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稳四重”考能力,“减负增效”查素养——2012年全国课标卷亮点摭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四重论文,亮点论文,课标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全国课标卷亮点多多,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三稳四重,减负增效。
一、三稳
“三稳”,即考点设置稳定、试卷结构稳定、难易程度稳定。
连续六年来,全国课标卷的命题模式和试卷框架基本上保持了6大板块24道试题的稳定态势。6大板块包括社科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每个板块的试题数量、分值分配和难易程度都保持平稳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课标卷自2007年以来,除了结构框架保持稳定、板块分值保持稳定、材料文体保持稳定以外,连考点设置都日趋稳定,充分体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更值得一提的是第5大题“语言运用”板块,六年来一直设置5道试题,且一直是“一变四不变”。不变的是第13、14、15、17题(2007年编号是19、20、21、22题;2008年编号是19、20、21、23题),分别考查成语运用、语病辨析、语序连贯和句子仿写,六年来一以贯之没有任何改变,第13、14、15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第17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有变化的仅仅有一道试题,就是第16题(2007年是第22题、2008年是23题),其考点设置和命题形式年年有变,常考常新,但总体上仍然是侧重于考查语意连贯,六年里仅在2009年考了一次表达得体,在2011年考了一次长短句互换。
考查语意连贯的四年中,命题形式年年变化:2007年第23题用拟写总括句的主观试题形式既考查了总括句与分说语句的句意连贯,又考查了语段意义的概括能力;2008年第22题以关联词的选择形式来考查语意连贯,试题提供了一段基本流畅的论述汉语学习重要性的话语,并提供了“总是”“却是”“更”“但”“随着”五个虚词,要求考生将五个虚词加入到所供语段的恰当的位置,使语段表述更加流畅;2010年第16题以填写过渡句的形式考查层意连贯和句意连贯,试题提供了一段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要求考生围绕短文主题在语段中空缺的地方填写上恰当的话语,使语意更加连贯,表达更加明确;2012年从逻辑学的角度考查考生依据材料信息填写结论语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整合能力。所以说,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5道试题的考点六年来一直是一变四不变,就考点来说“一变”也仅仅是语意连贯、表达得体和长短句互换三个考点交替考查,但主要是语意连贯的考查为主,只是考查形式年年有侧重,年年有变化。
二、四重
1.现代文阅读重视思维能力的考查
语文能力,归根结底是思维能力。语文能力的高低首先是思维能力的高低。高考语文阅读类试题着眼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查;鉴赏类试题着眼于形象思维能力,或兼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合并考查。
2012年全国课标卷的现代文阅读题是一篇论述“科技黑箱”的论文。第1小题考查对科技黑箱的理解和把握,所给的四个选项都是原文对“科技黑箱”内涵、作用和价值以及人们对其把持掌控的认知和判断,错误选项是C项。C项“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对“科技黑箱”生产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的影响却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方式,将“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换为‘修改’”,导致对新概念的解释出现错误。
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其中B项“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其中有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对科技黑箱作用的说明,第二个分句是倒因果分析,以主语复指的判断句说“科技黑箱的作用”是“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原因。其实这是典型的因果分析不当。“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原因是“新的科技黑箱不断产生”。
第3题考查依据文本信息进行概括与推断的思维能力。其中D项“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又是以因果分析的形式说明“滥用科技黑箱”的后果,依据原文可知,导致“双刃剑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的原因是“科技黑箱”本身,而不是“滥用科技黑箱”。此项的错误仍然是强加因果关系。
纵观六年来的全国课标卷,乃至所有分省命制的课改试卷,其阅读类选择题几乎都在考查有关概念、判断和推断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概念把握能力的考查主要着眼于理解思维的准确性,对判断能力的考查主要着眼概括或分析的逻辑性,对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要着眼于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预知的科学性。
所以,解答科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乃至其他文本类阅读的选择题,一定要以逻辑思维的眼光,仔细审视选项中句子与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分三步辨别选项的正误。具体做法是: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照审视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个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第三步,对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分句意思,应以逻辑推断的眼光审视是否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或依据推断出来、推断的依据是否充分、推断过程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阅读类主观试题(包括小说阅读和实用文阅读试题)也是在考逻辑思维的能力。2012年全国课标卷第11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对小说第一段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进行意图分析,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人物衣着言行的分析能力;第(3)小题问“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是考查考生把握人物性格的概括能力,特别是考查考生通过人物特定的言行、肖像、心理和表演中把握其本质的能力;第(4)小题是探究题,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一个从观点寻找依据的倒“因果思维”的过程。
2.鉴赏类试题重视两种思维的转换
就思维形态来说,凡是文学的思维,其语言形态必然是诗性的、形象化的;而非文学的思维,其语言形态则是抽象的、富有推理证明特质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将文学家形象思维的结果转换为抽象思维表述,历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就是对这种思维转换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全国课标卷诗歌鉴赏题分值一直为11分,分设两道试题:一道侧重于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考查,另一道侧重于对诗歌表达技巧或手法的考查。但就两道试题的答案来说都是要求考生将自己对诗人艺术思维形态的理解转换为准确平实的非文学思维表达形态。
2012年全国课标卷诗词鉴赏试题的材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思远人》。其中第8题有两问,一问诗歌情感,二问首句表情作用。诗歌的感情一般是不能直言的,它常常是借助意象,通过物象、景象和事象来蕴涵情感和思想。考生若能抓住词中红叶、黄花、秋晚、飞云、归鸿、研墨、红笺等意象,再抓住词中“念”“泪”等抒发和表达作者感情的“情点”,是比较容易把握这首词的思远之情的,但要说出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对表达思远之情的作用,则不一定答得准确,答得全面。第9题要求考生简要分析“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的关系,并回答“红笺为无色”的原因,则完全是要考生把形象思维的诗歌语言转换为抽象思维的表述。作品中的思远之人触景生情,因眼前的黄花秋意而生思远之情,因思远而盼归鸿捎书,而“归鸿无信”,便有了“思泪不尽临窗滴”,于是便就和着泪水就着砚台旋转研墨欲给“远人”写一封家书的行为,诗中主人公展开红纸,渐渐地越写越思,愁越痛,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滴落在红色的信纸上,情愈深,泪愈流,退了红色愈销魂。
3.命题材料侧重于名家名篇的选用
宏观审视2012年全国课标卷的四大阅读题和诗歌鉴赏题后,我们发现其选材都是非常经典的文本或作品。
科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材料摘编自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吕乃基教授的《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文章以论述了“科技黑箱”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论述严谨,逻辑严密,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科学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现代眼光、哲学思辨和科学思维。
文言文阅读选自《宋史·萧燧传》,写一位清正廉洁、刚直敢言、勤俭理政、不畏权贵的良吏,试题形式保持稳定,难易程度保持稳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设题,六年来此题所选文章的文体一直是小说,只有古今中外的区别,而且小说选文都是出自名家之手,2007年是《水浒传》节选,2008年是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2009年是铁凝的《孕妇和牛》,2010年是莫泊桑《保护人》,2011年是林海音的《血的故事》,2012年是老舍的《马裤先生》。为什么要选名家名篇作为命题材料呢?一方面命题者是按照“课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名家,阅读名著,另一方面是名家作品的规范性、经典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令人折服,易于设题,易于评价。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六年来一以贯之地选用知名人物的传记作品,作品出自名家之手,主要人物知名度高:或选著名教育家(如2008年《盛宣怀传》和2009年的《陶行知传》,或选科学家(如2010年《杂交水稻之父》和2012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传》,或选艺术家(如2011年《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传记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对考生极有启迪意义,对读者很有教育意义。
不论是小说阅读还是人物传记阅读,设题着眼于情节、人物和环境,侧重于引导考生从情节或人物生平来把握人物个性,并从人物生存的环境来解读人物命运或人物成功的原因,或侧重于引导考生从人物描写方法、选材特点角度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小说阅读和人物传记的设题难度高度一致,保证了选考试题的公平公正。
4.作文考查重视综合素养
我们说写作是对考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考查,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写作究竟需要哪些素养,写作究竟应该考查哪些素养和能力,这确是一种命题的艺术。
2012年全国课标卷作文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个船主与油漆工的故事。油漆工在刷油漆时顺手补了渔船上的一个小洞,却救了船主的儿子,也得到了船主的感激和酬谢。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情节。情节简单,人物平常。
要写好这道作文题,考生不仅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之间、行为与行为的因果关系,还要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价值评判和审美评价能力,更需要较强的选材构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多元思考和审题立意的能力来说,考生要善于选好审视材料的角度:从油漆工角度写“责任”,尤其是写“做人的责任”“职业的责任”,或者写“小善之举成大业”,甚至写“细节造就成功”,或者写“莫以善小而不为”;从船主角度写“感恩”,写“知恩图报”,写“知恩不报非君子”,或者写“生命因感恩而美丽”等立意都是可以的,也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今年作文试题命制的基本意图是意欲从两个视角来提高审题门槛和立意的难度,以避免宿构和套作涌入考场。所以说,本题的最佳审视角度应该是从油漆工和船主的相互关系审视作文材料,据此可以得出:①以人之忧为己忧,类似的还有“衣人之衣思人寒”“受人之雇分主忧”;②施恩理应得到感谢;③感恩是对行善的奖励。这些立意应该说是最合命题意旨,最扣材料价值的立意。
除了审题思维以外,要想写好这篇作文,没有基本的道德素养、写作素养,当然是得不了高分的。
总观2012年全国课标卷的命题特质和能力指向,可以说思维能力的考查是贯穿全卷始终的。所以,积累语言,训练思维,学会思考,掌握形象表达和抽象表达的语言特征和转换技巧,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一条途径。“课标”是这样要求的,高考试题也是这样指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