师工作环境权的内容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知情权、参与交流与决策权、结社权等方面。工作环境对身在教育场域中教师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 34(10):906-911.

[2]Flavellwrited J. Cognitive Development(2nd ed)[M]. Prentice-Hall, Inc, 1985.

[3]黎坚, 张厚粲. 认知操作背景下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的特征[J]. 心理学报, 2006, 38(3):342-348.

[4]Collins A, Brown J S, Newman S E.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J]. Knowing Learning & Instruction, 1987:453-494.

[5]Veenman M V J, Wilhelm P, Beishuizen J J.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 and metacognitive skills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 Learning & Instruction, 2004, 14(1):89-109.

[6]董奇. 10-17岁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9,5(4):11-17.

[7]Marlina, Johari, Corrienna,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monitoring skilis in physics problem solving[J]. Online Submission, 2010(1).

[8]Veenman M V J, Spaans M A. Rela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 and metacognitive skills: Age and task differences[J]. 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5, 15(2):159-176.

[9]Rosenzweig C, Krawec J, Montague M. Metacognitive strategy use of eighth-grade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dur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 think-aloud analysis[J]. J Learn Disabil, 2011, 44(6):508-520.

[10]Kim,M Children’s reasoning as collective social action through problem solving in Grade 2/3 science classroo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6,38(1): 51-72.

[11] Carr M, Jessup D L. Gender differences in first-grade mathematics strategy use:Social and metacognitive influenc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 89(2):318-328.

[12]Harold F. O'Neil Jr, Richard S. Brown.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Question Formats in Math Assessment on Metacognition and Affect[J].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1998, 11(4):331-351.

[13]Schraw G, Dennison R S. Assessing Metacognitive Awareness[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4, 19(4):460-475.

[14]Young A E . Explorations of Metacognition Among Academically Talented Middle and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Students[J].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2010:79.

[15]薛锦. 阅读训练中英语水平和元认知体验的交互作用——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J]. 外语界, 2011(2):50-56.

[16]陈英和, 慕德芳, 郝嘉佳. 有效测量元认知监控的新方法:MasterMind任务分析[J]. 心理科学, 2011(3):750-754.

[17]陈英和,郝嘉佳.冲动-思考型儿童在拼图游戏中的问题解决及元认知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3):241-246.

[18]Zohar A . Metacogni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M]// Metacogni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2.

[19]Miele D B, Son L K, Metcalfe J. Children’s Naive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Influence Their Metacognitive Judgments.[J]. Child Development, 2013, 84(6):1 879-1 886.

Ataman.The effect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chievement[J].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2009, 1(2):227-235.

[21]Hattie J, Biggs J, Purdie N. Effects of Learning Skills Interventions on Student Learning: A Meta-Analysi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6, 66(2):99-136.

[22]Kleitman S , Stankov L . Self-confidence and metacognitive processes[J]. Zbornik Instituta Za ka 2005, 37(1):161-173.

[23]王光明, 佘文娟, 廖晶, 等. 高效率数学学习高中生的元认知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4).

[24]Reder L M, Schunn C D. Metacognition Does Not Imply Awareness: Strategy is Governed by Implicit Learning and Memory[J]. Implicit Memory & Metacognition, 1996.

[25]Jin Q, Kim M. Metacognitive Regulation During Elementary Students’ Collaborative Group Work[J]. Interchange, 2018, 49(2):1-19.

[26]Mevarech K Z R . Enhanc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Metacognitive Training[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3, 40(1):281-310.

[27]吴灵丹,刘电芝.儿童计算的元认知监测及其对策略选择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06, 29(2):354-357.

[28]李士平. 网络学习环境下基于反馈的元认知干预设计与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29]连榕.儿童青少年的课堂学习行为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16-18.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LIN Feng-ni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Metacognition is the monitoring and regulation of an individual as a learner himself. Sorte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metacognition and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metacognition(metacognitive knowledge,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 and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etacogni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metacognition in school system. It focu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metacognition of metacognitive training in teaching.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deficienci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Metacognition; Metacognitive train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Metacognition level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41(2019)01-0155-03

收稿日期 :2018-11-09

作者简介 :林逢霓(1994—),女,福建龙岩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doi: 10.3969/j.issn.1674-6341.2019.01.053

责任编辑 :李增华

标签:;  ;  ;  ;  ;  

元认知发展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