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机制研究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机制研究

卢东宁[1]2004年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将农村消费市场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农村消费稳定增长,不仅是诱导当前我国消费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而且是今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求工农、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机制。为此,笔者建立了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机制模式,认为农户收入增长机制、企业顾客让渡价值提升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机制是叁角形的叁条边,农村消费市场则是这个叁角形的外接圆,其中农户收入增长机制是动力机制,企业顾客让渡价值提升机制是渗透机制,政府职能转变机制是催化机制,只有叁边协调发展,才能把农村消费市场这个“圆”做大、做好。论文总共分七章:第一章 导论。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首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内涵和特征作了分析,然后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的生活消费市场和生产消费市场的疲软状况作了分析,最后从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上分析了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第叁章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及其启动机制。首先从农村消费市场各类经济主体作为买者或卖者的市场地位,以及农村消费市场的消费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然后建立了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机制模式,并对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机制的类型和特征作了分析。第四章 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动力机制:农户收入增长机制。本章首先对增加农户收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增加农户收入的制约因素等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户收入增长机制的概念及其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五章 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渗透机制:企业顾客让渡价值提升机制。主要从企业对农户增收的作用和提升顾客让渡价值的作用以及企业顾客让渡价值提升机制的主要内容作了分析。第六章 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催化机制:政府职能转变机制。首先分析了转变政府职能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及其制约因素,然后对政府职能转变机制的内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作了探讨。第七章 实施农业经营一体化战略 激活农村消费市场运行机制。主要对农业经营一体化战略的类型、特征、运行机制及实施对策作了分析。

丁凌云[2]2009年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改革开放叁十年的风雨历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着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消费状况作为反映生活水平的一面镜子,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与持续较快增长的城市消费相比,农村消费呈现出低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其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继而导致其在社会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研究制约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相关因素,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益显重要和迫切。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篇文章在阅读大量与农村消费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消费变化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做出了概括和判断。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等诸多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指出了抑制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徐明焕[3]2003年在《中国居民消费的政府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民消费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从消费行为的相互关系看,具有社会性和外部性;从消费者主体意识看,存在理性和非理性;从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看,对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生活质量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单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居民消费模式优化,必须建立健全政府对居民消费的干预机制,克服居民消费的不经济缺陷,实现居民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政府对居民消费的干预机制表现为,政府通过一定的机构体系和程式来实现对居民消费的干预,政府干预有特定的功能,并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既有政府机体组织和职能定位的问题,又有政府行为对各种影响居民消费的要素的影响作用,还有政府的决策行为和对经济、法律、行政、劝导等手段的运用。从发展过程看,政府的干预机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变化特征。 启动居民消费是我国政府在特定经济背景下对居民消费进行干预的形式,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和长期战略方针。为了发挥消费启动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应当对启动机制继续进行完善。入世后,适应居民消费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国际规则,充分发挥技术壁垒对居民消费的干预作用,在国际化发展中,进一步健全政府对居民消费的干预机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聂振邦, 元利兴[4]2016年在《加快启动农村市场政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启动中供需、市场体制、社会保障、文化和政府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建议坚持城乡统筹、内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有针对性地启动农村消费、农村要素和农产品"叁大市场",以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市场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为重点任务,激活农村市场启动的"六大动力",加快农村市场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实现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

朱信凯[5]2003年在《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叁农”问题,尤其是农村市场开拓问题成为政府及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为此,中央适时地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不断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消费需求,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年均GDP增长7.6%的成绩。这种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增加赤字,由政府直接投资来创造需求的做法,对遏止投资需求下滑和实现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及其积累必然造成潜在的危险。因此,早日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淡出积极财政政策乃当务之急。林毅夫教授指出,过剩生产能力是一种“存量生产能力”,如果能够找出一个在量上和其相当,有支付能力、有需求愿望但未能得到满足的“存量需求”,并将其释放出来,就能够较快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存在着数额较大的存量需求。如果能够有效地剔除结构性和政策性障碍因素,将那些存量需求诱发出来,就能够在较短时间里把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从而治理好通货紧缩的问题。为此,启动作为我国消费主体的2.4亿农户的消费需求,将是最重要的“一石数鸟”的政策选择之一。 分析农户消费变化,既要把握其结构特征,还必须弄清它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设定。目前,国内已有的一些研究将我国农户消费变化的统计学特征概括为: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消费结构相对稳定,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另一些研究则利用截面资料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来分析和解释农户消费结构多样化的变化及其趋势。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对改革以来农户消费增长及其变化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虽然,臧旭恒对改革前后中国消费函数的研究指出新古典框架内的几种主要消费函数假定对改革以后中国的适应性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较短,农户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完全形成一种与旧体制下不同的消费行为,并且其使用的统计资料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关于农户消费行为变化的假设有待利用新的资料进行进一步检验和分析。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 论文共8章,27节。在导言部分,作者从国民经济中的农户消费及农户消费与农村市场需求等角度阐述了当前农村市场需求疲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揭示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意义,并由此指出消费函数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更加深邃的研究视角。第二章是从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农户消费行为演变的历史轨迹与现实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了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等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诠释了农户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嬗变。在此基础上,为了克服当前从事消费函数研究往往忽视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缺陷,作者在第叁章中专门对我国农户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为消费函数的研究提供了微观基础与理论根基。基于建立中国农户消费函数分析理论框架的考虑,作者在第四章中提出了“浴盆”曲线、农户位置消费行为及农户短视消费行为等叁个消费函数分析的理论模型。在第五章将1954年以来的中国农户消费分成叁个阶段,并推论出农户消费函数假定的基础上,第六章分别构建了传统体制及转轨经济体制下分地区、分时期的中国农户消费函数模型,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了所提出的消费者行为和消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费函数假说、模型及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考虑到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市场启动中的重要意义,本论文第七章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论文的第八章为结论部分,在对以上各章进行总结性述评的前提下,提出了政策性祸合的对策建议。 消费函数理论在我国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将该理论系统地应用于我国农户消费行为的分析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在对我国农户消费行为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分析农户消费行为的一般理论框架,构建函数并检验之,研究选题本身就是具有开拓与创新价值的。除此之外,本论文在内容体系及方法论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构建了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理论发展的徽观羞础。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消费或储蓄动机,是随假定的经济制度与经济组织,随种族、教育、宗教及流行道德观念等因素所形成的习惯,随现在的希望与过去的经验,随目前财富分配的办法等大有不同。因此在利用深深植根于西方社会制度、经济组织等土壤之中的现代西方消费理论研究我国农户消费行为,构造其消费函数模型时,必须以对我国农户消费行为的理论分析为前提。本文运用了大量篇幅对此予以充分的论述,从而在我国消费函数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微观基础的分析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在提出并脸证“浴盆,曲线假说理论的墓础上,重构了中国农户消费函数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经济转轨时期,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新古典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首先研究了不确定性与农户消费的关系,并提出了“浴盆”曲线假说理论。在此基础上从“浴盆”曲线理论、位置消费理论及短视消费理论叁个角度重构了中国农户消费函数分析的理论框架。继而,论文在深入研究?

罗政华[6]2007年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消费经济理论,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特征与规律性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与探讨,以期获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从需求方面看,消费对经济具有直接与间接拉动作用;从供给方面看,消费能够创造出生产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从均衡(稳定)性角度看,消费又起着“自动稳压器”的作用,防止国民经济大幅度地波动;从结构方面看,消费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因,可引导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特征出发,即农村的消费结构、农村的消费保障、农村的消费观念,进而总结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制约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主要是从农民收入水平方面、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农村消费环境方面、市场供给体系不适应农村消费需求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最后引导我国农村居民良好消费行为的途径分析,针对上一章的制约因素,文章对此进行途径探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有效需求;调整宏观政策促进农民的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城镇化进城,扩大消费需求。

冉海燕[7]2011年在《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为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拓展展现了良好的前景。重庆作为内陆开放的高地,刚成立不久的两江新区也被首次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这在中央的战略规划文件中十分罕见,表明内陆开放不但正式纳入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而且内陆地区已经成为国家新的“主战场”,对于我国中西部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据悉,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9年的7.3%,预计到2015年,中国消费占世界的比重将超过14%,拥有世界人口1/5的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内需,启动内陆开发、开放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转型的重大决策。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强调,“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西部地区有680万平方公里,4亿多人口,其中重庆就有82402.95平方公里,3235.32万人口(2007),而两江新区所在的西叁角区域(陕西、四川、重庆)就达到40万平方公里,1.5亿人口,其战略纵深和经济腹地广阔,为重庆两江新区发挥聚辐功能,引领内陆开发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重庆市在西部地区的地位突显,但目前重庆市还具有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特征,农业人口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1.5%,偏远山区的农村还十分落后,广大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也还比较滞后,要保持重庆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显然离不开农村市场的发展。如何拓展我市的农村消费市场,当好西部农村改革的领头羊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从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经济理论、公共管理学、农村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对我市以及我市与我国其它叁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作出比较、分析,结果得出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总结影响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因素,借鉴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我市农村消费品市场拓展问题,着重从政府、企业、农民的角度,提出重庆市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对策,为我市乃至西部农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王珊珊[8]2010年在《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叁驾马车之一,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扩大内需成为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目标。其中,扩大农村需求尤其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拉动内需和解决“叁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日益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本文以消费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市场的变动趋势和特点,并对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1.确定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和变动趋势,并考察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界定消费、农村居民及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并分别从消费方式、边际效用和消费者选择及消费函数方面奠定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研究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支出法GDP各构成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动态比较。认为1992-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总体上属于轻度滞后的消费模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除个别年份外逐年增加,农村居民消费率几乎逐年下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997年后没有发挥过重要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影响较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GDP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任一变量的前期信息都会影响另一变量的当期信息。通过构建中国农村居民宏观消费函数并进行检验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很强的惯性。人均GDP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具有十分强烈的制约作用,短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围绕长期均衡关系不断进行调整。3.揭示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变动趋势,并通过ELES模型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认为总体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下降,居住和交通通讯比重上升;交通通讯序列位次明显提升。从1993年到200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序列变动最频繁的项目是交通通讯,变动最活跃的年份是2000-2003年。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看,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序列变动比农村居民更频繁;农村居民食品和居住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从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的动态比较看,农村内部不同收入组之间收入差距在扩大,消费支出差距略有缩小,消费支出金额差距最明显的是交通通讯和居住。从不同地区的动态比较看,收入和消费支出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居住、交通通讯支出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医疗保健、衣着比重高于其他地区,家庭设备比重低于其他地区。横截面数据ELES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除食品、居住外,2008年城镇居民其他六类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同期农村居民。2008年农村居民食品、文教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比2002年有所降低。2008年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为2534.84元,比当年低收入户的实际生活消费支出高390.06元;城镇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为4940.16元,是同期农村居民基本需求支出的1.95倍。除居住外,2008年城镇居民各类商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都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各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弹性都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对居住、交通通讯的价格变动反应最敏感;城乡居民食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七类商品及服务需求量影响最大。时间序列数据2ELES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1993-1996(Ⅰ)阶段最高,2005-2008(Ⅲ)阶段次之,1997-2004(Ⅱ)阶段最低。4.考察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变动特征和变动趋势,并对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需求进行专项研究,同时评价正在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从城乡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变动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不断上升,县及县以下比重不断下降,县以下所占比重下降尤为明显;从消费品市场数量、比重及成交额变动看,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不平衡且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居民对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等传统耐用品的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空调、电脑、油烟机、热水器等较高档耐用品有望成为未来几年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消费热点。耐用品拥有数量的地区差距相当明显,发展阶段和升级程度的地区性差异也十分显着;各地区生活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差异,使同等收入和消费水平下的不同地区耐用品偏好也存在差异。除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水平外,其增长率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家庭耐用品需求的重要因素。“家电下乡”对于正在富裕起来、有一定积蓄和购买力、有家电产品购买意愿的农村居民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但最终还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因此,在鼓励农村居民消费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尤其要关注低收入户的脱贫增收。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防止积压滞销、假冒伪劣产品借机进入农村市场,确保补贴资金落到农村居民手中。5.构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验证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观点的同时,表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可能有所不同。1985-1996年和1997-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的持久收入弹性分别为0.9110和0.8901,农村居民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912和0.725;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弹性均有所下降。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λ假说检验,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造成这种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约束,市场风险引起的农业收入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着。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的政策含义是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持久收入稳定增长,稳定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缓解流动性约束;同时分担农村居民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的收入和支出波动。6.分析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体系建设、企业产品结构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将未列入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认为道路、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除直接增加农村社会需求和通过提高农村居民增收能力间接促进其消费外,还可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和放松农村居民消费约束。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除满足当前生存与生活需要外,还可提高人力资本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保持劳动者身心健康,从而为未来获取更高收入奠定体力与智力基础。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主要从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一是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再者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完善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和发达的商业网点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整顿农村市场秩序,能够促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育,降低农村居民的购买成本。生产企业的产品供给,其中主要是产品结构,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7.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特点、消费热点和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现实因素,探讨并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思路和措施。提出建立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证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根本之策。在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要以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分担农村居民风险为支撑,缓解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影响。近期来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点是实施技术层面的政策措施,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引导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及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等;目的是在现有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农村消费的配套设施,保障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顺利转化。

龚映清[9]2008年在《基于流通网络组织的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消费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遇到了困境,这些困境在市场上表现为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为增加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解决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问题,本文尝试从流通网络组织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对流通网络组织理论和国内外成功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流通网络组织是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有效组织形式。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基于流通网络组织的农村消费市场开拓模式。该模式显示: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流通网络组织增加农产品销售率和销售额,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流通网络组织增加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供给。农村消费市场上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增加,不仅能增进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而且能产生较大市场效应,从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模式的有效运转取决于叁大要素——运行平台、组织节点和中介组织。这叁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运行平台为组织节点和中介组织的形成提供基础;组织节点反过来影响运行平台和中介组织的效果;而运行平台和组织节点又离不开中介组织的协调。基于模式分析,本文从流通网络组织角度对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政府要支持运行平台、流通企业要提高核心能力、中介组织要完善协调功能。总之,本文的研究不仅补充了现有流通网络组织理论,而且也为农村消费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漆玲[10]2010年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增长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已经逐渐摆脱了短缺的状况,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是总需求不足。我国农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60%左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扩大内需以及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是多样的,农村消费市场之所以长期启而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增加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消费的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了近几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除了要增加农民收入以外,当然也离不开企业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参与以及政府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投入,企业需要在农村消费市场上提供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而政府则需要投入资金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本文立足于农村消费现状,从农民本身、企业、政府叁个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制约我国农村消费的因素,并对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协调、消费倾向偏低以及城乡消费差距大等。第叁章从农民本身、企业以及政府叁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包括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企业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商品较少,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政府在农村消费市场上投入不够,导致有效投入不足。第四章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量化分析了影响农村消费的3因素。第五章也从农民、企业以及政府叁方面相应的提出了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措施。第六章为结论,总结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机制研究[D]. 卢东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研究[D]. 丁凌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3]. 中国居民消费的政府干预机制研究[D]. 徐明焕.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4]. 加快启动农村市场政策建议[C].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聂振邦, 元利兴.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 2016

[5]. 中国农户消费函数研究[D]. 朱信凯.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6].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 罗政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7]. 农村消费品市场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冉海燕.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8]. 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 王珊珊. 东北农业大学. 2010

[9]. 基于流通网络组织的农村消费市场开拓问题研究[D]. 龚映清. 湘潭大学. 2008

[10].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增长研究[D]. 漆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