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争约束的市场力量与福利损失测度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福利论文,损失论文,力量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298(2010)05-0034-11
一 导言
200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涉嫌“对竞争对手产生不利影响”为由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的收购案,这成为自《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以来第一起未通过审查的案例。进入2010年以来,绿豆、大蒜等农产品以及房屋租赁市场都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并被部分官方和民间机构调查认为涉嫌“价格操纵”(Price-fixing)。这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现象背后都涉及市场供需双方力量失衡及其影响评价问题。与此相关,更为广泛的例子很早就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例如:国际三大矿业企业巴西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公司对世界铁矿石市场的垄断,国内零售市场上外资零售巨头在大型卖场上的压倒性优势,国内部分行业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等等。但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相应的研究以及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相关监管机构的专业性执法能力还有待加强,尽管已经制订了《反垄断法》以及各类行业监管法律法规,但在实践中经济学家如何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来辅助司法实践仍然是中国相关领域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围绕“竞争约束”这一理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论述框架上,对国外市场力量测度理论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我们期望这一梳理能够厘清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争议,同时也希望能够推动本土化的相关方面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二 市场力量测度与评价框架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兴起使研究者对市场力量的研究重点从产业结构转移到对竞争行为的研究上来。尽管如此,新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远比传统理论描述的更复杂。因此,市场力量尽管仍然被定义为“实施高于边际成本价格的能力”,但其最本质的含义主要落实到“是否具有有效的市场竞争约束”的条件上来,如Massimo Motta[1]。在现实的操作中,既考虑结构因素,同时也考虑行为因素。当前,一个完整的市场力量研究的框架可以描述为图1。
基于图1的框架,市场力量研究首先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市场范围的确定。与上述市场力量的定义逻辑自洽的市场边界概念,需要考虑能对市场力量的实施形成有效竞争约束的因素,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商品替代性或需求替代性、供给替代或厂商之间的替代性、空间市场替代性、跨期替代性等。在具体实践上,在空间经济学或新经济地理学中,对空间市场价格行为(空间套利)的研究往往是确定市场边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人们(例如Coase[2]和Tirole[13])也会考虑两个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替代关系,消费者可以通过延迟消费来进行选择,尤其是在耐用品市场上。
在实践中,市场替代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考虑空间套利与一价律,考虑“同一市场必然价格一致”(A→B)这一命题的逆否命题“价格不一致则必不为同一市场”(),西方常常通过假定满足Ceteris paribus条件,测度两个市场的价格关系以推断两个市场是否满足空间套利为0的均衡条件,如果不满足,则可以认为两个市场并不属于同一市场。尽管价格一致只是同一市场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但在实践上,尤其是关于价格变动(一阶差分)的关系可以部分的反映出二者之间的价格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利用弹性概念与格兰杰因果性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来验证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种确定市场同一性的重要方法。
图1 市场力量研究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市场替代或相关的问题,在反垄断实践中,集中体现为“SSNIP”(Small but Significant Non-transitory Increase in Prices)检验法,即假定某种或类产品存在一个数额不大的但有意义且非临时性的涨价(一般假定价格涨幅为5%-10%,美国为5%),考察与评估其它方向的替代性与消费者转向购买其他产品的程度。关于这一点目前在美国与欧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不再赘述,而是将重点集中于论述反垄断中的市场力量测度与福利评价这一基本问题与最新进展。
三市场力量的测度
(一)勒那指数及其推广
一个厂商是否具有市场力量,核心的决定因素是看市场是否对它构成竞争约束,从市场价格的层面看,就是市场上其他厂商或潜在进入者是否对其提价行为构成压力。根据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与有效竞争理论,我们知道竞争性均衡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因此,考察一个市场的垄断程度,一个直接的测度指标是使用企业价格边际成本差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也即勒那指数(Lerner Index)。
1.勒那指数的基本概念
根据市场力量的定义,勒那指数被直接构造为价格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关系:
利用勒那指数的典型案例较多,如Willard F.Mueller和Frederick E.Geithman[4]考察Sealy公司的案例,验证了市场力量假说:Sealy对分销渠道地域性的限制提高了价格,并降低了产出;Cory Capps、David Dranove和Mark Satterthwaite[5]构建了期权市场的市场力量指数;Douglas D.Davis和K.Ramagopal[6]通过实验方法证明市场力量是短期定价环境中的显著特征,等等。这些案例显示勒那指数作为一项市场力量的指标有较为灵活与广泛的应用。
2.推测变差模型
图2 企业最优反应与剩余需求
其他还有一些得到应用的间接方法,如考虑市场中重置资产的估值因素的Tobin'q指数,如MichaelC.Keeley[15]应用Tobin's q指数测度了美国存款保险系统的市场力量。这些方法我们就不再赘述。
四 市场力量评价:福利损失的测算
市场力量的测度另一个侧面是评价市场力量的最终影响,即对福利损失评估。从“竞争约束”的角度出发,与市场力量概念自洽的福利损失概念的核心问题是考虑价格替代性的影响。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实证研究都用马歇尔剩余(Marshallian surplus)来估计无谓损失(DWL,Deadweight Losses),这受到了一部分经济学家的批评。由于马歇尔一般需求函数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综合效应,因此马歇尔剩余与市场力量概念具有内在的逻辑不一致,无法构成对福利变化的精确测度,在经济学中,精确的、逻辑一致的测量来源于补偿希克斯需求曲线(Compensated Hicksian Demand Curve)。
这种争议得到了Willig的注意。Willig认为“消费者剩余”的马歇尔测度与补偿希克斯测度二者相差太少以至于此可以近似替代(或可以忽略)。尽管如此,这一结论是不是可以直接推广到“福利损失”,仍然引起了学者的争论,毕竟在理论上,精确的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仅仅来源于价格的变化,即理论上需求函数应该选取希克斯需求函数。我们现在来进一步考察这些争议。
(一)福利函数测度
1.马歇尔剩余与希克斯剩余
2.剩余的度量:希克斯VS马歇尔
关于马歇尔剩余与希克斯剩余的差异,Willig[16]的影响巨大的论文构建了一个拇指规则(Rule of Thumb),确认了将5作为EV或CV的近似值所产生的误差的上界和下界,他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误差是非常小的,可观察的消费者剩余(S)在严格意义上(Rigorously)可以用来近似估计不可观察的CV或EV。
Willig结合需求函数、补偿变化、等价变化的概念与泰勒展开式,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认,在大多数实践中,下列条件是可以满足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思路中的△U度量的其实是总体福利的变化,而不是由价格变动的纯替代效应引发的福利变化。建立在AU的基础上,在实际应用时,在后续研究的大部分函数设定、展开与争议中,学者们的隐含前提往往也是马歇尔需求函数。从直观上来看,利用马歇尔需求函数与希克斯需求函数概念计算的福利变化,二者的差异部分如图3。
根据定义,我们可知马歇尔需求曲线下的无谓损失(DWL)为面积(A+B),而对于希克斯需求曲线下的DWL为面积A。这种差异是否一定不显著似乎并不如Willig论证马歇尔剩余与希克斯剩余时的那样直观。
2.无谓损失的测度:Lavergne-Réquillart-Simioni模型
如前所述,尽管许多学者往往忽略了“福利”与“福利损失”概念之间的差异,但Pascal Lavergne,Vincent Réquillart和Michel Simioni[20]严格应用剔除了收入效应的希克斯剩余函数计算了无谓损失,并与马歇尔剩余函数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他们的思路是考虑希克斯剩余函数,根据DWL的定义,我们有:
Pascal Lavergne,Vincent Réquillart和Michel Simioni认为,对于任意的价格改变,我们可以将变动区间分为n个很小的△p,连续运用上式并求和即可以得到足够精确的希克斯剩余值。他们的最终估计的部分结果如表1:
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对比,Pascal Lavergne,Vincent Réquillart和Michel Simioni认为应用不同的概念去估计市场力量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其差异是显著的,因此在计算福利损失时,最优的选择是希克斯需求函数。利用Lavergne-Réquillart-Simioni模型,上述结果也意味着应用马歇尔需求函数去评估市场力量往往可能夸大了实际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同的模型假定,如古诺竞争模型、价格领导者模型等,也将会对估计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这也提示我们:合理刻画产业内的竞争状态是正确实证评估市场力量的关键之一。
五 总结
本文在“是否具有竞争约束”的逻辑线索下对市场力量与福利测度的现有文献做了一个梳理与讨论。根据我们的综述,学者们为了反映这种“竞争约束”而构造了多种市场力量测度指标,而对于市场力量引发的福利损失,学者们的讨论也逐渐趋于逻辑的内在一致,并且其成果也是富有成效的。
需要注意地是,在实际分析中,不同的估计模型隐含着关于市场竞争状态的不同的认知与知识假定,模型合理性与数据可得性是正确推论的基础,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结合现实的案例,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企业与产品间的“竞争约束”上。目前,国内对于市场力量的理论讨论仍然比较初步,同时也很少注意到各种模型后的知识假定与严格的理论逻辑,因此很多计算仍然比较粗略,也缺乏进一步讨论的理论基础。希望本文的综述能够厘清一些概念,为我们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一些富有意义的启发。
[收稿日期]2010-07-29
标签:马歇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