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广播的优势--从广播“热线”讨论中的思考_大众传播论文

再认识广播的优势--从广播“热线”讨论中的思考_大众传播论文

再认识广播优势——从广播“热线电话”讨论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热线电话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去年办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对广播中的“热线电话”现象组织了一场讨论,让广播界同仁各抒己见,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高广播节目质量,促进广播事业的发展,这场长达半年多的讨论已经暂告一个段落,电话节目的“热度”也呈降温状态和理性处理的过程。然而通过这场讨论,却引发了人们诸多思考,尤其是在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方面,应该说,给了我们一个再认识的机会。这里,笔者想摒弃新闻媒体的一些共性,也避开热线电话的掌握“尺度”、主持人素质、对答技巧等等,只从广播的部分“潜能”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以向同行请教。

广播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传播迅速及时、收听方便灵活、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群众性广泛的独特优势。除此之外,同样是大众传播媒体,广播还有何所长呢?

一、报纸有读者热线,电视有观众热线,而唯独广播的热线电话特别红火,这其中人们不难发现,广播具有兼容性强的特点和优势。

广播兼容性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广播可以兼容其他传播媒介,取其精华,使之增值。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报纸兼容不了广播、电视,因为其缺乏传输声音和图象的功能,偶尔也采纳一点电视上的东西,那只是利用摄影技术摘取瞬间定格的画面,也就是报纸上常见的从电视画面上采集的照片。除此外,将有声语言变成文字,大多数是为了将其留为史料,而不是兼容进行传播。报纸也兼容电话,但仅仅是作为一条信息源的通道,从中获取新闻线索,取得新闻由头,并没有改变它以文字传递信息的“一对众”的固有形式进行大众性单向传播的特性。电视与广播、报纸相比较,是最年轻、最先进、反映信息手段最全面(有声音、图象和字幕)的传播媒介。它可以兼容报纸,使之完完全全地在电视画面上出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兼容对电视本身来说,更多的是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沦为一个图文传真电脑的终端屏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电视当然可以兼容广播,只是其意义也如同兼容报纸一样以放弃自己的优势进行倒退式的传播,明显使自己丧失运用图像传递信息的功能。若是这样的兼容传播,电视已经等同于广播,该改名换姓了。在目前的运作中,电视同样可以兼容电话,但从当今电讯科技发展运用的情况来看,这种兼容充其量仅仅拥有同广播热线电话一样的功能。而且,由于电视不易携带的特点,使其广泛性不如广播。在此基础上,如果电视模仿广播大量兼容电话的做法,不得不让人有“扬短避长”之嫌了。也正因为如同以上的分析,电视热线电话不可能像广播一样红火,其最有效的功能只是作为一条信息源的通道罢了。总之,电视作为当今最具有现代化高科技色彩的大众传播媒介,它具有兼容其他媒体的特点,但这种兼容并没有延长它的优势,反而使自己的多种功能衰落了,显然,这样的兼容不可取。

与报纸、电视不同,广播可以有效地兼容其他媒体,发挥独家优势。广播兼容报纸,将印刷符号变成有声语言,可以使印刷符号的排列组合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而美化、升华。而且,这种兼容由来已久,从广播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延续至今,深深地被打上烙印。其生命力之所以强盛,关键在于这种兼容是传输过程的艺术提升,而不仅仅是翻版。可以预料,这种兼容还将永远持续下去,因为“取长补短”本来就是事物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规律。报纸是这样,杂志、书刊特别是文学作品更是广播兼容的对象。广播也可以兼容电视,这一对“同胞兄弟”本身就有许多共同点,不同的只是一个传递声音,一个传递声音和图像。正因为共同点多,广播从电视、电影中采取精华的内容也多,而且几乎是信手拈来,如电视剧录音剪辑或电影录音剪辑,都常见于广播节目中。而且,这种兼容并不像电视兼容广播一样丢弃了自己的部分功能,往往经过技术剪辑和解说,还能得到艺术上的提高,是广播撷取荧屏艺术之所长。对电视观众来说,在电视与广播二者择一的取舍中自然选取电视,而对不拥有电视的广播听众来说,能从喇叭中获取电视方面声音的享受并拓展自己遐想的空间,却是另一种美感的获得了。这两年春节,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大胆尝试了同步转播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节目,并配以主持人加以解说渲染,在当地广播听众中就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也是广播兼容电视提高播出效果的例子之一。广播还有兼容电话的功能,将电话的功能溶入广播传输,从而扩展广播的优势,使之传输更为迅速,覆盖更为广泛(这在异地联播或转播中最明显,如上海台去年搞的“华东省市长热线”活动覆盖华东、轰动华东),现场感更为突出,气氛更为融洽,形式更为活泼,反馈更为及时。这种兼容的特点和优势,许多同行都已做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广播兼容性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兼容了传播与反馈的环节,兼容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两种信息传播方式等等。鉴于这些兼容还体现了另外的特点,且按下不表。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广播界人士一再呼吁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而广播兼容性强的特点和优势,正是提供广播博采众长的广阔天地。

二、大众传播实际上是一种水泻式信息流动,报纸通过文字传递使信息流向众多读者,电视用声音和图像传递使信息流向广大观众,而广播虽然通过声音传输信息,可自从兼容了电话这种传媒后,传播的主体已不再是单方和单向,这时人们不难发觉,广播传输信息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和优势。

应该说,声音“一瞬即逝”是广播的劣势,同时也是广播信息传递流动性强的一个显著特点。过去,我们更多地只看到广播的这点不足,而事实上,特别在广播导入热线电话之后,流动性强已经凸现出许多优点、优势。

广播信息传输流动性强的特点,是同广播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中的“轻武器”这个特征相联系的。正由于广播传输过程较为简易,接收方便灵活,因而导入热线电话才能出现火爆现象,才让我们对广播的这一优势有了新的认识。

据分析,广播信息传输流动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它使大众传播容纳了人际传播的特点,一方面使大众传播人际化,另一方面使人际传播大众化。在过去,电话的使用基本上是人际传播形式,(电话会议除外)。人们通过电话,或进行外界信息交流,或进行个人内心感情沟通,在这个传播层次上,仅仅属于人际间的信息传递。而广播的热线电话使这个层次传播提上大众化的渠道上来,不管你是怎样的“悄悄话”,都被公开于广大听众之中。即使你只想坦露一点点真实,即使你内心悲痛、语言抽泣,一旦你的电话接进了电台直播间,这些微小的信息也流向公众。同样,公众和主持人对你的劝慰、反馈,也像流水一样地泻向那单个的“点”,不管这个“点”是在眼前还是在天边。而在传输过程中,尽管是在大众媒体传递信息的渠道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特点全然存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二是它使大众传播的单向式变为双向式,传播的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传播机构,而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主客体互相替位,呈互动状态。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们曾经把主持人使用交流的语气播音称为与听众“沟通”,其实这种“沟通”只是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和具体行动。然而,广播兼容电话后却改变了这种局面,主持人通过热线能真正与听众交谈,听众通过热线也可以发布信息,与主持人对话。这时的整个传播过程都呈双向式,谁是“源头”,谁是“源尾”,谁住“江之头”,谁住“江之尾”,都在具体的进行中不断变换着位置,主次难分了。

三是它使信息的采集过程缩短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了,而且常常是同步。现在许多开办直播热线电话的电台都有很深的感触,只要通过一条电话线,交通方面的、金融股市方面的、商场商情等信息便源源不断地流向媒体,并同时可以立即传输出去。若一旦有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发生,到达现场后能最快发出信息的一定是广播记者。虽然电视在传输技术上比广播全面,也可以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但对这些、那些突发性事情,比起广播这个“轻武器”,只好自叹弗如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当今信息密集的时代,广播不可否认是最先进的传播工具,谁也替代不了。

四是体现在媒体的传输与制作上,由于流动性强,现场直播如今几乎成了许多地方电台的家常便饭。特别是一些经济台,每星期都设点在商场现场直播,有的也无须动用高档现场转播车,只要一两条电话线,就可将现场信息传回电台并发射出去。像这类的事,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只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热线电话被导入广播后,人们才发觉只要电话线牵到哪,信息就可以从那里流出,居然如此方便。

五是体现在信息的接收方面,由于流动性强,接收容易,于是,广播天地海阔天空,无所不在。特别是电视微型机还没发展到相当普遍的时候,报纸、电视无法涉及的领域却被广播独家占有。最典型的是交通广播电台,它为街上流动的车辆服务,播送着即时的流动的交通信息,报纸望尘莫及,电视也只有望车兴叹。唯独广播如鱼得水,各地的交通广播电台正大显身手,一展广播的风采。

六是传播与反馈几乎同步,流出去的信息即时能倒流回来。广播的这一优势过去并没被人们所认识,而如今,各地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广告客户也不得不对广播另眼看待。在厦门,物价管理部门拟对某项收费进行价格调整,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领导当即表态:到电台开辟热线征求反馈意见!而其他一些群众若需咨询、反映问题和寻求服务,如今也知道了有这么一条反馈最快的捷径:广播电台的热线。

三、信息的反馈与信息传播一样重要,在当今,报纸的反馈速度一般是24小时,电视的反馈速度一般也要几小时,而唯独广播可以即时反馈,其速度几乎是同步,直接了当,这过程充分体现了广播传输直接性强的特点和优势。

上面所提到的流动性是从信息原体运动的角度来谈,而直接性,却是反映整个传播过程的一种特殊现象。

现在,各地电台的直播节目占所有广播节目的大多数。“直播”一词本身就有直接的含义,是直接播出的简练语。而在直播的节目中,属于直接的行为(即包括反馈)更是占绝大多数。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它恰恰反映了广播这个媒介的特点。电视当然可以直播,但直播中的直接行为仅仅在部分“现场直播”中才体现,与广播相比,能即时反馈的直接行为简直少而又少。而广播不同,它既直播又将传播中许许多多的直接行为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新闻直播,它不仅仅是将录音后播出新闻的形式改变为直接由播音员或主持人播报新闻稿,还可以定时由导播编串,将记者从异地发来的报道直接插入播出,使之消息完全来自新闻现场,主持人与在进行现场口头报道的记者还可以直接通话,询问听众关心的问题,让整个报道更为真实、丰满。

现场直播是与新闻事件或同步或刚刚发生过后的追踪报道。它直接反映了新闻事件的氛围,主播者或采访当事人,或访问目击者和主持处理事件的工作人员,各类信息在传输过程都呈直接状态。而现场直播室,则是将媒介传播的起点迁设到某一特定的场所,一方面将媒体传播的起始过程直接公开与听众见面,另一方面又将现场的一切可传播的内容包括参与的听众、场景,直接转化为声音形式的信息传输出去。

两三方面通话或多方通话的直播节目,这常见于服务类、话题类、游戏类、情感类的板块。此类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听众,一对一直接进行沟通、交流。服务是直接式的服务,若是导购,电台多数与商家早已挂勾联网,或是将电脑请进直播室,通过查询电脑提供服务,基本上常用商品可以准确无误给予解答;若是咨询(包括询医问药),一般有指定内容范围,或直播室里另有熟悉指定内容的专家“坐堂”,按咨询者提出的问题当场进行“门诊”,咨询者与解答者面对面对话,有问有答;若是消费投诉,直播节目更是可以充当“桥梁”,让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空中相见”,接受舆论监督。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有个消费投诉方面的热线电话节目、主持人掌握了大量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商场、酒店经理的传呼、电话及手提电话号码,一旦听众反映的问题急需解决,主持人立即找上被投诉单位的领导,使用热线的三方通话功能,让投诉者与被投诉单位的人直接见面,或当场解决问题,或直接得到被投诉单位的解决意见。这种直接解决问题的形式是其他媒介不能或不容易做到的,而对于广播直播节目,不仅可以容易地做到,还由于它直接服务的特点更能取信于人,反响颇大。话题类的直播也是公开进行的,由于只要通过导播一关打进电话,就能坦陈己见,这种形式最能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游戏类的节目和情感交流类的节目也一样,正因为直播热线节目引入了人际传播的特点,所以热线节目不可避免地在大众传播中呈现人际交流的直接性。而且,如果充分地挖掘发挥,这种直接性将显得更为鲜明,广播的特色也就蕴藏在其中了。

另外,我们理解直接的含义,如果从媒介这个信息载体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可以体现在媒介与信息源的距离无限地缩短,使信息呈最近距离传送到媒介;另一方面是信息的传播加快了,受众接收的速度更为及时、快捷,甚至同步。如果从信息的选择或从“三贴近”的原则来说,由于直接播出导入了听众,使内容真正表现了与广大民众的最接近、情感最深切交流,信息的实效性大大加强,反过来其实也使广播的直接性得到充分体现。

广播的潜能还有待发掘,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相信还有先进的高科技产物将被广播“兼容”,从而进一步提高广播自身素质,克服缺陷,发扬独特优势。而这一切的发现和提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广播,正确认识广播。只有我们真正认识了广播的潜能、特点和优势,广播发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播事业才能迎来真正的繁荣时代。

标签:;  

再认识广播的优势--从广播“热线”讨论中的思考_大众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