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林 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614400
【摘要】新课标颁布后,化学学科的实验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强调。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有些化学原理,必须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而习题训练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教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184-01
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化学研究的基础平台。化学实验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把书本知识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前化学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方法呆板。经常采用一种“空对空”的模式即: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遇到新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探究能力及其匮乏。因此,响应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
1、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学会组内协作,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协调作用,做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使得各个小组总体的水平相近,这样组间才能公平的竞争。同时,教师要把握小组间男女搭配的原则,尽量让小组内男女比例搭配适中,这样可以让组内成员各自发挥所能,促进组内合作。教师除了发挥协调和指导的作用外,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对小组中学生的表现及时地做出反馈。
2、实验前的知识复习
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对要进行实验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复习,避免出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边看教材边做实验的状况。因为初中化学实验主要还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课程中对实验的设置主要目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以及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对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梳理,特别是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和基础知识的回顾要贯穿整个实验过程的始终。例如:在进行置换反应实验教学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单质、化合物知识的回顾,对其中的概念要熟悉,在铁与硫酸铜进行置换反应过程中应该出现哪些现象,实验操作步骤是什么样,这些都应该在实验教学之前就应该要学生掌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实验中的情景设置
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带动了包括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的锻炼。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教师可以对书本的实验原理进行讲解,出示一些实验仪器和药品:如集气瓶、双孔橡皮塞(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白磷等,让学生在没有实验指导教材情况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这样的结果可以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自主情况下设计实验,讨论实验,并对中间出现的不足加以改进。这些都是在“未知”情景下的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平台的构建,这样极大的锻炼实践能力。
4、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的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方式存在许多弊端,虽然也承认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但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表现在学生在听课、实验时,教师一包到底,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依葫芦画瓢,试剂选用,操作步骤不得与“要求”不同。僵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要克服以上不足,还实验教学的本质功能,就必须将实验的组织权与仪器的选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在设定试验目标的情况下由学生设计实验装置,选用相关仪器、最后操作求证。当然,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实验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能都体验到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给学生提供主动获得各种能力的机会,由学生确定实验目标、明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装置,选用相关仪器、最后操作求证。当然,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当好一个引导者。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产生互动。以往在上课时,虽然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学生不会有疑问,但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如果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互动,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然,该模式提高了对实验教师的要求。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就实验结论展开讨论,并最终确定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化学实验,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这些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能力。化学实验能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多姿多彩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妙,保持持久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初中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试谈化学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J],新课程研究,2007:168.
论文作者:程远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化学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