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和合作——中美经贸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和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经贸论文,障碍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种种原因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双边经贸发展的速度却一直较快。据中国海关统计,1998年中美贸易额为549.4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中美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仅占4.8%上升到1998年的17%。
积极因素
1.两国的共同利益是双边经贸迅速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技术方面最先进的发达国家,各自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两国间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商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除农产品、化工原料和木材等原料性商品外,近年来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机电仪技术产品的比重迅速增加。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积极引进外资,一来加快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来激发出巨大的生产力,使中国大陆,特别是沿海地区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劳动力密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美国是消费这些制成品的重要市场,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也需要中国这个具庞大潜力的逐步开放的市场,以及它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并输出其技术和资本。发展中美经贸符合两国利益,这是推动中美经贸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2.冷战后经济高于一切的对外战略为中美经贸发展提供机遇 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对外战略的重心都逐渐转向经济。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经过一再调整,经济利益似乎占越来越重的份量。1994年年中,克林顿政府宣布无条件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并将贸易与人权问题脱钩。这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由于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不仅无法忽视中国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平衡,维护该地区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解决热点冲突、开展维和行动、防止核扩散、打击国际犯罪、保护环境等方面也都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配合。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在能源、交通、通信、计算机和其他一些重要领域有极大的投资潜力,是美国最重要的海外利益开发区之一。美国的新闻媒体和学术界近年来大量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报道和分析都是比较积极的,中心是中国市场发展迅猛,除非美国改变政策,否则美国公司面临将市场让给日本和欧洲的风险。美国国会和政府在此形势和公共舆论影响下,认识到为实现美国商业利益和安全目标,必须保持与中国全面接触。中美关系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中美经贸关系也就成为实现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重要部分。美国对华政策中突出经贸,讲求实利的特点客观上也促进中美经贸的迅速发展。
3.中美高层领导的接触和互访为中美经贸迅速发展铺平道路1997—1998年,两国领导人成功地实现互访。两国最高领导人不仅肯定中美经贸关系在中美双边整体关系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意义,而且通过倡导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充实内容、增添活力。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1998年中美间现存的经贸问题出现一些积极动向。在对华最惠国待遇、取消1989年剩余制裁等方面,经过中方一再敦促,美方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采取一些积极的举措。包括将“最惠国待遇”更名为“正常贸易关系”的议案再次以压倒多数通过延长对华1998—1999年度“正常贸易关系”的决议;进一步恢复并加强美国进出口银行对华信贷及担保业务;承诺在近期恢复美国贸易发展署对华项目等。此外,克林顿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和平利用核技术协定》为双方在核能技术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便利。今年上半年朱总理对美国的访问也将为中美经贸发展带来契机。
仍有障碍
随着两国经贸的迅猛发展,纠纷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上的对中国输美商品反倾销、纺织品非法转口、动植物检疫等问题以外,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逆差逐年增加,已经开始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1998 年美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0312亿美元,出口贸易额为9313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0999亿美元,对外贸易逆差1686亿美元。一般估计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趋缓,原因是不断上升的贸易赤字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拖累。因此,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抬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美国第二大贸易逆差国,必将成为国会中贸易保护势力的重点攻击对象。美国政府也将会借此理由压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进入关键时刻 1999年底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将开始,这意味着如果年内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不能取得新的突破,这个问题有可能长期被搁置,因此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关键时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形式上是我与世贸组织上百个成员国的一场多边谈判,但事实上是由美国一手操纵和左右。美国在对待中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上始终是口是心非。美国虽表面上有时作出积极推动的姿态,但事实上从没有放低其要价。更有甚者,美国还把一系列本属双边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如知识产权、纺织品转口、农产品贸易、动植物检疫及双边贸易不平衡等纳入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多边谈判中来,并人为地把这些双边问题是否妥善解决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进程挂钩。美国的霸道做法进一步加剧谈判的复杂性,拖延了谈判的总体进程。美国的动机和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通过高要价不仅可以以此作为施压“杠杆”,迫使中方按美方条件解决双边贸易纠纷,而且可以在打开中国市场方面对中国保持压力,达到其最大的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中国在“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始终本着认真、负责和积极的态度,为尽早解决“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先后多次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等市场准入方面作出让步和改善,并逐渐加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力度。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市场经济还处于发育和有待健全的时期,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中国为此已付出巨大代价,难以为加入世贸组织做更大让步。如果美国仍坚持不合理的高要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前景并不乐观。
3.“最惠国待遇”仍难以永久性解决 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的审议每年都成为总统和国会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无论克林顿政府或是工商界都对每年一次的耗神费力又无多大意义的审议感到厌烦,希望能永久性解决对华“最惠国待遇”。永久性解决这一问题对中美经贸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也是中方一直努力的方向。永久性解决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只有两个途径,即:修改“Jackson-Vanic法案”或者让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 从目前形势来看,这两者都难以实现。要修改“Jackson-Vanic 法案”必须得到国会的支持,由于美国国会中反华势力仍然存在,而且执政的民主党在国会中仅占少数席位,很难得到国会对解决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的支持。
因此,尽管去年通过了将对华“最惠国待遇”改名为“正常贸易关系”的议案,今年仍将不可避免地就是否给予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在国会两院进行审议和辩论。正如去年克林顿总统说的那样,不给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将断绝中美之间经贸联系,否定美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利益,损害美国的战略性伙伴关系,从而在和平和稳定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重要的时候背弃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今年美国国会审议的结果估计仍难以推翻总统给予中国本年度“正常贸易关系”的决定。尽管如此,每年一度的审议程序始终是中美经贸发展中的障碍和不稳定因素。
4.美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趋严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美国感到“潜在的威胁”。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大市场,同时又担心是一个经济上和军事上潜在的竞争对手,如何利用这样一个大市场又不致于使它成为一个过强的竞争对手,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目标。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和安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美国政府对华奉行“全面接触”政策,同时要对那些可能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出口加以控制。美对华出口许多产品须由美国商务部发放许可证。对那些被认为可能提升中国军事力量的科技产品拒发出口许可,如制空、反潜、电子战和情报搜集等相关科技产品。
近年来,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趋严,尽管中方为此不断进行抗争和交涉,但屈于国会的压力,克林顿政府在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问题上一直裹足不前。最近克林顿政府竟拒绝批准一笔金额为4.5亿美元的对华卫星交易, 使美公司向中国出售卫星或在中国发射卫星更加困难。预计美国政府对卫星交易的最终用户审查新条例于今年3月15日开始实行时将变得更加严格。 新条例将把为出口卫星颁发许可证的首要责任由商务部转到国务院。
高技术产业是美国的主要出口产业,中国目前在美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位居第14位,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巨大市场。由于美国现在出口许可证申请手续繁杂,耗费时间,并且申请遭拒绝越来越多,丧失商机,使许多项目因美商拿不到对华出口许可证而不得不转往他国。美国的出口管制是造成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对华出口管制趋严无疑将加剧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5.美国内政治气候有碍经贸发展 中美建交的20年间,中美经贸关系始终受美国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尤其1989年之后,更有经贸问题政治化的趋势。1994年美国会大选后产生的一股左右联盟势力,共和党在台湾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问题上压中国,而民主党则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攻击。尽管克林顿总统企图在对华政策上搞平衡,但自1993年上台以来,其对华政策一直摇摆不定,没有前后一致的方针,很容易受到美台关系、核扩散、人权等因素的干扰。克林顿总统去年访华期间,所到之处他都强调说“21世纪美国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同中国的关系”,然而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又在中美关系上制造障碍,特别是在奥尔布赖特访华前夕,美国政府和国会均加大对中国的压力。美国政府决定取消休斯公司对华出售卫星的合同,美国防部公布《台湾海峡安全形势》报告,宣扬中国增加对台湾的导弹威胁。美国务院发表年度人权报告,声称1998年中国的人权状况“急剧恶化”。参议院一致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政府在今年联合国日内瓦人权会议上重提谴责中国人权纪录的提案。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美国2000年将举行总统选举这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美国有可能越来越表现出严厉的对华姿态,中美经贸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国内政治气候这一变化的不利影响。美国国会将越来越关注中美之间日益加大的贸易不平衡,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设置更多的障碍;关于是否给予中国“正常贸易关系”的争论也将更加激烈;其它的贸易摩擦都势必进一步增加。
总而言之,中美两国关系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复杂的,时常会出现波动。尽管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今后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摇摆,中美经贸关系也仍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摩擦,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中美两国经贸的互补性不是被削弱而是被加强。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基础,双边贸易和投资将会继续扩大。中国的迅速发展会给美国提供更多商业机会和利益。虽然美国担心中国过分强大,总想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是,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地区利益都决定它将继续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上对中国实行“全面接触”的方针,中美加强合作的总体走向不会发生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