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管理到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从文献管理到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从文献管理到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档案管理论文,情报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记录信息和知识的各种文献日益增多,人们对文献留存和查找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催生了从事文献整理与保存的社会职业和相应的学问,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相继诞生。20世纪中后期,图书馆工作、档案工作和情报工作逐渐出现了“一体化”趋势,三门学科呈现某种“趋同”态势,逐步形成了一个学科群。我国20世纪末期公布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将这个学科群作为管理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命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2011年,在《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上,被命名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回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总结学科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实现新的更具创新价值的科学发展。

1.1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形成

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学的雏形被认为发端于17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加布里·诺德的《关于图书馆工作的意见书》被视作图书馆学最早的著作。1807年,德国学者马丁·施莱廷格首次使用了“图书馆学”概念,次年他在《实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中建立了以图书整理为核心的学科体系,标志着图书馆学科的诞生。中国的图书馆学产生于20世纪初叶,起初以翻译和介绍国外图书馆学著作为主,随着近代意义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特点的图书馆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学形成并不断走向成熟。

目前所见最早的档案学著作是1571年德国学者亚克伯·冯·拉明根所著《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把档案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研究始自19世纪,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在1804年出版的专著《档案学的理论思想》中第一次使用了“档案学”概念,之后分别于1806年和1834年创办了《档案学和文书学》、《档案学、古文书学和历史学》杂志。曾任法国国家档案局局长的历史学家郎格鲁1885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档案馆的科学》,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可视为欧洲档案学科的立身与自觉。我国自殷墟甲骨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录,1935年,腾固在《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一文中指出:用科学方法处理档案,又叫做档案学的学问,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最早的相关记载。此后一批档案学著作陆续问世,多次提及“档案学”概念,被视为中国档案学的诞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学者在汲取旧中国和前苏联档案学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实践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20世纪40年代中期,主要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服务的情报科学应运而生。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V·布什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的《诚如所思》一文被认为是情报学诞生的标志,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和维纳创立的控制论为情报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情报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重要条件。

及至20世纪中期,旨在探索各种文献管理规律的图书馆学、档案学、情报学已经形成,各自独立发展,相互关联并不密切。20世纪中后期,各种信息以几何级数高速增长,信息开始与原材料、能源鼎足而立,并列构成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开始应其所服务的图书馆工作、情报工作、档案工作形态向“一体化信息管理”变革的需要,呈现“趋同”发展态势,在我国逐渐被整合为一个学科群,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被明确定位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

1.2 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

从20世纪末至今十几年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我国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有效应对了信息技术给图书、情报、档案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而且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将该一级学科拓展为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实现了学科发展的两大跨越,即从文献管理到信息管理,继而进入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并且为下一个重大跨越,即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积聚了力量。

1.2.1 对文献的管理阶段

20世纪中期之前,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类型文献的管理,学科使命是通过对相关整序加工、保管料理规律的探寻,使文献处于便于利用状态,满足人们的利用需求。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对文献的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特点是: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管理对象;主要工作目标是使文献有序化、具备可利用性;主要管理活动是围绕文献的收(集)、管(保管)、用(提供利用)展开。三个学科凸显各自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分”是主要发展趋向,研究内容主要有不同类型文献的分类、采编、编目、书目资源管理、文献保存、文献保护等方面。

1.2.2 对信息的管理阶段

20世纪中叶,随着信息数量迅速增长,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以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出现,人们对信息及其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建设、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成为全社会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根据社会需求,对学术方向和学科使命进行根本性调整,在关注文献整序加工、保管利用的同时,更加关注记录在文献中的信息,探寻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客观规律。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对信息的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逐步走向融合和一体化,“合”成为主要发展趋向,20世纪90年代末期“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中国的诞生就是这种趋向的具体反映。学术研究的重点有机读目录编制、引文分析、文献计量、文献信息交流过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检索系统、高质量信息服务等。

1.2.3 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

20世纪末21世纪初,信息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急需人们把信息资源化,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来进行管理。主要融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同时又吸收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管理学、传播学、咨询学、编辑出版学等多学科知识营养而形成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开始出现在迈向信息社会的中国。这一时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核心部分,学科发展进入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主要特征是将信息资源化,将信息作为资源来进行管理。学科使命主要在于探寻使信息对社会和机构发展产生价值的规律性。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根据信息的资源特性,使之产生创造新财富的更高价值;管理活动开始引入一般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规划、协调、控制、监督等要素。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之间进一步走向“合”,分列三个二级学科名称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事实上已经汇聚在“信息资源管理”的主题下,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个客体——信息资源。

1.2.4 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

以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的发布为标志,我国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阶段迈进。

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不仅要把信息作为资源来进行管理,而且要依托和依靠信息资源来进行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所有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部分,管理依赖于相应的资源才能达到特定的目标,它的力量、效益、效果主要决定于它占有怎样的资源,怎样占有和配置这些资源,怎样实现这些资源的直接和间接价值。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没有资源就没有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逐步进入基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强调信息作为重要管理资源的特性,将这种主要依托信息资源的管理视作一种新的管理形态。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和运作,特别是通过这种特殊资源对其他管理资源(人、财、物、时间等)效用的放大作用,实现宏观(社会管理、国家管理)、中观(地区、行业、专业管理等)、微观(特定机构管理)意义上的管理目标。

这一阶段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逐步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综合交叉性质的全新学科,它的主要学科使命是为基于信息资源的全新管理形态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探寻信息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规律性,研究这种特殊资源对其他管理资源效用的放大作用及其实现机理与方法体系。

对文献的管理——对信息的管理——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是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走出的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也是实事求是地借鉴吸收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经验的结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政府管理实践,随后在工商管理界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传入欧洲和日本等国,几乎同时被我国引进,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其中注重探寻信息资源战略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注重从宏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微观机构发展两个层面研究问题,以及注重学科发展与高等专业教育发展相结合等方面的特色,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

2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是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主体

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方能实现,这就使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学科群的创建、发展历程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挥了特殊作用并成为其主体。

2.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支持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34号文件)有关信息资源战略价值的论断,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安排和政策规定,是我党、我国政府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中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发展信息资源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优化经济结构。”

34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高等院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将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把推动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提升为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2.2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成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主体

34号文件颁布实施之后,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界的志士仁人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最辛勤、最自觉、贡献最大的建设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成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主体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及其领域拓展不断完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从20世纪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至今,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完成了两大阶段性跨越,突破了传统领域的限制,承担起探索信息资源战略价值实现规律的重任,信息资源管理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等作为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并列的二级学科,正式列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一级学科之下,在事实上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

第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几乎与欧美国家同步开始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而率先将信息资源管理概念以及科学方法引入国内的正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学者们。我国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遍及信息科学技术与管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但其中约70%的研究者源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该学科的科研队伍已经成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主要建设者。

第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在发展中涉及大量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前沿课题,不断丰富着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内涵。近些年来,比较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前沿课题主要有十个方面:

(1)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探索实现信息资源战略价值的途径,测度信息资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力等。

(2)信息资源法律政策。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促进和保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结合国情研究信息资源配置、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市场化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

(3)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国家、地区、机构层面信息资源的创造、累积、拥有、存取的规律,解决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协调和分工,探索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共享利用的机制和方法,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平衡,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开放存取的原则方法等。

(4)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与市场培育管理。根据信息资源产业结构,从体制、机制、环境等方面研究培植和发育信息资源市场的制度和措施;研究信息资源贸易的基本方式与特殊规则、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方法等。

(5)信息服务与服务提供。研究信息用户需求与行为规律,信息服务的模式、评价与组织管理方法,探索信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战略等。

(6)信息分析与竞争情报。研究信息分析这种信息深度加工方法对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信息分析的方法与应用规律;研究竞争情报分析与服务、竞争情报市场结构、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理等。

(7)信息检索原理与技术发展。研究搜索引擎的开发和优化,集成化、可视化检索系统、智能检索系统的开发与优化,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技术等。

(8)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建设。研究知识管理原理、方法、技术和实施策略,如知识库建设、知识管理工具开发应用等。知识工程方面有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的知识管理功能拓展等。

(9)电子文件管理与数字信息资源保存。研究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电子文件管理原则与方法、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作,数字信息资源长久保存等。

(10)学科与专业教育。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性质与归属、学科体系结构、内涵与外延、学科核心理论体系、发展趋向,专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等。

第四,十几年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已有大批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刊名的学术期刊已形成较大的学术影响;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学术刊物刊载了相当数量的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论文;信息资源管理的学术著作和高等学校教材已经数以百计;一些成果已经转化为公共政策和实际解决方案。这些成果中相当部分是由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创造的。

第五,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高等教育已经承担起培养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任务。目前,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或课程;一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选题撰写学位论文;部分高校探索设置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硕士;除个别领域(如地理信息资源管理等)之外,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主要由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承担,一批批适用的人才成为我国各行各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3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向

在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获得了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并将呈现以下趋向。

3.1 学科体系和功能进一步确定,主要分支学科获得明确地位

随着学科领域的拓展,除了作为核心二级学科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框架内继续发展之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出版管理等二级学科将获得明确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定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建立与发展,不会否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社会功能,因此,这三个学科不仅不会逐渐消亡,而且各自还会得到更有活力和特色的成长。随着图书馆、情报、档案工作职能的重大转变和拓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范围必将更为开阔。我们不仅要研究图书馆工作、情报工作、档案工作本身,还要研究各种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社会属性,关注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繁荣。

3.2 学科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综合交叉性质将促进和拉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不断与相关学科发生交集与整合,更多学科的养分被大量吸收,学科体系总体呈现出扩展和深化态势。

3.3 学科地位不断提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定位将随信息资源战略作用的凸显而与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同步提升。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将逐步从主要研究具体的文献管理、信息管理方法层面的问题转向更加关注战略管理和政策策略层面的问题。

3.4 多学科交叉特色更为显著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更多地呈现管理与科学的融合、管理与技术的融合、管理与文化的融合。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不管何时可以实事求是地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其科学研究一定是跨学科的,与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经济学、法学、传播学、社会学、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会形成愈发显著的学科优势。

3.5 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并重成为学科的鲜明特色

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产物,受技术因素影响较大,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总是能很快地被应用于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给学科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将非常注重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偏废。

3.6 学科发展趋于国际化

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中,世界各国面临很多共同的课题,既包括应用方法,也包括基础理论。大量跨越国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差异的共同问题,使处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们,可以更多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相应的学问。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合作、交流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具有实质意义,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具有国际化色彩。

标签:;  ;  ;  ;  ;  ;  ;  ;  ;  ;  

从文献管理到基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