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抢夺战略中的“杀杀”效应_家乐福论文

外资企业抢夺战略中的“杀杀”效应_家乐福论文

外资商业抢夺攻略显现“灭杀”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资论文,效应论文,攻略论文,商业论文,灭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资强攻之地,阵地失守,倒闭潮起;外资欲夺之处,乱象频生,怨声载道。”有人这样形容自去年12月11日中国商业领域全面开放一年来外资猛火攻击下内资企业的境遇。

尽管对于外资未来是否会控制中国零售业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安全尚难预料,尽管在商业领域引进外资到底是多还是少上还存争论,尽管目前外资在中国零售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百分之几,但从中国商业领域对外开放十几年来积蓄了更多“本土化”能量的众多外资巨头在全面“解禁”后大开“杀戒”,已是不争的事实。

调兵遣将、整编架构、增资扩股、兼并收购、抢夺地市、进军西部……一年来外资企业步步为营的种种抢夺攻略以及对内资企业产生的“灭杀”效应,已不得不引起国内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乃至政府主管部门的密切关注,更有专家发出呼喊:“现在应该是各方面对中国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内资倒闭潮起

惠客隆货仓超市广州员村店终于没能守住阵地。8月中旬,“震撼清货,全场特价”的巨大条幅挂在了惠客隆货仓超市广州员村店的大门上,惠客隆的员工说,这算是他们向驻扎了四五年的员村做最后的“演出”。

一直红红火火的惠客隆之所以被迫选择退出员村市场,似乎没有其他的原因。今年初香港首富李嘉城旗下的屈臣氏集团的零售巨头百佳在距它几百米的地方“安营”,6月8日全球第二大零售巨头家乐福又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扎寨”,两大巨头的夹击,使本来实力不济的惠客隆只有招架之功没有了还手之力。

经济发达的广州尚且如此,西部城市的境况就可想而知了。人口不过百万的贵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200亿元,可就在这个经济尚不发达的西南中等城市,世界商业老大沃尔玛去年居然在南明区1000多米的距离之内开设了2个各1万多平方米的大卖场,加上国内外来超市的挤压,曾经盛极一时的贵阳本土大卖场——大昌隆购物超市已濒临绝境。

前段时间由山西大同田森超市拖欠货款关张而引发的该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被120多户供货商囚禁的事件备受社会关注。 尽管各方人士分析了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原因,但沃尔玛的加入无疑使本来已过度竞争的平阳商圈雪上加霜。当地人说,本土超市关门,田森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7月28日,垂涎十年之久的沃尔玛终于开出了其在上海的首家店。3个多月来,尽管“五公里死亡圈”效应尚未立即对周边的世纪联华、农工商超市构成巨大杀伤力,但快客、好德、良友金伴、可的等便利店的生意明显清淡了很多。

外资强攻之地是这样,在外资欲夺之处,许多本土中小超市已成了惊弓之鸟。

7月4日,海口市政府与沃尔玛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沃尔玛全球高级副总裁暨亚洲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钟浩威先生表示,如果条件许可,计划在海口同时建设两三个购物广场,同时建立沃尔玛海口采购中心。

就在已身处过度竞争漩涡的本土零售商对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政绩而盲目引进外资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之际,家乐福的“战车”又开到了家门口。9月,家乐福中国华南区总裁贝多拉先生与海口宜欣商业广场负责人黄贵洲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面积将在25000—30000平方米的家乐福海口旗舰店将于明年5月1日开业。随后,贝多拉又与海南南亚广场签订了开设大型连锁超市的意向合作协议,家乐福计划于明年下半年进驻南亚广场。

继贵阳之后,六盘水成为沃尔玛杀向贵州省的又一城市。受到当地高规格礼遇的沃尔玛全球高级副总Mr.Joe Hatfield一行前不久考察了其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的大型超市项目。据悉,正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的沃尔玛超市位于六盘水最佳黄金地段,建筑面积40000多平方米。那里的超市企业已经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伤感。

8月6日,沃尔玛开在扬州的购物广场正式动工建设,明年下半年将对外营业。但当地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说,目前扬州市沿主干道文昌路自西往东6公里内,已有广润发、时代、世纪联华、苏果等四五家大卖场,竞争已十分激烈,而且仍有两三家卖场正在建设当中。沃尔玛的进入必然会导致扬州零售市场的竞争加剧,迫使实力较弱的零售企业退出扬城。

而在外资零售频频发力的杭州,本土企业也让外来者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光在市内难以施展拳脚,向周边扩张也受到了挤压。统计显示,在2004年底的时候,已有包括家乐福、欧尚、麦德龙等16家外资连锁进驻杭州,店铺总数达了69个。可眼下,沃尔玛、百佳及韩国新世界集团所属的“易买得”等又一拨外资巨头已兵临城下。

这里列举的只是近几个月来部分城市内资企业阵地失守和店铺关门的例子,事实上,因外资大举登陆导致过度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本土超市倒闭的现象,自去年12月11日之后,不仅在广州、上海、贵阳、杭州、太原上演,东北的哈尔滨、沈阳,西北的兰州,西南的昆明、成都,东南的厦门,华东的杭州、徐州、无锡等地,可以说,外资所到之处无不狼烟四起。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底以来的10个多月的时间内,内资超市店铺倒闭的数量达到上百个。

CTR市场研究前不久在上海发布2005中国零售渠道调查结果显示, 外资零售店在各个方面都有普遍增长,外资的增长势头已完全超过了中资和合资零售商的势头。家乐福表现尤为突出,在全国15个主要城市范围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7%,渗透率超过46.2%。而这些城市中,内资零售企业则在不断丢失自己的“阵地”,其市场份额都不同程度地流向了外资零售市场。

外资全面“围剿”

虽然前两年,也有内资超市企业因盲目扩张、管理跟不上而亏损关张的现象,但像自去年12月11日零售业入世3年过渡期宣告结束以来,数量如此之多、频率如此之快、地域如此之广却实属罕见。

显然,内资超市的纷纷倒闭,并不能阻止跨国巨头的扩张步伐。相反,人们看到的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外资企业发起的新一轮凌厉攻势和扩张模式的多元化。

今年初,家乐福和沃尔玛不约而同地调整了他们在中国的组织架构。家乐福将其中国区原总经理施荣乐擢升为中国区总裁,中国区总经理一职由家乐福原日本区的强将杜博华接任。不仅如此,家乐福还将原来的“中国区总部——7个区域——门店”的三级管理架构调整为“中国区总部——4个大区——10个区域——门店”的四级管理架构,以实现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深耕细作和高效运转。

一个星期后,沃尔玛中国高管发生更迭,原中国区总裁张嘉声悄然辞职,沃尔玛亚洲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钟浩威亲自负责中国区业务,内部结构重组后,首席行政长官、首席营运长官都向钟浩威直接汇报。据接近沃尔玛高层的人士表示,人事调整后沃尔玛权力更集中、信息传达更迅速。

家乐福和沃尔玛对中国区组织结构的突然重组,虽然有些出乎业界预料,但他们的“变政”显然并非一时冲动,适应快速扩张的需求,发力对中国零售市场的抢占无疑是他们的要旨。

全球第三大零售企业麦德龙的扩张之举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谋取在中国市场更快的扩张,已进驻中国10年的麦德龙不惜打破自己恪守40多年“只买不租”的全球开店原则,7月28日第一次以租赁的模式在深圳开出第一家分店, 同样模式的第二家店也要落户云南昆明。

不仅如此,麦德龙还首开了外资大幅扩股以至采取购并的方式实现迈步独资的先河。今年5月,在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的股权变更中,麦德龙以5000万美元的代价换取了自身股份从60%到90%的增持。

已将零售“主战场”放在中国的泰国正大集团更是把“独资”作为强攻的要略。泰国正大企业国际有限公司9月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将以近1亿港元的代价,收购北京和天津易初莲花35%的股份,正大原持有北京、天津易初莲花65%的股份,收购完成后,京津两地的易初莲花均变身为外商独资企业。正大集团资深副总裁郑武樾宣称,京津两地仅是其中一个焦点,下半年易初莲花所有超市将在中国实现全面独资。

同样的“机会”加乐福也当仁不让。ST昆百大10月25日发布公告称,将手中所持有的昆明家乐福的股权以4171.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另一股东荷兰家乐福公司。此股权的转让,意味着昆明家乐福将成为荷兰家乐福的独资企业。最新消息透露,新疆家乐福、长沙家乐福也要实现“单飞”,有关独资手续正在办理之中。

其实,外资独资的趋势已经在国内的权威部门得到证明。来自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商业领域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加。前6个月商务部新批准了216个外商独资企业,占全部新批外资商业企业的88.2%。其中,新批的59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38家,比重为64.4%。专家称,独资现象意味着外资在中国的扩张将更加得心应手。

引人注目的是,就在沃尔玛上海首店7月28日开业之际,针锋相对的家乐福同时在上海宣布,将联手内地地产巨头万科,在沃尔玛上海店所谓的“五公里死亡圈”边上占据一地。与此同时,为了巩固在华东地区的优势,家乐福一直图谋采取收购这一快速的扩张方式向对手发起猛攻。家乐福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拿下刘永好旗下的乐客多超市。因为乐客多的店铺多在华东地区的二线城市,而且其店面的大气也符合家乐福的一贯口味。尽管此项收购计划在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并一度搁浅,但新近传出的消息说,乐客多目前已与家乐福签订了出售两家店面的意向性文件。乐客多出售的店面是上海七宝店和南京店,出售价格为2.3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通过收购本土企业这种方式扩张,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竞争成本,而且是挤走竞争对手的最有效的方式。安永中国零售及消费品业务合伙人李港卫分析,为了争夺最佳店面地点,外资将会更多采取收购的手段并购内地的连锁企业。据透露,包括安永、普华永道等著名的咨询公司所服务的不少外资客户都在为此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

就在沃尔玛、家乐福近距离厮杀的时候,不甘示弱的麦德龙也宣布确定了其位于常州、江阴两个分店的地址。目前,麦德龙在长三角区域的门店数量已有10家,除了在已进入的上海、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南通、苏州等地伺机扩张外,嘉兴、连云港、温州、扬州、泰州等二三线城市也被列入第二阶段的开店目标。

自1997年至今,已在中国共开设了50家门店的易初莲花也全面提速,并将重心转向二三线城市。今年的主攻目标是珠三角的各个二三线城市。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中西部经济近年来的迅速崛起,中西部已然成为外资零售业巨头逐鹿的新焦点。家乐福在乌鲁木齐、成都、昆明、重庆、武汉、长沙等6个城市已开设15家店,平均每个城市2.5家。据悉,今后他们每年将保持12至15家新店的开店速度,其中1/3将落户在中西部地区。

沃尔玛早就不甘示弱,其在重庆渝北和万州两地的另2 家店正在积极筹备之中。投资总额达2亿元的德阳沃尔玛购物广场项目今年7月正式签约。就在同月,沃尔玛与兰州就兰州沃尔玛购物广场项目及沃尔玛在兰州战略投资问题达成了意向,沃尔玛兰州第一家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有望落户安宁。

综合分析外资今年以来的所作为可以显见,从扩张方式上,外资已从前几年的直接开店、合资开店发展到现在的收购中方股份、租赁店铺、并购等各种方式并举;在业态方面,不仅仅死守大卖场的单一业态,而是与生鲜超市、折扣店、便利店及社区店等多业态并进;从地区上看,除了在一线城市不断扩大战果和对东部沿海城市展开近距离扩张外,向二三线城市的进军步伐也越来越快,同时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也成了抢点布阵的重要目标。显然,急于在中国市场圈地的零售巨头们不会放过任何扩张的机会。

在9月6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亚太零售商大会开幕大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透露了自去年12月11日以来外资商业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和动向”,其中之一就是“外资商业企业申报数量明显增加”。他介绍说,今年1至6月,商务部已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45个,为2004年全年批准设立企业的近6倍,相当于商业对外开放前12年总和的78%。其中,零售(含批零兼营)企业59个,为2004年批准的零售企业的1.9倍。

趋利避害

近来,好又多上海虹桥店遭恶意竞争的事件格外引人关注。据了解,10月13日好又多上海虹桥店试营业以来,接连发生了自动电梯被恶意损坏、寄包柜被恶意占用、热销商品被恶意退货、卖场“孤儿”成倍增加、价格牌被恶意“调包”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怪现象。

事实上,类似的“景象”不光出现在好又多的店铺,也不仅仅在上海一个城市上演,在北京、广州、西安、杭州、武汉、成都、绵阳等不少城市的多家连锁企业的商场超市可谓层出不穷,有的地方的超市甚至发生过被竞争对手的土炸弹引爆卖场的惊险一幕。

分析来看,某一区域、某一商圈内的过度竞争、恶意竞争现象固然有发生在资企业之间的,但更多的是发生在内资与外资、外资与外资之间的。从地区上来看,以外商投资商业项目相对集中的东部城市尤为突出。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由于许多城市大卖场盲目建设,扎堆开店,恶意竞争,导致连锁企业营收和效益的普遍下降的现象已经相当突出,随着店铺的越开越多,恶意竞争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其实,从许多城市中小超市的倒闭潮起到大卖场之间恶意竞争的接连不断,不过是零售市场竞争过度、竞争无序的表征,个中缘由在于监管的缺失。一方面是国内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合理规范这个市场,另一方面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部令”规章缺乏响应甚至被当成了“耳旁风”。

一个显而易见并且被许多发达国家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商业网点规划来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防止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避免盲目发展浪费资源,促进零售业可持续发展。据统计,从原国家经贸委2001年8月7日首次下发《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03年3月组建商务部至今的5年间,原国家经贸委、商务部到后来商务部联合建设部共发出有关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不下五六次,并要求各地对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应按照规划建立项目听证制度,但这项事关商业和谐发展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大政方针在不少地方被打了“折扣”,以至从原国家经贸委到商务部不得不一再放宽期限。

仔细察看各次通知,对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要求,从原来的国家经贸委就提出必须在2004年6月1日前完成制定工作,并报批准实施。后来的商务部随后放宽到2005年6月1日前;对于地级城市的要求先是从2003年的年底延长到2004年的年底,后又推迟到2005年6月1日前完成。

来自商务部网站的最近一次的汇总资料说:“目前,各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等38个城市中有35个城市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中仅有26个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经市政府批准颁布实施。”

大城市并不如愿,地级城市实际的情况仍然令商务部失望。据悉,到8月底,全国241个地级城市中,仅有一半左右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这其中只有12个城市颁布实施。

眼看着已经到了第四季度,商务部不得不于9月19日又一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力争2005年底前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强调,到期仍然没有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原则上不得再批准建设新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

“国家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迟迟出不来,商务部的文件通知也不具约束力,有什么办法呢?”商务部一位有关人士虽然对此心焦如焚,但也一脸的无奈。

更让人尴尬的是,在一些城市,即使政府已经通过的规划,也往往因官员的“政绩工程”在先而当成了摆设,所谓的听证制度更成了政府官员操纵的“走过场”。这就难怪,许多城市的商业旺地成了政府拱让给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外资巨头打压内资企业的“战场”。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16个城市联合组成的长三角城市市场信息协作网,近日发布了对上述16个城市商贸流通行业132名企业家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回答“急需解决的外部经营环境”时,有超过60%的企业家选择了“规划布局”和“市场秩序”。

零售业引进外资,其好处毋庸置疑,13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但引进外资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说过去“弊端”的一面还没有明显暴露的话,现在的态势已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了。

其实,早在今年4月国务院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主持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就特别强调:“要求各级政府和商务部门要抓紧研究WTO后过渡期的各项应对措施,坚决制止商业利用外资中的违规行为,认真跟踪分析商业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影响,加强调控,趋利避害,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国务院在会后发布的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要“有序推进流通业对外开放”。

标签:;  ;  ;  ;  ;  

外资企业抢夺战略中的“杀杀”效应_家乐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