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摘要: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是油田地质的基础,通过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可以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许多地质问题,为了解决YB油区含水率较高、自然递减率较快、后期注水等问题,充分利用各阶段的分析资料,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为下一步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综合治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关键字:YB油区 地层划分对比 标志层
YB油区地处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东部,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部中段。研究区属陕北黄土塬区,地表被第四纪黄土层所覆盖,地形起伏不平,为沟、梁、峁地貌,地面海拔1050~1300m。YB油区最早勘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研究区探井均钻达长6底部,主要含油层位为长61、长62、长63。75%探井试油达到工业油流,初周月平均单井日产油0.8t,含水率85%。
区域上延长组厚度一般为1000-1400m,是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在延长组地层划分对比工作中,从张家滩页岩(包括张家滩页岩)及其之上的延长组中识别出了9个标志层,自下而上一次为K1-K9,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遵循“先寻找区域标志层,再寻找辅助标志层,先对大段,再对小段,沉积旋回控制,参考厚度,多井对比,全区闭合”的原则。
延长组自下而上依次为T3y1- T3y5五段,同时根据油层纵向分布规律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10个油层组,依据K1、K2、K3、K9等标志层划分大层并结合地层岩性、电性组合及沉积旋回特征,将目的层长6地层进行亚层、小层不同级别的划分。
根据上述原则逐井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达到全区圈闭,为了精细研究区的油层发育特点,选择大致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根据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地层厚度、岩电特征等对研究区分别做纵、横向油层对比剖面各3条。完成研究区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并建立了研究区主要目的层段的分层数据库。
YB油区ZB1208-1井-L203井长6-长4+5地层对比横剖面图
根据研究区内58口井探井的测井、录井和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法为指导,完成了研究区内58口探井小层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小层分层数据库。
长6油层组为本区重要的一套含油层系,划分标志层为K1、K2、K3、K4,长6地层厚度约120-140m,平均为130m。上部主要由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组成,夹有灰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砂岩呈块状构造,主要成分有长石、石英,含有少量暗色矿物。下部由灰绿色长石砂岩、灰色泥质砂岩及粉砂岩互层组成,泥岩中含有较多的植物叶片化石。电性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呈钟状高幅负异常和指状负异常,视电阻率曲线齿状或尖峰状,属于中低阻。按沉积旋回和标志层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长61、62、63、64四个亚油层组,其中长61亚层平均厚度为42m,长62亚层平均厚度为38m,长63亚层平均厚度为30m,长64亚层平均厚度为20m。
在全区长61亚组基本呈分界不明显的三个次级旋回,可进一步划分为长611、612、613三段,测井曲线GR与SP均为低值,曲线形态呈箱状。长611厚度从7.7-22m不等,为一套块状砂岩。长612是一套稳定的整体,厚度从7.5-23m不等。长613是一套稳定的整体,厚度从9.9-21m不等,长612和613是长6主力采油层,总体连片性较好、稳定性较强。长611、长612、长613三个小层厚度相当均为14m左右。
长62亚组进一步划分为长621和长622两个小层,且厚度相当,均为19m左右。其中长621包含1-2个次级旋回,顶部沉积有一段5-10m块状砂岩,在区域上分布稳定,砂体连片性较好,是长6油层组另一主力采油层。长622地层厚度从10-28m,平均厚度19.3m,包含1-2个次级旋回,较长621砂体连片性较差。
长63亚组主要为灰色、深灰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色长石细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夹薄层斑脱岩,地层厚度26-36m,一般30m左右。主要由2-3个沉积旋回组成,沉积旋回发育稳定。砂层单层厚度相对长61、长62较薄,单砂层厚度多为3-10m,砂体横向连通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含油性。
长64亚组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夹数层薄的斑脱岩。该亚组沉积厚度较稳定,为12-28m,平均20.1m。
结论:(1)YB油区目的层位为延长组长6 油层组,按照旋回特征将长6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长6地层厚度为120-140m左右,平均为130m。
(2)长61平均为42m,长62平均为38m,长63平均为30m,长64平均为20m。
(3)按照旋回特征将长61进一步分为长611、长612、长613三个小层,将长62分为长621、长622两个小层。长611、长612、长613三个小层厚度相当均为14m左右,长621、长622两个小层厚度相当,均为19m左右。
参考文献:
[1]张皓宇. 史家畔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 西安石油大学, 2013.
[2]庞军刚.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 西北大学, 2010.
[3]赵俊英, 罗静兰, 雷晓岚, et al.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杨家园则探区长6物源分析[J]. 中国地质, 2015, 34(3):422-429.
[4]于建青. 子北油田史家畔探区有利区优选及勘探部署[D]. 西北大学, 2012.
[5]钱海涛, 刘月饼, 何福林. 延长油田史家畔区油藏工程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33(8):169-169.
[6]高玲, 刘芊, 姜兰. 史家畔油区储层沉积相及非均质性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10(24):72-72.
[7]高树荣. 子北玉家湾油田西部长6油层地质特征研究[D]. 西安石油大学, 2014.
[8]唐建云, 殷文, 宋红霞, et al. 子长油田延长组长4+5、长6地层古流向及物源方向分析[J]. 地下水, 2016, 38(1):140-144.
[9]梁宇. 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藏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西北大学, 2011.
[10]黄晓东, 郭懿萱, 郝松立, et al.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J]. 地下水, 2013, 35(1).
论文作者:李娜1,郭睿1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油层论文; 地层论文; 厚度论文; 砂岩论文; 油区论文; 泥岩论文; 平均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