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特征与我国高教改革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发展论文,高教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特征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接班人和发展科技文化,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使命,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未来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负有战略重任。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充分认清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并不失时机地抓住它,利用它,那么我们完全有可能弥补以往丧失的经济发展机会,且有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在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关键历史时期,我国高教部门、学校和全体教职工,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审视和选择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路,探索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深化高教改革的突破点,研讨我国高教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时代特征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智力)在整个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中占最重要因素,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展现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社会经济形态,曾先后有过“后工业经济”(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信息经济”(夸斯比特,1982,《大趋势》)和“高技术经济”(福莱斯特,1986,《高技术社会》)等提法,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又提出“知识经济”,并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国内也先后认同和使用知识经济的概念,有的专家又称为智力经济或智能经济。

做为新型社会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有哪些特征,目前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这里仅就与高教有关的一些特征概述如下:

1.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资源配置结构、产业结构及其内容方面,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后工业经济时代均有所不同。

(1)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在经历资源配置上的劳力经济、资源(自然、有形)经济之后进入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投入为第一要素的知识经济时期,一方面通过知识、智力对现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配置和利用;另一方面,更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来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创造新财富,逐步替代工业经济时代所依赖为命脉的、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例如信息科学技术的蕊片来源于石头,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聚变原料来自于水中的氢等等。因此,知识经济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在工业经济中对短缺自然资源(土地、石油)的占有更为重要,而智力资源的占有是以专利、品牌、知识产权的拥有为其重要特征的。正是由于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和资产投入的这些特征,其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化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有利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资源短缺等挑战和困难的。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的投入,甚至是风险资金的投入,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不同于工业经济是以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发达国家中许多具有知识经济特征的高科技产业中,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知识强国的产出增加,在自然资源消耗无大量增加情况下,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2)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的经济。

高科技产业是以高科技为其最重要的资源依托的产业,不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根据联合国研究机构对高科技的分类和定义,主要包括信息、生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空间、海洋等科学技术以及有益于环境生态的高新技术、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等。注入一些高新技术的传统技术并不就是高技术,例如发达国家的汽车技术虽已注入了许多高技术、但仍然属于传统技术,只有当高技术组分达到(按国际科技工业园区规范)或超过70%以上时,传统技术才转变为高技术,如当汽车发动机采用新能源燃料电池,不再污染环境;控制系统全部实现电子化;操纵安全性得以极大提高时,汽车技术才能成为综合性的高技术产业。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所建立的科学工业园区,正在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结构的社会细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学工业园区”。

据国际经济学界预测,21世纪的前20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将逐步超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高科技组分也将逐步超过传统技术,这里的高科技产业包括上述高技术领域中所有的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中的软件产业等等;而传统产业则是指汽车、钢铁、石油、建筑、运输、纺织等产业。在21世纪30—40年代,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的高科技产业化将全面实现,产业结构中的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中注入的高科技组分,均将接近或达到70%以上;人类将在21世纪下半叶进一步提高高科技产业化程度,全面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无疑,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主导和灵魂,没有以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包括微电子、计算机、光纤卫星通讯等)为基础,没有以信息产业群为主导的信息经济系统,就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经济,开发信息资源、建立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经济系统是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时代转换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它涵盖高技术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两类:一是编码型知识,系指可由计算机处理的知识,属于可度量信息范畴;二是意会型知识,系指头脑中属于经验、决窍、灵感等知识,即隐含经验类的,难于编码、度量的创新范畴;因此,知识经济更着重于软件性(创造力、创造性),信息经济更着重于硬件性(数据、图象、信号、设备),在此意义上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是有着内在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的。知识的经济功能,知识所创造的价值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比重,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这是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组分高、增长快,信息产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组分高,信息产品的价值构成中信息组分所占比重大,则是信息经济的突出标志。

正如在工业经济社会中仍然存在农业一样,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依然存在,但必须通过加快各主要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高科技组分的注入、引入现代化的产业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来实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要求,积极推进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因此,知识经济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有形资源和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其发展模式也不再是片面追求产品技术的档次、生产规模的扩大化等驱动模式,而转到以知识作为驱动的首要力量,建立在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基础之上、突出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和敏捷制造、按使用需要进行有效生产和服务、反映个性化商品需求的规模效益。

2.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科技发展更加迅猛,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转换的周期、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将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加大,“后发优势”难于实现。因此,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缺乏雄厚科学储备和对国际科技前沿动态识别与响应能力,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的国家,将会失去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优势,失去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科技竞争力的差距,是高素质人才、国家创新能力、创造性人才的创新速度和效率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人口虽占世界大部分,但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却集中在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自己的专利、品牌和知识产权,靠依附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来发展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常处于被动,存在着知识分配和交易不平等的弊端,即把知识产权交给发达国家,反过来又不得不以高昂代价去求购知识成果。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国家地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为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家,但现今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与国家发展目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较大的。例如,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1996年排名世界第28位)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国际竞争力(1996年GDP,排名世界第7位);科技竞争力连续3年下降(从1994年的世界第23位到1996年的世界第28位);知识和技术创新效率不高,1996年我国从事研究开发的总人数列世界第4位, 但专利国际竞争力指标为世界第32位、科学研究国际竞争力指标为世界第21位。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应该来自技术自主创新,而发展中国家从引进为主到自主创新和引进并重的发展,需要几十年的努力,需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正在中共十五大和九届人大的精神和所制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高举小平同志的理论旗帜,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发展趋势,继续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创新工程,建立国家知识基础和信息基础结构系统,提高国家创新能力;落实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建设者,充分发挥教育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3.知识经济时代,更加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人才、 重视创新的价值取向特征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创新工程,对跨世界教育的使命和作用提出了更加突出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成为创新体系基地组成部分的任务,也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使命。知识经济是知识型、创新型、学习型、头脑型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也是“头脑型企业”,这就要求将教育、人才放在首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杂志撰文,将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工厂,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和人才培养库,也是经济的增长源和文化知识的传播源,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无论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都极为重视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迫切要求,都把教育和人才作为知识经济动力源,作为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例如,新加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虽然各方面都在削减开支,却将其教育投资增加20%,这反映着新加坡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战略思路。

知识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而且是关系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关系着整个人类未来的走向问题,也必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对整个人类的社会发展、经济活动、组织方式,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变革。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社会全面知识化的时代,是重视学习、重视创新的时代,这就要求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调整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起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使知识创造与发明以及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环境,注重人才群体队伍的建设,注重建立创新潮流的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学习网络系统。在微观层面,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企业界自产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结构变化,要创建一个善于学习、鼓励创新的组织,在企业行为、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以及文化理念的层面上不断进行调整。企业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知识素质,已成为国际企业管理的热点之一,例如在国际大企业中已经在设立知识经理、首席知识官、知识管理顾问等职位,它充分反映着未来的企业是头脑型企业的时代需求。

二、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我国高教改革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其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其发展战略。即使处于发达国家领先地位的美国,现今也尚未形成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实,而只处在萌芽和领先发展的时期,这是因为其支柱产业仍为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而信息科技产业是其唯一发展迅速的产业,其它高技术产业还相对弱小,来自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增长目前占27%;高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注入虽有成效,但即使成效最大的汽车产业也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做为汽车核心的发动机依然是传统技术的模式。

实际上,美国在本世纪80年代末,其科技的国际地位曾受到严重挑战,但在冷战结束后,他们积极抓住知识经济崛起的机遇,大力调整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努力巩固其经济和科技强国的地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1993年美国将其科技工作的重点更多地从军用转向民用,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的支柱技术与产业、使其工业生产增长率中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45%的家庭拥有计算机,因特网的用户占世界的54%,1997年经济增长达3.9%。1998年3月, 美国在MIT召开“首届全国创新高层会议”,由知名学者、企业家和以副总统为首的政府官员参加,分析了包括科技投资、教育投资在内的各主要国家的技术革新能力,研讨了来自国际和国内发展对美国知识经济的挑战,并且大声呼吁:如果美国不采取强有力的战略和对策,即使1998年美国技术革新能力尚可保持领先地位,但也有可能下滑到第三位(2000年),甚至第七位(2006年)。曾经重基础轻应用的欧盟各国、以及重应用轻基础的日本,在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弊端日益暴露,且拉大与美国差距之后,也大力调整其经济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战略,都把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化作为其政策的主旋律。

对发展中的国家,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在加速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其经济发展将会经历工业化为主、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知识化为主的三个发展阶段,将面临着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双重挑战,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知识经济时代意义下的现代化。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的实现,对任何国家都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而科技革命或知识革命则是实施这一发展过程的桥梁和基础,正如库恩在《科技革命中的结构》中所称的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变化这一过程中的“范式变换过程”,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竞争与合作、深刻而全面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实现知识由潜在生产力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变,为实施转变而创造条件,并形成产业和经济产出,实现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经济形态。我国处于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行列转变进程中,具有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的困难,但又是个大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飞速发展,国力已大大加强,故有可能迅速跳跃过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可见,对我国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机会大于挑战,但有个前提条件,我们在战略决策上不能犯错误。本文仅就高教方面作一些战略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跨世界的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久远的设想和更加辩证的思考,来审视和选择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路。

1.进一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各类高等院校、 每所院校自身及其内部学科结构这三个层面的定位和改革与发展的目标问题。

站在跨世纪的历史高度,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推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明确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面对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挑战和机遇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广泛的共识。面对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造就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形成和发挥我国的人才资源优势;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质量、数量、规模、效益等方面达到一个新水平,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通过“211 工程”等一系列教育、科技发展计划和工程的实施,建设一批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使这样的大学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蓝,成为认识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充分发挥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国高等院校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我国高教的改革与发展,取决于现代化建设对它提出的需求,也取决于对它所能提供的支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在具有12亿人口大国中所进行的伟大工程,这将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过程,要不断努力去解决经济与科技相对落后、教育与文化素质较低、资源相对贫乏等不利因素,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也必须从中国的这个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要注重数量问题,更要注重结构、质量和效益问题。我国现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2000余所,其中普通高校1000余所、成人高校1000余所;在普通高校中进行本科和本科以上教育的约有600余所,其中教学科研型的大学约200所,高水平的研究密集型的大学只有几十所;1996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70万人,其中学位研究生20万人、本科生290万人、 专科和高专生360万人。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但还不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强国,高教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反映了各类高等院校在我国整个高教改革与发展中,必须科学定位和实事求是地确定其目标。

例如,若干研究密集型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应该是,精心选拔和培养学生,使其成为高素质、有创新能力、并能将创新能力应用于经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中去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经济走向知识化提供保证;致力于知识的探索,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做出具有创新意义、能支撑民族工业发展、由我国掌握知识产权的成果,开拓学术疆域、促进学术发展,使其成为前沿新知识的源泉、科技进步的先锋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富于探索、创造、攀登精神,集教育、科研于一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同时,促进学校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向世界著名学府迈进。

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其定位和目标不同;相同类型的高校也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其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一流。英国牛津大学的卢卡斯校长指出,“面对日益多变的现实,一些大学变得越来越相似的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对具体一所大学而言,保持自己的特色极为重要”。每所高校的办学传统、学术积累的特色不同,内部学科结构、优势和可能占领国内或世界学术制高点的领域也不同,都有各自形成的学科、学术、风格和队伍的特色与优势,应该努力办成独具自身特色的著名学府。我国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都将在“211 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都在选择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模式,确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一些国际著名学府都是独具特色的,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哈佛大学的培养国家领袖人物、加州理工大学的培养科学巨匠、MIT 的培养具有科学背景和世界经济背景下的工程师等都反映着这些著名学府的发展模式和办学特色。

作为最重要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所属重点大学的中国科技大学,除了对面向四化、面向全国的定位和目标问题,还有学校在中国科学院的定位和目标问题,即如何作为中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成为中科院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体系中的定位和目标问题。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科学院提出,通过调整结构和转换机制,把中科院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全国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基地、培养适应高水平科技的人才基地、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技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为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贡献。中国科大应该而且能够为中科院目标的实现作出自己独有特色的贡献。

2.高校应成为为知识经济时代作准备的创新体系的主角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国立研究机构和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中国科学院,在1998年全院工作会议前后,向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受到了中央领导、国家有关部门、企业界、科技界、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赞同。在这一战略构想中提出,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养和造就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与后盾。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等子系统;其基本任务是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有包括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还包括政府部门、其它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以及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等。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研究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科研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其运行机制是国家的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技术创新系统则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其主要任务是学习、革新、创造新技术成果,其运行机制更多由市场机制更多由市场机制起作用。知识传播系统是由与高等教育系统和培训系统等相关的,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高等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上,国家的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注意运用市场机制。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在运行机制上则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社会和企业是行为主体,国家的政府行为是制定政策、宏观调控、科学决策、促进转化。

作为高教战线,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完整的战略布局中,应主动扮演主角,承担起知识的生产、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任务。特别是在国家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211 工程”、知识创新工程这三大工程,以及其它许多项科技、教育的发展计划和科学工程中心建设中,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

(1)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技术创新工程, 旨在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到2010年的总目标为,大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技术进步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率、质量与效益的主要途径、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技术创新工程》方案,由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科委共同主持制定和实施,1996年发布)。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三位一体,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增强企业的技术攻关能力。

(2)积极实施211工程计划。这当然是高校的本份工作。“211 工程”,旨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教新体制,其目标为经过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点能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基础科技问题和进行科技前沿探索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 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211工程建设方案》,原国家教委、计委制定和实施。1993年发布)。

(3)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发挥作用。知识创新工程, 旨在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具有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效运行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不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使我国知识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力争我国科研论文、专利国际竞争力、科技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这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必须完成的主要工程。而这一任务,除了一批具有科研实力的大型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外,主要地落在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的肩上。故对高校来说,完成国家的知识创新工程担负着主要而义不容辞的职责。

3.以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为关键,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培养造就优秀学术人才、杰出学术带头人和一流名师。

一流高校必须有能占领国际科技和教学前沿,能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学术人才,特别是能站在科技和学术制高点的杰出带头人,要能造就一流名师,包括科学巨匠、文化大师和教育名家。一个拔尖人才,可以带起一支学术梯队、形成一门优秀学科、创出一个名牌专业、决定一个人才群体的成长。我们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搞好,扩宽视野、海纳百川、选拔吸引、积极培养优秀年青人才,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实验中心和教学科研中心。

4.注重培养全面素质,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我校曾就“面向21世纪,研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发展战略”、“注重培养全面素质”、“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等方面进行过系统研讨;提出了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积极进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深入研讨和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入手,推动学校的体制改革、高教发展、教学领域等三个层面的教育改革。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的两点是:

(1)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很重要, 然而建设民族文化更为重要,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就不能凝聚人才,就难于面对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快速流动和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的困境。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应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等全面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哈佛大学普西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东京大学的校长也曾提出,创造力的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由于未来发展的需求,一是要求科技单元技术之间的集成、二是人员之间的合作,要求业务能力强、具有奉献和团队精神,发挥人才集体的创造力,因此要具备集成和集体的创新能力,形成中华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大力量。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我国所有高校学生和各界青年提出四点希望:即希望你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这为我国高校学生指明了方向和刻苦成才的道路,也为我国高教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和观念的基础。

(2)要在深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探索高等教育规律、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高校学生培养造就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中坚,知识经济的重要创造者,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新的发展动态,并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的一流人才。

教育改革中教学领域的思想观念改革是重点,它涉及两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的观念;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树立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根本途径的观念。其次,在教育全局工作中,要树立质量是生命的观念,用新的人才观指导教学工作,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5.加强教育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教发展的潮流。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必然是开放的,知识是共享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技术和手段的进步,都将加速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而教育对外的合作交流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1978—1998年这20年间,与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派遣了30余万留学人员,接受了25万外国留学人员,是历史上教育合作交流的最好时期。这些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教育舞台,有利于吸收世界上最前沿的知识和当代文明成果,有利于我国在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有利于加强东西方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融合与发展。我国高教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好民族文化;强化民族的价值取向,走一条我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标签:;  ;  ;  ;  ;  ;  ;  ;  ;  ;  ;  ;  ;  ;  ;  ;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