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资产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抓住机遇,加快专业银行改革步伐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既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企业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现状
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低下已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现状具体表现在:
1.银行资产种类单一,风险集中。商业银行资产按盈利性,可分为生利资产和非生利资产,前者主要包括信贷资产和证券资产,后者主要指现金资产。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资产主要是贷款,证券资产非常少。证券资产太少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流动性差,也使得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合理的资产组合来减少和分散风险。而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绝大部分是无担保或无抵押的信用贷款,致使商业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性极大。
2.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干预仍比较普遍。由于国家财政连年赤字,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财政,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通过各种渠道挤占银行信贷资产,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具体表现在:一是地方政府在“产值定政绩”观念的驱使下,大搞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那些迫于地方政府压力而贷放给类似企业的银行贷款不是成为呆帐就是成了死帐。其二,地方财政为了增加其财政收入或为了保住财政收入的来源要求所在区域内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给企业。而事实上,这些企业又往往是低效率或潜亏的企业,其产品没有竞争力,经济效益差,贷款回收无保证。此外,银行还得发放缴税贷款。每年年终前,当税收任务完不成时,银行就得向欠税企业发放贷款,以贷款缴税。
3.一些企业借转制之机,“逃、赖、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严重。借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事实上,现在很多企业因经营业绩欠佳或出于多种动机想方设法逃债、赖债、废债。其一,采取划小核算单位来废弃银行债务,即分资产不分债务,将银行贷款束之高阁,使银行讨债无主。其二,由于我国现行人事制度还没有形成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严格监督的制约机制,企业在生产、经营、分配等决策上存在短期行为。能借就借,能拖则拖,债多不愁,信用意识淡薄。
4.企业流动资金固定化,短期资金长期化。长期以来,银行的一部分贷款贷放到企业作为流动资金,但流而不动,其中有一大块资金被挤占挪用,导致银行的短期资金被企业长期占用。据估算,目前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占其总资产的30%~40%。
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
1.产权制度的不合理。著名经济学家H·登姆塞茨认为“ 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因为“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所以“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很显然,产权的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分析,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1985年我国就提出了“银行企业化”的改革目标,但由于我国银行制度的改革没有真正触及到公有金融产权结构(即深层制度框架),而总是在金融组织的权力体系(即表层制度框架)上作文章,致使银行没有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也就是说,银行没有真正拥有金融产权的完整权力。没有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也就无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同时,银行在自身利益受损时,对他人的约束软化,这样,银行对贷放出去的款项没有监管和约束能力。银行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所以无法界定银行盈亏,导致银行吃国家的“大锅饭”,银行的亏损最终还是由国家担负。正是因为银行不承担经营风险,不负亏盈责任才使其缺乏提高资产质量的激励,致使银行资产质量每况愈下,日积月累造成银行经营的潜亏或超负荷经营,经营效益低下。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从一开始就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生产经营的,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银行已取代财政成为国有企业资金的主要供应者,但对企业来说,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财政拨款是国家的钱,银行贷款也是国家的钱,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由于资金资源的短缺,企业千方百计争贷款,迫使银行扩大贷款规模,贷款规模扩大,收益并未同步提高,反而形成的呆帐、死帐愈来愈多。
2.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银行通常是实行股份制,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形成自我约束,自求平衡的激励机制,各分支机构也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布局,并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各职能部门,各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依据既有行政体制的“科层结构”设置的,这样,各级银行就被当作一级政府部门,每一家银行的分支机构都可以套到相应政府部门的级别,由此形成一个庞杂的银行“科层结构”。银行组织的“科层结构”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又一因素,具体表现在:第一,银行组织的“科层结构”导致很高的组织费用。由于“科层结构”链条长,环节多,增加了金融政策自上而下贯彻的成本,加上多级地方政府对金融政策传递往往附上一些条件,使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到基层银行时已完全变味。第二,银行组织的“科层结构”导致银行机构创设成本的高昂,而且使本来就稀缺的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分散化与低效率。第三,由于我国的国有银行一直是执行分配和管理信贷资金的任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银行把自己看作是管理机构,一个掌握着资金供应大权的“救世主”,对企业的资金需求仍然残留着“包、供”思想,把银企间平等互利的关系当作主从关系。有些企业为了得到银行贷款,不惜花费大额“寻租”费用,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银行这种非正常的组织机构导致银企关系扭曲,造成银行的许多短期贷款展期为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变成了固定资金贷款。
3.忽视继续教育,职员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银行职员来源广泛(如有转业军人,系统内部安排就业的子女,照顾关系调进的人员等等),知识层次普遍偏低,银行忽视继续教育的开展,职员的知识结构老化使职员素质不适应行业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素质低,创新意识淡薄,致使银行的许多业务陈旧,服务范围狭小。
三、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对策
1.界定公有金融资产的产权,使银行成为完整的产权主体。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与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而衡量一个产权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是看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如果权利所有者对他所有的权利具有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以及自由的转让权,就称他所拥有的产权是完整的,如果这些方面的权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就称为产权的残缺。所谓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实质上是将上述权利界定给了一个不同的行动团体。国有产权在理论上是指这些权利由国家拥有,也就是说将这些权力是界定给了国家,国家再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需要国家让银行能真正地成为完整的产权主体,这样才有利于银行健全激励机制,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应按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改革,明晰产权。除少数大商业银行保持国有独资银行外,多数商业银行可改造为公有制为主的多元化产权主体,即建成股份制银行。国有独资银行也应改为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法人企业治理结构。
2.改革原有专业银行的“科层结构”。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系统设置的体系急需调整,可以采取精减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使分支机构的设置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各职能部门,将人员充实到最有效益的业务领域,以拓展新业务。同时,为突出商业银行经营第一性的要求,应尽可能强化业务部门,压缩非业务部门。
3.重视继续教育,提高银行职员的素质。继续教育的开展,需要职员的积极配合,职员积极性的调动又是靠健全的激励机制。银行健全的激励机制能使职员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职员才有学习的动力。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使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压力感。
4.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现阶段,要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需要与企业资本重组、产权重组结构起来进行。从长远来看,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银企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双向选择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银行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循环系统内独立的构成要素,都是以商品经营者的身份出现,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变化进行资金融通和筹资活动,企业则根据商品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经营,前者经营特殊商品,后者经营普通商品,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和依附关系,完全是一种平等互利关系。
5.树立金融创新意识,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有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等。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单一,需要银行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活动,扩展资产种类,分散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对外开放进度加快,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原有的垄断局面不复存在,为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强化管理,增强创新意识,改善服务。
6.国有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以《商业银行法》为准则,到本世纪末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实现银行业务与国际惯例接轨,全面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资产质量,把现有的国有专业银行建成具有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规范化大型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国有大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资产质量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产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