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浅议我国现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我国现行论文,成人论文,措施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现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计划管理体制缺乏应对社会需求的灵活性

1.成人招生计划管得过死。现行成人招生计划体制是按照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专科层次的招生管理权限下放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本科层次的招生管理权限仍由教育部管理[1]。在招生计划的管理上,专科层次的招生计划由地方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招生计划总规模;高中起点本科和专升本计划由教育部直接管理,统一审定下达本科层次招生计划。这种二级管理的方法基本上是从全日制高校挪移而来,仍是沿袭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形成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招生过程运作、规模层次划分、指标分配、经费调拨等一系列环节没有跳出计划审批的框框[2]。

2.过硬的指令计划管理缺少对社会需求的灵敏度。突出表现为忽视了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人们对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不断高涨和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层次报名人数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本科计划过少,成为制约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接受继续教育的瓶颈[3]。突出表现在:

(1)本科层次专业生源与招生计划相对不足的矛盾突出。近年来在成人高校报名中,第一志愿报考本科层次专业的考生逐年增多,但计划制定部门忽视社会对高层次学历需求的新动向,下达的本科层次招生计划相对较少,造成生源旺盛与计划不足之间的矛盾较大,以北京1997年以来本科层次报名、录取情况为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北京市成人高校招生本科层次报名录取情况统计

年度 报名录取 录取率

1997162056550 40.4

1998219967570 34.4

1999258879078 35.1

20003687614567 39.5

20015069921512 42.4

20028065424333 30.2

总计232317

82981 35.7

[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a.本科层次报名人数、录取人数逐年上升。从1999年本科层次报名人数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幅度达到59.1%,而招生计划的增长仅10%多;占考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升高,到2002年,本科层次报名考生占17万考生的47.1%。

b.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到2002年,高起本、专升本分别增加16.43倍和3.03倍,但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c.录取人数的增长幅度小于报名人数的增长,录取率仅40%左右。

d.2002年报名考生17万,招生计划6万,计划与生源之比为1:2.86,其中高中起点本科报名考生与招生计划之比为1:5.55,专科起点报名考生与招生计划之比1:3.03,录取率仅为30.2%[5],引起了不应有的社会矛盾。

(2)对热门专业招生计划缺乏应有的调控

成人高等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社会需要往往首先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反映出来[6]。特别是入世后以及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大的在职从业人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和科学,造成部分专业报名人数过多,部分专业无人问津,而计划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快速反应,造成招生个别专业录取分数线很高,个别专业由于无人报考而取消计划。以北京市2002年成人高校报名情况为例:

专科起点——计划位列前五名的专业

计划与

专业类别计划数报名数 所占比例%

报名之比

财经类

2844 7996 17.2

1:2.81

计算机信息类 2053 5395 12.4

1:2.63

外语类 1789

4530 10.8

1:2.53

教育学类1745

4350 10.5

1:2.49

法律类 1259

4447 7.6

1:3.53

高中起点——计划位列前五名的专业

计划与

专业类别 计划数 报名数 所占比例%

报名之比

计算机信息类 9356 18320 21.6 1:1.96

艺术类

8441 14850 19.5 1:1.76

财经类

6878 26303 15.9 1:3.82

法律类

3192 8046

7.4

1:2.52

外语类

2795 6578

6.5

1:2.35

以上数据反映,专科起点前五位专业类别的计划占本层次计划的58.5%,而高中起点前五位专业类别占本层次的70.9%。

另外,2002年专科起点的报名考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法学、英语、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上专业的报名人数超过2000人以上,其总数超过报考总人数的50%。

以上数据表明,刚性计划的制定,缺乏对社会反映的灵敏度,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招生和补录的时间跨度太大

成人高考安排在每年5月进行,比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早2个月,而新生入学均在秋季,由于成人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脚踩两只船”的现象严重,导致新生报到率低,各地只好在9月份补录,录取时间拉得很长,影响了成人高校招生的社会信誉和成人高校的正常教学,增大了招生的难度[7]。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成人高考录取的新生中,每年大约有7%~10%的新生不能如期报到入学”[8]。按照1999年全国成人高考招生计划中枢框算,当年流失新生总数大约在7.5万至10.7万人之间[9]。由于这种流失率的存在和局部分布不均,使得某些学校的某些专业无法组班。为此,许多省招办不得不被迫增加“补录”工作程序,不仅加大了招生工作的负担和成本,延长了招生工作周期,而且造成一些成人高校无法正常开学。

(三)成人高校招生缺乏成人特点

1.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严进宽出的方针,现行的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标准比较严格。成人高考的难度逐年在加大,从成人高考试题的知识覆盖面、深度等方面看,难度系数过大,大批在职的干部、工人及乡镇企业的职工和急于深造学习的单位骨干人员望而却步,学习愿望很难实现[10]。

2.考试内容缺乏成人特点。我国现行的成人高考基本参照普通高考的模式,着重考察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我国成人教育的自身特点。

3.成人高考的入学考试科目偏多,不太符合成人的实际。现行的高中起点考试科目照搬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模式,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理科学生考物理、化学),本科还要加试外语。以在职人员为主的考生在工作之余需要学习、复习的科目比较多,在时间和精力上的要求过高。“3+2”招生考试科目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进展缓慢。

(四)招生报名和录取资格有待进一步改革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所面对的考生的特点,是年龄跨度大,主要社会活动是进行劳动生产,已具备高中文化程度,长时间脱离连续、系统学习;他们在各行各业工作;文化水平各异;心态不同;生源是无组织的。这决定了成人高校招生在组织上应有别于其他考试的招生[11]。但实际上,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基本是参照普通高考的招生模式,对于如何在报名、录取、资格审查中充分考虑成人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考务工作比较滞后

成人考生年龄跨度大,社会活动能力强,而对考场设置、监考人员选聘、考场管理措施等考务管理工作,有关部门缺乏研究和调查,考务管理滞后。就北京市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而言,2002年报名考生17万,考生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60多岁;考生中有工人、干部、从业人员,现役军人等;考生心态各异,学习目的不同,加之社会不正之风的干扰,给考试的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我国正加快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依法招生,依法治考,已成为全国招生部门在工作中的基本要求。至今为止,国家没有单独召开过成人高考考务工作会议,没有针对上述问题作比较系统的研讨。

二、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问题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

正确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对社会需求反映灵敏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招生管理机制,改变以往依靠指令性计划调节回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滞后状况,使招生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调动学校、社会多渠道办学的积极性。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

1.逐步放权,实现招生计划由国家教育部管理逐步下放到地方管理的管理体制。在社会多元化、经济市场化和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12],建立和实行“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共管、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3],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招生相结合的新型制度,已成为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

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作为成人教育的主管部门,应放宽政策,下放权力,把主要精力放在确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总体规划上,对成人教育发展进行宏观控制与指导,对招生计划的管理可逐步下放到地方管理。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可根据全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安排本地区的成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如专业设置、各专业层次的发展比例以及发展规模的确定。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高等专科学校实施专科教育”[14]。笔者认为,放开对本科教学为主的高等学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大学)的成人专升本教育的计划限制,有利于维护高等教育法中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使本、专科院校各司其职。与此同时,取消对应届大专毕业生报考成人专升本教育的限制,有利于构筑连续教育的办学体系,缓解就业市场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简化招生管理程序,提高招生工作效率。

2.调整计划结构,取消指令计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但在教育界,计划经济的色彩仍然很浓,尤其是招生工作中的指令性计划仍然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工作长期以来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行,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成人高校之所以能出现和成长,完全是市场驱动作用的结果,不按社会需求招生,成人高等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中取消指令性计划(特殊行业、军事院校、警校等除外),下放本科段招生自主权。上级主管部门应只给出指导性计划,不再对办学实体的本科招生工作做种种限制。当我们真正将市场机制引入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教育中时,竞争机制下,优胜劣汰,办学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的办学单位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而我们的主管部门则应该在此时维持公平、合理的良性竞争环境,实施严格测试和审批,加强宏观调控,做积极的“守夜人”即可。

3.调整层次结构,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从1998年开始,尤其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骤增。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确立的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针,成人高校本科、专科招生层次的计划比例可逐步扩大。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都分,成人高等院校招收成人本科的比例应加大。因此在层次结构上,在大力办好成人大专的同时,要增强成人教育本科层次的教学力量,扩大规模,同时应该让有较强办学能力的成人高校尝试举办社会急需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或研究生专业教育。本科层次中包括高中起点的本科和大专起点的本科(也称专升本),后者所占比例应较大。因为后者的考生是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以上文凭的考生,属于大专后继续教育,占用较大的比例,满足符合资格的走上工作岗位的大专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既不增加国家负担,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整体素质,符合成人高等教育提升在职人员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办学宗旨。

4.调整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人高等教育是与市场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之一。调整好专业结构以适应社会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搞好专业结构的改革,必须真正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把专业调整与市场需求挂钩,与社会需求结合。应该对全国高校的专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避免过去因“条块分割”造成的专业重复设置、专业面狭窄、生源竞争无序、办学效益不高的局面出现。应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拟定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新专业和相应的专业计划,供高校参考采用。总的看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加强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多设置复合型专业,减少纯理论的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减少纯基础理论科目,少开“概论”课,多开“实作”课,增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5.改革成人高考。(1)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强调成人特点。作为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科目的设置既要考察考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考察考生实用型、技能型的知识和能力。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考试科目设置的原则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突出按学科门类设置考试科目,淡化行业特点,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对考生实用型、技能型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应充分体现学校办学自主权,考什么、怎样考、在录取时的权重是多少,由招生学校自定。

具体而言,笔者以为,高中起点的专科考试科目可由原来的5门减至3~4门。理工类可考数学、语文、物理和化学;文史类可考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财经类则考数学、语文、历史和地理:其它专业性特强的,除数学、语文外,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1~2门专业课程。另外命题要适当考虑有一些应用性强的题量,加大这类考核考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权重。

此外,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在成人教育中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降低考试难度,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成人高等教育。

(2)实行春季招生。为解决应届高中毕业生“脚踩两只船”的现象和有利于应届专科毕业生报考成人高校专升本专业,成人高校招生应实行春季招生。具体为,9月中旬报名,10月底考试,12月下旬录取新生,翌年春季新生入学。

(3)改革考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尝试建立民间专业化的考核机构,提高考务管理效益。笔者以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部门不必也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组织全国、全省范围内的考试,可以将这些考务管理工作交给一些中介组织——民间专业化的考核机构来实施。从印制试卷、组织考试、阅卷、公布考分等都可以由这些机构来完成。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录取考生时参考这些考分。高校也可以自己命题委托这些考核机构来组织考试,或自己组织考试。这样就会出现多家专业考核机构间的竞争,必将提高考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管理部门将这些工作交给这些机构也有利于其自身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职能转变。

其次,加大成人高考的法规建设,依法治考。现在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依然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细则》(1992年)和《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1992年)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成人高校招生生源的复杂性,加之社会不正之风的干扰,给考场管理带来了困难,违纪人数逐年上涨。应对我国招生考试立法,对违反考场纪律者追究法律责任。

再次,实现招生考试电子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高新技术来武装招生考试工作,不仅可以使考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现代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社会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招生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题目灵活多变,答案也可能多样化,因而,阅卷的公平公正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计算机网上阅卷即答卷上网,由教师在网上阅卷,去掉一些主观因素,使阅卷更公平、公正、合理,应成为今后探索的方向。同时,采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进行网上录取,传递考试信息,近年来有了较多的实践和运用,大大提高了招生工作的公正公平,极大地提升了服务质量。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开发计算机、网络在这些方面的运用,进一步提高考务管理的服务质量。

6.改革考生资格审查制度。(1)取消报名资格审查制度。按有关文件规定,成人招生对象为年满18周岁的在职职工、从业人员和待业人员,报名时要交验身份证和毕业证作为报名资格的审查,其目的主要是为控制应届生的报考,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的思想。笔者以为,控制在校生只要在报名时要求其出示毕业证或将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改到普校招生后即可,可以很好地解决“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且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招生院校自主权,有利于招生部门业务的开展。

(2)取消应届专科毕业生报考专升本的限制。人们一度认为若没有工龄限制,全日制专科生毕业后直接考本科会冲击成人教育的正常秩序。在原有的学历层次上更上一层楼的积极求学的热情理应支持。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肯定,鼓励并支持青年求学深造,在政策、措施上进行改革,如废除上述工龄限制。

(3)实行“资格生”制度。在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随着成人高校管理学分制的建立而产生的弹性学习制,在招生中建议实行“资格生”制度,即考试成绩达到当年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由于考生个人因素不能上学或学校办学原因不能接受考生入学的考生,考试成绩两年有效,推迟一年入学。

(4)录取照顾标准科学化、稳定化。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中录取照顾标准上加分的做法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应该及时完善。一方面标准的一致性要加强;另一方面要注意政策的稳定性。

笔者相信在市场为指导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成人高校招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办法(减少考试科目,实行春季招生,加强依法治考的力度,改革考生资格审查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具体措施,我们能够建立起适应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成人高校招生制度。

另外,我们对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旨在改革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招生制度的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与其它改革措施配套进行,拥有一系列的环境、制度保障,才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如,建立良好的社会职业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成人高等教育的法规体系;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教务管理等其它改革。只有在进行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其它相关的制度改革和创新,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蓬勃发展。

标签:;  ;  ;  ;  ;  ;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_成人高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