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论文_张冲

盱眙县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淮安 211700

摘要:自然通风设计会影响生态建筑的立面、造型,也受到生态建筑使用空间大小、内部空间划分的制约,同时生态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不仅要追求通风效果,还要兼顾采光、遮阳、安全等各项需求,通过设计整合提升生态建筑室内整体的环境品质。本文主要对建筑自然通风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自然通风;设计问题

一、自然通风设计原理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调节室内热、湿环境,维持居住的舒适度;其次在设计中强化自然通风特别是夏季夜间通风,带走围护结构及室内过多热量,改善居住热环境;最后采用合理的自然通风策略,提高自然通风效能,以减少能耗设备的使用时间,最终实现建筑的节能目的。自然通风不消耗或消耗很少能源,无废弃物、污染物产生,此外良好的通风设计不仅改善居住舒适度,还提高居住环境的空气品质。通过空气交换,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将室内污气、废气排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居住环境卫生、健康。通过自然环境调节维持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减少能耗设备的使用频率,节约常规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建筑使用费用。

1.1运用风压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

人们对于风压的定义,一般是在空气的流动时受到障碍物阻挡,进而产生一定的静压。假设空气向建筑物的方向流动,受到阻碍后就会增强风面的静压,形成正压区,之后空气迎建筑物向上产生偏转,绕过建筑物,进而产生气流漩涡,使静压得到降低而产生负压差。简单来说,就是在空气流向建筑物时,在建筑物的背风面与迎风面产生一定压力差,利用压力差形成对室内自然通风的实现。而利用风压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设计,则需要建筑设计师考虑到风向、建筑物形状、建筑物与风之间的夹角、建筑物的布局情况等方面。

1.2运用热压实现建筑物自然通风

运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是根据两种效应原理:一是烟囱效应;二是漏斗效应。首先是烟囱效应,即建筑物内设置烟囱,是使室内的雾状气体(烟)向室外排出,使室内空气的质量得到提高。通过热压实现自然通风就是按照这一原理,这主要是室内空气的不同密度,空气热涨冷缩,热空气会往上升而冷空气则下降,形成空气流动,达到自然通风。热压主要作用于烟囱出风口与进风口的高度差,烟囱的进出口高度差与室内外的温度差不断增大,热压的自然通风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另一种是漏斗效应,这主要是依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的原理,利用漏斗效应促进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使热量的扩散的效果最大化。

1.3风压与热压相结合实现建筑物自然通风

利用风压与热压作用的互相结合来达到建筑物自然通风的实现(图1、2),此种方式是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的最佳选择。一般来说,由于热压实现的条件不难达到,而风压却要依据很多不定性因素条件,如:地方风的出现、大气环流的出现等才能实现作用进行自然通风,因此热压的作用相对风压来说较为稳定。利用风压与热压作用的互相结合,则要注意风向与热空气流向的一致,否则,不但不会使自然通风效果达到最佳,而且会削弱对建筑物自然通风的效果。要利用风压与热压作用的互相结合来达到建筑物自然通风的实现,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进行综合考虑。

(图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图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二、自然通风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问题的加重以及自然资源的短缺,自然通风技术有重新提上日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亲近自然,促进自然风在建筑施工中的使用,节约能源,提高自然风的利用率,节约能源。

2.1合理规划住宅朝向

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冬季和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冬季、夏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而且选择南向这样的朝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

2.2合理规划建筑间距

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愈好。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对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和自然通风,效果显著。山墙间距的大小,取决于住宅间距。住宅间距越大,山墙的间距也应越大,以便使足够的空气射流能吹到后排住宅上。过小的住宅楼山墙间距,对消防、绿化和道路交通有不利的影响。

2.3建筑内部空间的布置

消费者在选购住宅时,多倾向于选择南北通透的板式建筑,其优势正是因为板式建筑进深较小,利于采光和通风。而且如果与之对应的平面布局规整、通透,建筑内部空气流动的阻力就越小,通风也就越流畅,易形成所谓的“穿堂风”。反之,虽然同为板式建筑,内廊式的公寓或酒店,因其平面的隔断,通风效果就明显不如住宅。而对于进深较大,利用风压通风有困难的建筑,可通过设置采光中庭等开放式竖向空间,利用热压通风的原理,促进室内空气循环。此外,还可通过拔风井和无动力排气风帽,借助外部风力对风帽作用时产生的吸力,从室内抽取空气向外排风。

2.4建筑外墙的开口

建筑外围结构的开口可直接影响和控制自然通风的效果,其开口的位置,尺寸及朝向可通过具体分析进行优化。根据相关实验表明,当出风口面积大于进风口面积 10% 左右时,室内风速可达到最佳的状态。不同方位的开口位置决定着室内空气流动的路线,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高差,可改变气流在室内流动的方向,在风力较弱时也可促进室内通风。另一方面,开口的形式也是影响通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量的公共建筑如办公楼,酒店等,均采用玻璃幕墙系统作为外部围护结构,出于安全及防雨的考虑,玻璃幕墙的开窗往往采用只能开启一定角度的下悬窗。但这种开窗方式极大的影响了自然通风效果,使外部风力难以进入室内,从而进一步的增加了建筑对机械通风的依赖。相比之下,平开窗一般可较好的引入风力,而通风百叶在引入风力的同时,还可对风力引入的角度进行控制,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结束语:

由于自然通风具有节能、清洁等优点,所以在新建筑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综合效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人员应依据自然规律,在规划设计当中更好的引进自然通风方法,为节能环保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尚福,常成武.当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存在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6(28):70~90.

[2]蒋四龙.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33~55.

[3]郑志文.自然通风设计在建筑中应用[J].华中建筑,2017(08):156.

论文作者:张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论文_张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