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经济与效益会计初探--21世纪中国会计的展望_会计论文

效益经济与效益会计初探--21世纪中国会计的展望_会计论文

效益经济与效益会计学初探——21世纪的中国会计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会计学论文,中国论文,会计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效益经济,与此相适应中国会计改革的方向将是建立以效益经济为基础的会计体系即建立效益会计学。

因此,开展效益经济规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在简述效益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效益会计学的主要概念、会计等式、会计科目、财务报表等设想。

一、经济效益(简称效益)和利润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往往把经济效益和利润等同起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税利增加了多少多少”,“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发生了亏损”等等。似乎利润的高低是衡量企业效益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实,经济效益(或效益)和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什么是经济效益?

会计核算上通常不使用经济效益或效益概念,只有经济收益或收益的概念。经济效益是经济学中的一般概念,而且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和界定。笔者认为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的效果和经济收益,经济活动的效果主要是对社会而言,经济收益主要是对投资者和生产者而言,二者缺一不可。所谓经济活动的效果,就是经济活动的效应和结果。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既产生正效应如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等,又产生负效应如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对资源的耗费等。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可以说是好坏参半。所谓经济收益,就是人类经济活动取得的收入大于投入的部分。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取得经济利益,通过经济活动取得的收入大于投入的部分才是经济活动的经济收益。

只有当经济效果和经济收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同一个经济活动产生,才能说这一经济活动取得了经济效益。分析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了要计量企业的经济收益外,还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包括两大方面:对社会的正效应和对社会的负效应。对社会的正效应即为社会提供税源、安排就业、提供产品和劳务等;对社会的负效应即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耗费等。只有当对社会的正效应大于对社会的负效应时企业才对社会有所贡献。第二是投资者有收益。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必然要投入,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建设一个现代化企业所需要的投入会越来越大。如果投资者不能取得大于投资的收入,那么投资者就不可能投入资金来从事这一经济活动。因此企业只有使投资者取得收益,才能谈得上经济效益。第三是劳动者要有所得。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没有劳动者参加,劳动者的所得是通过从事经济活动由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是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经济效益是社会利益,投资者利益和劳动者利益的结合,必须从三者的利益来考虑才能正确分析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的计量可以概括为企业投入与企业产出之差。这里,企业产出不仅包括企业产出的正效应,也包括企业产出的负效应,而不是仅指企业的经济收入或经济收益。

2.经济效益和利润的关系

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产出大于企业投入的部分,而传统的企业利润是企业收入大于企业成本费用的部分。用效益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利润只是经济效益的一种分配形式,企业的经济效益由税收、费用、利润三部分组成。企业的利润只是企业效益的一部分。

改变企业效益往往要改变企业的内因。企业的效益与企业的产品结构、管理方法、技术水平相联系。改变企业效益的主要途径是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减少企业的费用往往要改变企业的管理制度或生产工艺,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往往要改变企业的生产设备或产品的检测方法,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要投入环保设备等。而外因的变化往往会改变企业的利润,如国家税收制度的变化、工人工资的变化、会计核算制度的变化等都会改变企业的利润,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企业的效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不会改变企业的效益,如原材料涨价必然会减少企业的效益。比起企业的内因来说,企业外因的影响往往是次要的。

企业的利润和效益是企业不同的经营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期,企业经营者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取得利润不惜造成劳动者的贫困化,由于劳资间的长期斗争,企业经营目标变成投资者追求满意利润,劳动者追求自身福利。在效益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目标将变成投资者追求适当利润、劳动者追求适当福利和社会公众追求适当福利相结合。

从以上几点可以说明经济效益和利润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并不等于二者相互排斥,更不能认为是相互对立的。

二、效益会计学浅论

效益会计学是以核算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随着效益经济学的产生,以核算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也就必然要产生和完善。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投资者、劳动者三者利益的结合。因此效益会计学就是要向社会、投资者、劳动者提供有关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三者对会计资料的需求。

(一)效益会计学的主要概念

1、有关效益的概念

(1)企业收入。是指企业通过出让产品、提供劳务、 由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取得的报偿。

(2)生产耗费。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材料、能源、 资源及外购劳务等。

(3)企业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废品、 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承担的各种社会罚款及费用、生产事故对设备的破坏及由资产流失等所造成的损失。

(4)企业增值。是指企业收入与生产耗费的差值。

(5)企业效益。是指企业增值与企业损失的差值。

2、效益分配概念

企业为了兼顾社会、投资者、劳动者三者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对企业效益进行合理分配。企业对效益的分配分为两种形式:刚性分配和弹性分配。所谓刚性分配是指企业正常经营必须支付的分配,无论企业是否盈利都必须支付;所谓弹性分配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各方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分配,只有在企业有盈利时才可进行分配。

效益的刚性分配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国家管理费:亦称国家税收, 是国家征收的流转税如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税及教育附加费等。这些税收与企业的经营有关,只要企业正常运转,就必须依法缴纳,所以可以称其为国家管理费。

(2)职工工资:职工的基本工资是企业必须支付的, 各国都有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除了一些特殊的企业(如生产合作社)外,只要企业正常运营,就必须支付劳动者工资以保障劳动者的正常生活。

(3 )资本保全费:保证投入企业的资本不降低其使用效果或购买价值而发生的费用。投入企业的资本不仅指物化资本如资金、设备、厂房等,还包括活化资本即人力资本。资本保全费主要包括设备折旧费、大修理费用、财务费用、职工劳保福利费、医疗费、培训费和各种保险基金等。

(4 )企业经营维持费:企业为了正常营业而必然发生的一些日常费用,如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

以上四大类费用都是企业效益的刚性支出,用效益弥补企业经营支出即刚性支出是企业的第一次分配。第一次分配的剩余才是企业的利润。

效益的弹性分配是企业为了满足各方经济利益而对企业效益扣减刚性支出后的剩余而进行的分配,不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必须进行的开支,分配的多少随企业利润的大小而波动,是国家、投资者和劳动者对企业利润的分配。国家以所得税的方式从企业拿走一部分利润,这实质上是国家以社会环境作为一种资本投入而从企业拿走的红利,这相当于一种优先股,可以称为国家红利。国家所得税后企业剩余的净利润才是投资者和劳动者可分配的红利。除按照一定的约定提取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提取公益金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外,剩下部分按照投资者权益和生产者权益进行分配,也可称其为投资者权益股利或分红、生产者权益股利或分红。

3、效益会计学的所有者权益概念

效益会计学的所有者权益包括投资者权益和生产者权益。投资者权益是指投资者的投入所形成的物化净资产。生产者权益是指劳动者投入的人力资产和企业用公益金及未分配工资、福利费等形成的物化净资产。在效益会计学中,对投资者的投入通过设置投资者权益科目来计量,对劳动者的投入通过设置生产者权益科目来计量。

(二)效益会计学的会计等式

根据效益经济学原理,以及上述会计概念,效益会计学应该使用以下两个主要的会计等式。其一是在效益会计学中,将财务会计学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常规公式扩展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生产者权益。其二是效益会计学中特有的效益计算公式即:收入-耗费-损失=效益。其中:效益=国家管理费(流转税等)+资本保全费+工资+经营维持费+利润,利润=国家红利(所得税)+投资者权益分红(股东股利)+生产者权益分红+企业公积金+企业公益金。

(三)效益会计学的会计科目及报表

为了完成效益经济学对企业管理提出的任务,为了满足社会、投资者、生产者和有关管理部门对效益会计信息的需求,根据上述效益会计学的构想,以及上述效益会计学概念和会计等式,应该建立相应的效益会计科目体系进行核算。效益会计科目体系初步构想详见下表。

效益会计学主要会计科目表

科目编号科目名称 科目编号 科目名称

一、资产二、负债

1001.流动资产

200 1.流动负债

240 2.长期负债

三、权益

300 1.所有者权益

1402.人力资产

311 2.资本公积

313 3.盈余公积

321 4.本年利润

1503.长期投资

322 5.利润分配

330 6.生产者权益

四、效益类

1604.固定资产

500 1.企业收入

600 2.生产耗费

1705.无形资产

700 3.企业损失

1806.其他资产

800 4.效益分配

表中效益分配包括以下明细项目:国家管理费、资本保全费、工资、经营维持费、利润。利润分配则包括以下项目:国家红利(所得税)、投资者权益分红(股东股利)、生产者权益分红、企业公积金、企业公益金。

为了报告企业效益,提供效益会计学的相关信息,应设置相应的常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以及特殊报表如企业效益表、效益分配表、利润分配表等。其中企业效益表应该列示企业收入、生产耗费、企业损失、企业效益,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社会所产生的负效应;效益分配表应该列示企业效益的分配情况,包括企业上缴给国家的管理费、支付的资本保全费、职工工资、企业经营维持费和企业利润等;利润分配表应该列示企业利润的分配情况,包括企业分配给国家的红利(所得税)、分配给投资者的红利(股东股利)、分配给生产者的红利、企业留存的公积金、公益金等。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效益会计学不但与财务会计、增值会计、责任会计有区别,即使与传统的经济效益会计相比,也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经济效益会计实际上是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取得、占用、消耗、盈利及分配等活动进行核算反映经济成果,促使企业以最小的资金耗费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经济效益会计实质上还是以企业追求最大利润为服务目标的会计分支,它主要侧重于对企业盈利总水平的分析与评价。效益会计学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核算,要兼顾投资者、社会和生产者三者的利益。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效益会计。效益会计的主要工作也不完全是评价和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是建立一套新的会计核算方法来分析与评价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水平,以满足社会、投资者、生产者三者的需要。当然,效益会计学也借鉴了经济效益会计的许多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利润毕竟是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  ;  ;  ;  ;  ;  ;  ;  ;  ;  

效益经济与效益会计初探--21世纪中国会计的展望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