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1]2004年在《论冯契的本体论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契先生的智慧学说(广义认识论)是一个创造性的体系,它以回答时代问题为出发点,在思想文化领域解决了“古今中西”之争,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学术界对冯先生的认识论思想已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其本体论思想的挖掘工作还远远不够(甚至有所忽视),本文正是探讨其广义认识论体系下的本体论思想,向世人展现冯先生不仅在认识论方面见长,同时也有其对本体的独特见解。 因冯先生曾经说过其理论兴趣不在于构造一个本体论体系,而在于给本体论以认识论的根据,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学对其本体论的研究热情和进程。据此,本文便在理论的层面上,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以梳理冯先生智慧学说为基础,对其中所蕴含的本体论思想进行剥离,使之较为准确、清晰地显现出来,这在理论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促进并拓展人们对广义认识论体系的研究和把握。 现将文章的内容作扼要的叙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冯契本体论的出发点:天道与性。文章以西方哲学史上本体研究的不同路向为铺垫,对天道与性展开了具体地论述,并在此过程中向读者展示出冯契本体论的理论特色。 第二部分主要讲冯契本体论的展开:关于天道与性的智慧。按冯先生理解,智慧就是对性与天道的追问和回答。笔者以智慧为理论视角,分别对“心”、“天道”、“性”加以展开,详细地论述了冯契本体论的理论内涵。 第叁部分针对冯契的本体论进行评说。主要指出冯契的本体论以实践唯物主义原则为指导,自觉运用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用不二”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叁者统一。
张增娇[2]2006年在《论冯契的哲学观》文中研究说明冯契是着名的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他毕生从事哲学理论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就哲学理论研究而言,他会通古今,融贯中西,致力于知识和智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考察,从广义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作了探讨,撰成了《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叁本着作,建立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就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而言,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比较中西,兼容百家,对先秦直至1949年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作了富有开拓和创见的提纲挚领式的描绘,成一家之言,留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两种着作,构建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哲学史体系。冯契不但是融贯古今中西的大家,更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下,创立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大家,他的学术文化可谓是时代历程的缩影。冯契的哲学思想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冲击、变革与对其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反思的智慧。目前学术界对冯契哲学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为分散和片面,尤其是对冯契的元哲学思想即冯契的哲学观的研究更是没有系统的论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冯契的哲学观给以系统的总结,提炼出他对何为哲学、哲学为何、如何哲学等这些元哲学基本问题的系统回答。归纳出他对科学与哲学、知识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和如何“转识成智”的论述,以及他对哲学的价值、任务,对“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精辟见解,同时在时代背景下对冯契的哲学思想给以系统全面地概括,并与胡适,冯友兰,牟宗叁等着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作相应的比较,指出冯契哲学观的特色以及对当代的启示,给冯契的哲学观一个客观具体的评价。
刘明诗[3]2011年在《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契构建的智慧说,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于一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篇章中留下了精彩的一页。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冯契的哲学思想,全面、客观、系统地探讨冯契如何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为理论指导,在吸取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智慧的基础上,构建起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冯契的哲学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前进”。20世纪30年代,冯契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当时“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哲学领域的体现,它构成了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入口。冯契深受清华学派特别是金岳霖的学术熏陶,但他在毛泽东哲学的巨大影响下,选择了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自己解决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理论工具,终生一以贯之。冯契站在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整体的反思,为其提出智慧说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20世纪90年代初,冯契终于构建起了智慧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由叁篇构成:《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主干,《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是两翼。这个体系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冯契的智慧说由叁篇构成。第一篇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阐述了广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冯契把认识论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理论思维能否把握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冯契认为,实践经验能够给予人以对象的实在感,“所与是客观的呈现”,由此可以说,感性经验是整个知识和智慧大厦的基础。理论思维是以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这就是接受总则,再加上形式逻辑的原则,共同构成了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在“一致而百虑”的思维运动中,逻辑思维通过具体概念能够把握具体真理。逻辑思维对天道的把握就是从本然界演化为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的过程,对人道的把握就是认识人的心灵和人性问题。而智慧就是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它与自由是内在地联系着。人们通过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德性的自证,可以实现转识成智的飞跃。第二篇是《逻辑思维的辩证法》,阐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如何转化为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冯契认为,辩证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掌握人类认识史和现代科学知识来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就是“辨合”与“符验”。在冯契看来,意见以及观点的矛盾运动构成了辩证逻辑的开端,在科学、哲学的演进过程中,辩证逻辑从自发发展到自觉——这就是逻辑思维过程的辩证法。形式逻辑有其客观基础,辩证逻辑把握具体真理的思维形式是具体概念,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思维的根本规律,逻辑思维的主要范畴是“类”、“故”、“理”;一般的逻辑方法主要包含观察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分析与综合的结合、归纳和演绎以及类比、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假设和证明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等五个环节——这就是逻辑思维形式的辩证法。第叁篇是《人的自由和真善美》,阐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如何贯彻于价值领域,转化为人的自由人格的德性。冯契认为,人的自由就是“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人的自由是“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人的自由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总之,要求自由是人的本质。人要求自由的本质必然具体表现于价值领域。价值是评价的对象,是评价意义的客观化,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真善美以及功利等价值构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作为价值范畴,真与人生理想相联系,善与道德理想相联系,美与审美理想相联系。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理想的自由人格。今天应该提倡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通过实践和教育相结合、世界观的培养和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以及集体帮助和个人主观努力相结合等叁种途径来培养。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冯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对如何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作了系统反思。他从认识论、逻辑学、天道观、人道观、方法论等多个方面概括总结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极成果,批判清理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价值观、方法论、逻辑学等方面存在的消极因素,提出了新的哲学史定义和比较法、通变法、扬弃法等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其次,冯契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为理论指导,在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体系方面作了新的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李达、艾思奇、张岱年、毛泽东等都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作了种种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冯契在此基础上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作了又一次成功的尝试。今天要继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应该像冯契那样沿着实践唯物主义的道路前进,强化自觉的民族意识,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再次,冯契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时代内容和民族特色。在认识论方面,冯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领域,夯实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充实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体系;在逻辑学方面,强调辩证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作了科学区分,提出了富于民族特色的“类”、“故”、“理”的逻辑范畴体系;在文化哲学方面,对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在文化的“古今”层面上提出了首先要继承中国“近代传统”的观点,在文化的“中西”层面上提出了中西文化会通的机制;在自由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自由理论作了深入阐发,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由理论进行了系统考察,就自由的本质、过程和境界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在理想学说方面,提出了广义的理想概念,对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审美理想作了深入探讨;在人的本质理论方面,从事实界的视域提出人的类本质就是“要求自由”,从可能界的视域阐发了人的社会本质,将人的本质与人的德性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格理论方面,从历史与现实的教训中提出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新理念,以及培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有效途径。最后,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关问题作了专门的探讨: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的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专业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为世界哲学的开端。这些都为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进一步反思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吴根友, 黄燕强[4]2015年在《论冯契的真理观》文中研究表明真理问题是现代中国哲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因其关涉科学与人文、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对立或统一问题。关于真理的本质,冯契接受实践论的真理符合论,认为真理是指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在的一致,即知与物的符合。这种符合所呈现的具体真理,一方面可用辩证的逻辑思维来把握,另一方面可用命题的形式予以正确性的陈述。同时,冯契阐述了真理的具体性与自由性,前者指真理具有客观的、全面的、历史的和相对的特性,后者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与此在的存在相联系的,体现在存在者的性与天道之契合中。由此,真理既合乎自然的规律性,又合乎人类的目的性,是自然原则与人道原则的统一。基于这样的认识,冯契认为科学与人文、认识论与本体论是统一而非对立的,其统一的知识形态就是智慧。
周利方[5]2012年在《论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契不仅是当代着名的中国哲学史家,更是一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契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下,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问题,以解决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吸取中、西方哲学的精华和西方科技革命的理论成果,吸取各种哲学派别包括非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合理因素,力图阐明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两次飞跃的认识过程,在广义认识论理论框架下,解决了有关逻辑与方法论、自由学说与价值论方面的理论问题,建构起“智慧说”的哲学体系。冯契在自己的学术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和途径的基本观点,自觉地在“智慧说”体系建构中加以运用,从而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逻辑与方法论等多方面形成独特的理论观点,真正实现了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冯契哲学回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通过东西两种文化融合视角上的理论建构,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弥补中国哲学发展的不足和增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叁个方面实现了理论自我的目标。冯契的理论探索,凸显了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家主体性。冯契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他立足于实践,从中西文化相互影响、趋于合流的角度出发,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出发,因而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民族风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合乎逻辑的新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冯契的哲学研究路径和理论贡献,充分展现出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对当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应当引起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高度重视。
杨国荣[6]2006年在《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文中研究表明以所谓“认识论的转向”概括近代哲学的特点、并将这种转向理解为哲学的关注重心从本体论问题引向了认识论问题,似乎已成为某种流行之见。在以上视域中,认识论每每与本体论相分而又相对,从而呈现狭义的形态。①从另一方面看,自诩为实现了“语言学转向”的当代哲学,往往较
李伏清[7]2008年在《论冯契对人的本质的构造》文中指出在冯契那里,人的本质的发展内在地包含四个方面: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本然界向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之间的转化;真、善、美的统一和发展;自由的发展和实现。它们共同体现了基于实践的本体论、认识论的统一基础上的本质和存在辩证的综合和统一。
贺曦[8]2012年在《冯友兰冯契理想人格学说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格问题根本上说是人类的生命本质与生命状态的实现与发展问题。人格是自我的呈现样态。自我作为主体之我,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行动等活动的主宰者。自我与人性是体用关系,人性是自我的基质与本体,自我是人性的能动发用,即体即用,体用不二。自我就是人性精神结构的理性、情感、意志的发用所形成的意识自我、精神自我。自我一经形成,反过来主导人性的显现与发展。自我作为人格的核心规定,呈现在人的言行表现中构成人格样态。人格以自我意识的获得为形成标志,以自我的绵延统一性为基本特征,以自我的样态呈现为外在表现与存在方式,以人性特质与潜能的实现为存在基础,以理想人格的实现为终极追求。人格是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人格的发展指向理想人格:内在讲是人性的成熟与完满实现;外在讲是自我呈现的样式和状态达到理想的状态。理想人格追求与具体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要求相结合,表现为理想人格学说。不同的理想人格学说反映出不同的人性论思想与人生哲学主张,并具有时代性特征。与西方人格理论注重个性独立、人性潜能实现与本能需求满足相比,中国的理想人格以德性追求为主,力求达到高明的精神境界、实现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两家都以“圣人”为最高的理想人格。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追求遭遇到了挑战,被迫进入以西方文化的现代性为参照的“时代性”审视与发展中。冯友兰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冯契先生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冯友兰提出时代化的圣贤人格理论,冯契讲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学说,两者分别建立在新理学与“智慧说”哲学体系之上,有着共同的“转识成智、化智成人”的期许,是对中国哲学中关于智慧与理想人格追求的一脉传承与开继创新。冯友兰接续中国传统儒家哲学讲圣贤人格,以高明的精神境界为主要特征,注重道德品格;冯契接续近代“新人”理想讲自由人格,以真善美统一的自由德性为主要特征,注重人的实践性、主体性与个体性。冯友兰注重理性自觉原则;冯契注重意志自愿原则,主张自觉与自愿的结合。相比之下,两人的哲学立场、方法与进路都不同,但在理想人格学说上都内在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主题,冯友兰力求圣贤人格具有现代化品格,冯契则彰显自由人格的平民化主张;都主张理想人格的现世超越的终极关怀;都在理想人格中肯定人性的完满发展,都充分注意到人的社会性,并持人性善的观点。在理想人格实现方法上,冯友兰主张哲学的活动与道德的行为相结合;冯契主张化理论为德性,坚持在实践中发展人的德性,在自由劳动中获得自由意识成就自由人格,注重实践与教育的结合,个人努力与集体帮助的结合。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在当代理想人格的追求中,要保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在当代理想人格理论的构建中,有以下方面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在注重个体性与主体性的同时,要强调社会性与道德品格的追求;注重德性自觉与意志自愿的结合;注重人性潜能的发展,人性需求合理满足的同时,追求人格境界的高明与超越;注重理想人格的终极关怀并保持现世超越的民族特色;注重实践精神与道德践履的结合。
顾红亮[9]2006年在《智慧化的人格关怀——论冯契的终极关怀思想》文中提出在肯定中国文化有独特的终极关怀思想的基础上,冯契提出智慧化的自由人格关怀论。从现当代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看,冯契的智慧化人格关怀论是对蔡元培的美育化人格关怀论、梁漱溟的道德化人格关怀论和冯友兰的哲学化人格关怀论的总结和超越。他的人格关怀论在理论上存在着导向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关怀论的可能性。责任人格论和他者关怀论的引入是对冯契的智慧化人格关怀理论的有益补充。
陈泽环[10]2005年在《转识成智和万物一体——论冯契、张世英的道德哲学》文中指出冯契“智慧说”与“追求自由和善”的伦理思想 ,张世英“天人合一论”与“民胞物与”的伦理观 ,不仅在对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世界观及其理论系统———“主客二分”哲学———历史地位的理解 ,对其局限性的把握 ,以及对于其如何向未来世界观的转变方面 ,提供了深刻的、发人深思的道德哲学范例 ;而且启示我们 ,即使在西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展开了对其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批判之后 ,论证一种“穷究天人之际”的哲学—伦理观还是必要和可能的。
参考文献:
[1]. 论冯契的本体论思想[D]. 魏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论冯契的哲学观[D]. 张增娇.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3]. 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 刘明诗. 武汉大学. 2011
[4]. 论冯契的真理观[J]. 吴根友, 黄燕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 论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D]. 周利方.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
[6]. 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J]. 杨国荣. 中国哲学史. 2006
[7]. 论冯契对人的本质的构造[J]. 李伏清. 探索与争鸣. 2008
[8]. 冯友兰冯契理想人格学说比较研究[D]. 贺曦. 南开大学. 2012
[9]. 智慧化的人格关怀——论冯契的终极关怀思想[J]. 顾红亮. 社会科学. 2006
[10]. 转识成智和万物一体——论冯契、张世英的道德哲学[J]. 陈泽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5
标签: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认识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冯契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人性本质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自我认识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 冯友兰论文; 人性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