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冠脉CTA成像评价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分析论文_孙成

孙成

(河北省承德县中医院 河北 承德 067499)

【摘 要】目的:利用128层螺旋冠脉CTA成像技术评价通心络胶囊对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按照入院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依据《2007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给予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血压,防止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减少心脏氧耗,阿托伐他汀钙10mg/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天。连续观察治疗18个月。利用128层冠脉CTA成像评价治疗前后每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面积大小及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变化。同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a(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以及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水平变化。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及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差异。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LDL及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螺旋CT造影成像评价:对照组斑块性质分类,共发现冠脉斑块157处,其中脂质斑块38个,纤维斑块38个,钙化斑块41个,混合斑块40个;研究组冠脉斑块160处,其中脂质斑块41个,纤维斑块39个,钙化斑块40个,混合斑块40个。2组患者冠脉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易损斑块影像学特征分析: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态学分析呈低CT衰减18例,血管正性重构21例,点状钙化24例。研究组患者易损斑块形态学分析呈低CT衰减16例,血管正性重构22例,点状钙化25例。斑块面积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脂质斑块面积[(3.98±1.03)比(4.07±1.14)mm2,t=0.916]、纤维斑块面积[(4.62±0.61)比(4.57±0.78)mm2,t=0.894]、钙化斑块[(5.92±0.71)比(5.95±0.59)mm2,t=1.047]、混合斑块[(6.28±0.93)比(6.37±0.88)mm2,t=1.0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未见明显变化。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态学分析呈低CT衰减11例,血管正性重构13例,点状钙化14例。研究组患者易损斑块形态学分析呈低CT衰减7例,血管正性重构8例,点状钙化6例。研究组与对照组脂质斑块面积[(2.79±1.14)比(3.48±1.014)mm2,t=2.957]、纤维斑块面积[(3.18±0.79)比(3.67±0.83)mm2,t=3.017]、钙化斑块[(4.05±0.89)比(4.69±0.73)mm2,t=3.051]、混合斑块[(5.03±0.86)比(5.68±0.79)mm2,t=3.0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后,hs-CRP、 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且以研究组改善明显。 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LDL、TC水平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逆转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形成过程。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大小,为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评估提供可靠工具。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心病;临床评估;通心络胶囊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658-02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总称。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对于易损斑块的药物治疗目前正成为研究热点[1]。既往有研究[2]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具有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中药组方制剂通心络胶囊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分析通心络胶囊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影响,课题试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按照入院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7.93±6.72)岁,体重指数(27.29±3.16)kg/m2,患高血压病48例,高脂血症17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8.16±6.28)岁,体重指数(27.63±3.47)kg/m2,患高血压病43例,高脂血症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排除标准:①肺部感染等急性系统性感染性疾病;② 免疫系统及结缔组织系统性疾病;③ 怀孕期妇女。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治疗获得患者或者家属的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分组与治疗 对照组患者依据《2007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给予拜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血压,防止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率,减少心脏氧耗,阿托伐他汀钙10mg/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用通心络胶囊(河北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Z19980015),3粒/次,3次/天。连续观察治疗18个月。

1.3 检查方法: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 128多层螺旋CT行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MSCTA)。经由静脉以4.0~5.5 mL/s 的速度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65~100 mL非离子型造影剂以及40 mL生理盐水,同时对选取的感兴趣区-主动脉根部进行CT值跟踪监测,当CT 值达到150~200 Hu,启动正式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500 mA, 准直64 mm×0.625 mm,螺距为0.18:1,显示野FOV 250 mm, 矩阵512×512。扫描完成将扫描的数据传送至影像工作站,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数据, 进行三维重建以及图像分析。对左、右冠状动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及其主要分支采用多平面重组(CPR)、容积再现技术(VR)以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评价, 显示病变节段, 发现狭窄及各种粥样斑块。应用第三方软件Circulation 测量并参考文献资料确定脂质斑块(<60HU)、纤维斑块(61~130HU)、钙化斑块CT值(>130 HU)并分别测量治疗前后斑块面积(长度×厚度,mm2)。冠脉易损斑块征象分析由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心脏影像诊断医师分别独立阅片,发生诊断分歧时,则共同协商得出一致意见,最终意见由该二位医师对征象分析结论一致为准,一致性检验(Kappa=0.81)。

1.4 检验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a(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以及血脂生化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水平变化。LDL、TC由日立公司R7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TNF-a测定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天津科成生物技术公司。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 )表示,2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2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比较:冠脉螺旋CT造影成像评价:对照组斑块性质分类,共发现冠脉斑块157处,其中脂质斑块38个,纤维斑块38个,钙化斑块41个,混合斑块40个;研究组冠脉斑块160处,其中脂质斑块41个,纤维斑块39个,钙化斑块40个,混合斑块40个。2组患者冠脉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未见明显变化,见图1。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其中,易损斑块的破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有效发现易损斑块并加强干预控制有可能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金标准,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是发现易损斑块的主要检查手段。但二种检查手段均为临床有创检查,检查过程繁琐,风险高且费用高昂。寻找有效、简便的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层螺旋CT技术近年来具有突出进展[4]。既往有研究报道[5-7]因其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大小。近年来图像成像及后处理软件的应用,使分析斑块内成分成为可能。利用其斑块内CT值的不同可区别斑块内的性质。同时对于易损斑块的形态学影像特征研究也具有较大进展。既往分析[8-10]证明斑块的体积增大、低CT衰减、餐巾环征、正性血管重构及点状钙化等征象改变均为易损斑块的特征改变。通心络胶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中成药物,临床试用中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作用。课题应用我院128层螺旋CT进一步分析其对于易损斑块的影响。

研究发现治疗后,尽管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分类未见明显差别,但斑块的体积较前缩小,特征性的易损斑块影像学表现较前减少,其改善程度以研究组改善作为明显。研究结果证明长期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可以稳定易损斑块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逆转作用。尽管影像学表现在评价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上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易损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尚不能准确评价,特别对于易损斑块的功能学特征如斑块的炎性细胞浸润等观察尚不如意。既往研究[11,12]表明炎症在易损斑块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多伴有炎症因子如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等指标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炎性指标的升高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数量变化可以反应临床治疗效果。课题研究发现治疗后尽管治疗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通心络组血清中炎性反应指标明显下降,表明通心络胶囊具有除降脂以外的抗炎性反应作用。这有助于加强并保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通心络胶囊可以逆转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形成过程。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大小,为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评估提供可靠工具。

参考文献:

[1]葛均波,马剑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和防治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4):243-245.

[2]范开亮,晋万强.普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逆转冠状动脉斑块[J].临床医学,2009,29(2):14-16.

[3]赵刚,田宇.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4):174-175.

[4]曹华,张晓良.冠脉CT成像与易损斑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35(5):586-588.

[5]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等.应用256层CT冠脉成像评价冠脉斑块的稳定性[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291-1293.

[6]陈涛,齐向前.影像学检查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识别中的作用[J].山东医药,2014,54(10):103-104.

[7]姚伟根,黄国来,严洋,等.冠脉CT造影餐巾环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4):427-430.

[8]朱玉春,王建良,沈纪芳,等.冠心病高危患者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斑块特点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2):895-897.

[9]侯志辉,吕滨.冠状动脉CT成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事件的预测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4):382-384.

[10]陈雨娜,万业达,刘朝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形态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9):3107.

[11]胡叶,智永超,黄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34-37.

[12]从也彤,亓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1468-1469.

论文作者:孙成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128层冠脉CTA成像评价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分析论文_孙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