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观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观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论文,福利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思想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科学性已经为中国18年来的社会实践所证明。而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思想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观”,二战后,几乎在所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这些国家已建成了“全民福利国家”,也有人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福利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它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有什么区别?本文拟对此作些分析和探讨。

一、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在否定剥削的意义上讲的,是对一切剥削阶级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剥削制度的否定。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石

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人民富裕。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过去人们只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忽视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宣扬“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使人们误认为“穷则革命,富则修”,“谈富色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他“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国的实际出发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显著特点是底子薄,人口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提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这样,邓小平同志把人们从被扭曲了的“大”、“公”、“穷”的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明确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实现人民富裕的根本途径。

(二)依靠改革开放的政策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因此邓小平同志考虑的第二条就是如何发展生产力。他指出:“鉴于过去的教训,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这样才制定了开放和改革的政策”。

邓小平同志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最主要政策。这是因为:首先,我们过去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曾经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它具有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等弊端,因而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早在1978年底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如果扩大了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那么,“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其二,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和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不利于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弊端。不搞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搞不通。应当通过改革消除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其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外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对我们有利。实行对外开放,调动国外的积极因素,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改革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作用,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大战略

1978年底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起,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从我国的生产力状况看,不仅总体水平落后,而且呈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经济发展差别显著,这种情况决定了全国人民不可能同步富裕。从改革的内容看,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必须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允许收入上有差别。从社会主义的目的看,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平均主义发展不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由于这个政策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邓小平同志讲:“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四)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富民思想的目标

原始社会无所谓共同富裕,大家共同免于饥饿就好了。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少数人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剥削大多数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首先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同时,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那时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第一,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即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第二,对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贫困地区,国家应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第三,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第四,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

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思想,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以改革开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尽快实现富裕;打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它地区和人们,作为加速发展的动力;以共同富裕作为目标,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使全中国人民走上幸福美满的康庄大道。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观

在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福利主义及其实践的产物“福利国家”,是一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观的由来及实践

“福利国家”同福利经济学一样,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其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他写的《福利经济学》一书,奠定了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以后,凯恩斯主义的许多原理,特别是“充分就业”的理论和政策,成了“福利国家”的重要内容。福利国家论的广泛流行,是在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二战之后。当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各种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也表现得十分活跃,出现了勒讷、卡尔多、希克斯、柏格森、萨缪尔逊、蒙特尔等“福利国家”论者,从而推进了福利主义的广泛流行。1948年英国工党正式提出了“福利国家”口号,当时工党领袖艾德礼吹嘘英国建成了福利国家。从50年代起美国也开始鼓吹“福利国家”。这些理论,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思想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观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第一,社会保险和社会补贴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如瑞典、荷兰等国,不仅对全体居民实行社会保险,而且在其国内的短期逗留者也可享受。在社会补贴方面有被吹捧为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它包括幼儿补贴、免费教育、失业补贴、疾病补贴、低收入家庭补贴、残疾、寡妇、产妇、养老补贴、房租补贴、带薪休假等内容。

第二,“收入均等化”被看作是建设“福利国家”的主要途径。民主社会主义接受了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分配均等学说。这一学说认为,边际效用曲线是递减的,一英磅对于穷人的效用会大于它对于富人的效用。因此,如果把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就可以增大社会总效用。这一论点导致征收累进所得税和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政策结论。同时他们还认为,通过各种赋税,各阶级收入分配已经“均等化”了。但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用累进税使财富和收入得以完全均等化是办不到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物质生产条件是以资本的形式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人民群众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实行什么样的累进税都不可能使收入均等化,因为赋税制度的社会内容及其性质和社会效果,是由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赋税制度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府服务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资产阶级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把税收负担加在劳动人民身上,而绝不是把收入从富人那里再分配给穷人。

第三,社会福利是“福利国家”的重要标志。社会福利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卫生保健、家庭困难补助、养老金、以及住房、教育、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和设施。他们认为,只要有了这些,就能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大多数人就能享受相当好的物质生活。

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的范围和数额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工人群众基本生活的迫切要求,大批的失业者、残废者、老人、孤儿、病人等都领不到维持最低生活所必要的救济金,生一场病就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产。工人享有的部分社会保险和福利设施,实质上是资本家为获得劳动力商品,所不得不支付的维持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不过是一种间接工资或工资的转化形态,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的新形式。这些社会福利基金是通过纳税和通货膨胀等方式,从工人阶级自己的口袋里掏出的。

第四,“充分就业”是福利国家关心全民福利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和措施。社会党人认为,实行这一政策就能有效地控制就业水平,稳定国民经济,增加生产。但实际上,严重的失业问题始终是“福利国家”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根据官方资料,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中,失业总人数从60年代的年均650万上升到1982年的3000多万。 就绝对规模来说,这支失业大军已超过资本主义历史上1929—1933年大危机时期的最高水平(1932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失业人数约为2400万人,而如果考虑到半失业人数,则接近3000万)。1982年,英国的失业率最高,达到12%。同1965年相比,法国失业人数增长最快,1982年比1965年增长13.1倍。

应当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资本积累的杠杆,因而失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起着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但严重的社会失业使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恶化,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局势紧张化,使各国统治集团的不安日益增加。从50年代以来,减少失业一直是大多数“福利国家”政府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因此,“富利国家观”并没有真正为其国家和人民带来根本上的富利。

三、比较与思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观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思想。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所选择的途径、达到的目的、形成的社会后果也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从两种社会经济思想的本质规定来看,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观本质上是一种改良主义。它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所作的局部性调整。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矛盾。原因就在于在资本主义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占有关系下面,所谓的“福利国家”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根本对立的阶级矛盾。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变革所有制,从而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很显然这同以改良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的“福利国家”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其次,从这两种社会经济思想所追求的目标来看,也有本质的不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无产阶级和其它劳动群众来说,既是反对剥削制度的动员令,又必然会激励他们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团结奋斗。而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观,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涣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斗志的作用。福利主义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群众的生活水平,但在缓解劳资双方矛盾的同时,也往往给工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不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也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安于现状,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而放在对资本主义的某些改良上,从而不利于整个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

再次,实现其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不同。民主社会主义追求的“福利国家”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现的。工人的收入是由工资和社会福利两部分构成,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假象。工资形式造成的是工人全部劳动报酬的假象;而社会福利由于同工人的现实劳动脱离,看起来好象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工人的“恩赐”。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来完成的。

第四,两种福利的经济来源不同。透过现象看本质,福利国家观的社会福利费用主要来自各种税收。一是工人交纳的税金,这是对工人工资的直接扣除;二是雇主交的税金,这实际上也是对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扣除;三是政府补助,来源于政府财政税收和印钞票,这些税收和印钞票导致的通货膨胀,也是由工人自己负担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就是问题的实质。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通过按劳分配的形式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可以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并不反对社会福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福利体现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文化利益的统一;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避免和消除社会生活中的贫富两极分化,始终是社会主义根本的发展目标之一,但是,社会主义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仅仅归结于社会福利之上,而应当把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同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切实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创造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

这就是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民主社会主义富利国家观的本质区别。

标签:;  ;  ;  ;  ;  ;  ;  ;  ;  ;  ;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观_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