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拟清脑降压汤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20)在《生柴降压汤治疗肾阴亏虚兼肝郁化火型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生柴降压汤治疗肾阴亏虚兼肝郁化火型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80mg/次,每日一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柴降压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良Kupperman评分、血脂、血压及其变异性。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侯积分均降低(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侯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7.1%,试验组疗效更为显着(P<0.05);试验组在改善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等中医单项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改良Kupperman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但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围绝经期综合征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TG、TC、LDL-C、HDL-C较前均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血脂均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试验组在改善血脂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诊室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试验组收缩压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24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除d DBP外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降低d SBP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24h SSD、d SSD、d DSD、n SSD、n DSD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降低24h SSD、d SSD、n SSD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本研究安全性等级为1级。结论:生柴降压汤在降低血压及其变异性方面疗效显着,能改善中医证候、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还能显着改善血脂。其机制可能与扩张血管,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含量有关。生柴降压汤治疗肾阴亏虚兼肝郁化火型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邓学秋[2](2017)在《芪七连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价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有益气活血解毒功效的芪七连胶囊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证候疗效、生命质量、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最终纳入的157例高血压病患者用随机软件分为三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0例,安慰剂组53例。治疗组所用药物为硝苯地平缓释片+芪七连胶囊,对照组药物为硝苯地平缓释片+清脑降压胶囊,安慰剂组药物为硝苯地平缓释片加+安慰剂,三组均以4周为疗程。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证候疗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结果:(1)治疗组显效26例(48.14%),有效26例(48.14%),无效2例(7.41%),总有效率96.29%;对照组显效20例(40%),有效22例(44%),无效8例(16%),总有效率84%;安慰剂组显效16例(30.19%),有效25例(47.17%),无效12例(22.64%),总有效率77.36%。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降压疗效进行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安慰剂组降压疗效进行对比,其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降压疗效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三组血压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化比较,三组均能改善收缩压和舒张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血压较治疗前虽有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安慰剂组进行比较,治疗组改善收缩压情况优于安慰剂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显效11例(20.37%),有效41(75.93%),无效2例(7.40%),总有效率96.29%;对照组显效6例(12%),有效29例(58%),无效15例(25%),总有效率70%;安慰剂组显效0例(0.00%),有效24例(45.28%),无效29例(15.63%),总有效率54.72%。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比较,其差异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比较,其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其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三组总体健康情况、焦虑、抑郁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焦虑症状积分差异情况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健康情况、抑郁积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治疗组改善患者总健康情况、焦虑、抑郁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治疗前后HDL-C有所升高,TC、TG、LDL-C有所降低,前后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TC、LDL-C、hsCRP、Hcy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但两组TG、HDL-C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治疗后hsCRP、Hcy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芪七连胶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降压对患者血压总体疗效上有优势,两者合用可增强降压疗效,对机体进行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与西药具有协同降压作用。芪七连胶囊与清脑降压胶囊比较降压效果无明显差别。(2)芪七连胶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降压可以改善由高血压病引起的相关症状及中医证候,芪七连胶囊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清脑降压胶囊。(3)芪七连胶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降压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芪七连胶囊在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方面优于清脑降压胶囊。(4)芪七连胶囊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降压能显着改善患者TG、TC、hs-CRP、Hcy、LDL-C、HDL-C等各种危险因素,其改善危险因素的作用较清脑降压胶囊更明显,安全性更高,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周文婷[3](2014)在《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榅桲是传统维吾尔药材,据文献记载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本研究首先通过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进行榅桲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确定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榅桲抗高血压最主要化学组分之一;再通过对榅桲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观察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主要靶器官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传统维吾尔地方药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①利用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将高血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榅桲果和叶水提取物和65%乙醇提取物低(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设假手术组,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8W。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取大鼠血浆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②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40、80、160mg/kg)、阳性对照药卡托普利组(25mg/kg),连续给药8周,在给药前和给药后每两周测量大鼠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末次给药后测量大鼠Ang II、RA、apelin-12、ET-1、NO的变化。③采用溶剂萃取法将榅桲叶65%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4个部位,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连续给药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变化情况,进行榅桲叶抗高血压作用有效部位筛选,并通过测定血清T-AOC、GSH-ST、SOD等指标的活性,初步观察其抗氧化作用。④按最优工艺提取分离纯化榅桲总黄酮,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杜仲平压片组(30mg/kg)、榅桲总黄酮低(40mg/kg)、中(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取WKY大鼠8只为正常组,给药16周,1次/d,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并进行心脏、胸主动脉和肾脏等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检查,评价靶器官损伤程度。⑤测定血或心脏组织中AngⅡ、ALD水平,并通过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ACE、ACE2和AT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评价榅桲总黄酮对RAAS系统的影响。⑥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TNF-α及C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炎症因子的影响。⑦测定血清ET-1、NO、NOS、SOD、MDA及CG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①给药8周后,榅桲果和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组动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降压趋势,其中榅桲叶的醇提物作用最明显,收缩压下降了 9.0%,舒张压下降了 11.8%。与模型组相比,榅桲各给药组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所升高;②给药8周后,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RHR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不同程度减少血和肾脏AngⅡ、RA、apelin-12含量,减少血中ET-1含量并增加NO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COM-乙酸乙酯部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 4.3%和9.1%,不同部位T-AOC、GSH-ST、SOD、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MDA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给药16周后,与SHR组比较,COMF-H组SBP和DBP分别降低了 18.9%和21.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LVIDdI、LVIDsI、IVST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计算得LVW、LVWI、LVW/BW 均明显减小(P<0.01 或P<0.05),COMF-M 和 COMF-H 组 FS、LVEF增大(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变化最大。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SBP、DBP、LVSP、LVEDP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LV+dp/dtmax、LV-dp/dtmax 减小(P<0.01 或P<0.05),SD 无明显变化,DD延长(P<0.05),HR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指数与左室肥厚指数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COMF-M和COMF-H组HW、HW/BW、LVM、LVM/BW均有不同程度减小(P<0.01或P<0.05),COMF-H组变化更为明显(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COMF可抑制SHR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增宽,COMF-H组变化最为明显。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肌细胞直径减小了 4.6%(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减小了 13.6%(P<0.05)。COMF可抑制SHR胸主动脉中膜增厚和内皮细胞脱落。与SHR组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AW/lenth分别降低了 8.1%(P<0.05)和13.1%(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中膜厚度减小,中膜厚度/管腔内经比值明显减小(P<0.01或P<0.05),但对管腔内径影响不大。COMF-H组还可抑制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的病理性改变;⑤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脏和血液中的AngⅡ含量分别减少了 5.2%和13.2%,ALD含量分别减少了 15.4%和19.2%。RT-PCR结果表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 50.0%和55.4%,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了 12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 45.5%和32.7%,ACE2的蛋白表达增加了 180.6%。⑥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IL-1β、IL-6、TNF-α和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10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各给药组ET-1水平和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NO、eNOS、SOD和CG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榅桲叶和果实对肾性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均具有一定抗高血压作用,榅桲叶抗高血压的有效部位为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中最主要的有效组分。榅桲总黄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一定降压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抑制循环RAAS系统活性,使AngⅡ和ALD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及抗利尿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2)降低IL-1β,IL-6、TNF-α和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抑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3)调节ET-1/NO的平衡,增加CGRP水平,增加SOD活性,减少MDA合成,从而减轻过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榅桲总黄酮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榅桲总黄酮能降低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增加ACE2的mRNA和蛋白表达,ACE/ACE2比值降低,从而抑制AngⅡ合成,并激活了 ACE2-Ang(1-7)-MAS代谢途径,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2)降低体内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通过作用于炎症介质延缓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进程。
李儇[4](2011)在《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PTP-1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位点15/37C>A多态性的相关性,以期揭示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可能的遗传学基础。方法:选择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确诊的61例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患者,分别根据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中医辨证,同时每例患者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基因(PTP-1B)单核甘酸多态性(SNP)限制性内切酶多型性分析,并测定所有患者空腹血糖、血清胰岛及餐后血糖、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血压、血脂,计算体重指数(BMI)等相关指标;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探讨不同基因型间、不同中医证型间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痰湿壅盛型的空腹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BMI、总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的水平偏高,和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种证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种证型舒张压的高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年龄大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舒张压和年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1B基因位点15/37C>A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三种基因型分别为AA、AC和CC,等位基因为A和C;各基因型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从低到高依次为AA<CC<AC,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亢组(肝阳上亢和阴虚阳亢)与非阳亢组(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的三种基因型的出现频率之间可能存在差异。结论: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和不同基因型间某些代谢指标及血压、年龄存在差异,其中医证候特点与PTP-1B基因位点15/37C>A多态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李海英,杨晓庆[5](2011)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多归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存在以胰岛素抵抗(IR)为中心的多种脂质代谢障碍,IR是高血压病等多种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近年来,国内开展了许多中医药关于高血压病与IR的研究,从中医角度初步揭示了高血压病与IR的病机证型及治疗中的相关性。中医治疗本病是根据其病机证型来选方用药以期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胰
陈豪[6](2010)在《胰岛素抵抗相关性高血压炎症机制与瘀热证候的关系及针箭颗粒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是在论证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探讨胰岛素抵抗相关性高血压瘀热证候与炎症机制的关系,并拟证实具有清肝泄热、化瘀利水功效的针箭颗粒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方法:共观察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是否伴有胰岛素抵抗分为伴胰岛素抵抗的IR组40例和不伴胰岛素抵抗的NIR组50例,所有入选对象进行瘀热证候积分评估及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检测,对观测病例的体重指数、血压及上述检测指标进行统计,然后将40例IR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针箭颗粒组)和对照组,经过8周后再次对40例患者进行瘀热证候积分评估及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等检测,使用SPSS 11.5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IR组瘀热证候积分、空腹胰岛素、HOMA-IR、TNF-α、IL-6明显高于NIR组(P<0.05),且瘀热证候积分与TNF-α、IL-6、hsCRP存在显着正相关。2.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SBP、DBP水平、血中TG、FPG、FINS、HOMA-IR水平有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炎症机制作为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之一,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病理基础“瘀热”有一定的相关性2.具有清肝泄热、化瘀利水功用的针箭颗粒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调脂等。
刘莉,张宁[7](2009)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主要对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按辨证分型、单味药治疗、复方治疗的不同予以阐述。认为中医药治疗具有降压、调脂、降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疗效,从而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同时指出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魏国,张立德[8](2009)在《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机制探讨》文中认为高血压病(EH)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各国医学研究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其机制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钙通道的运转、血管反应性增高和管壁增厚、血管扩张激素、神经肽、胰岛素抵抗等有关。我国利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历史悠久,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提供了广阔思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途径主要从一下几个环节入手:改变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机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调节血管活性物质、调控细胞膜钙通道的机能以及抑制胰岛素抵抗等。大量研究展示了中药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且可通过以上途径对机体进行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经被临床实践所证实。
张宁[9](2009)在《加味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IL-6水平及其它客观指标的检测,评价加味建瓴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6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10mg/次,日两次口服,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予加味建瓴汤150ml/次,日两次口服,疗程为三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中医症状、血清IL-6水平变化,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观察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体重、腰围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经治疗后SBP、DBP水平、血中FPG、FINS、TC、TG水平有明显降低,HDL-C水平升高、ISI有明显改善,血清IL-6水平明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安全性检测方面,临床试验期间未见与临床试验用药有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2例因干咳不能耐受而脱落,治疗组2例可以耐受并坚持完成试验。没有观察到其它明显或严重的的不良反应。结论:1、加味建瓴汤能显着降低血压、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血脂,改善临床症状和胰岛素抵抗,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安全、有效制剂。2、滋阴潜阳、健脾化痰法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治法。3、加味建瓴汤能降低血清IL-6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于昊伟[10](2008)在《加味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在论证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的基础上,观察加味建瓴汤对阴虚阳亢伴有痰湿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两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共57例完成试验并纳入统计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予依那普利治疗,治疗组予依那普利及加味建瓴汤治疗,疗程为三周,观察其疗前疗后血压、血脂、血糖、临床症状和试验指标血清TNF-α水平并计算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两组胰岛素抵抗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体重、腰围均较疗前有所下降,两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SBP、DBP水平、血中TC、TG、FPG、FINS水平有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血中HDL-C水平及ISI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方面,共有4例发生干咳,2例脱落,2例可耐受,没有观察到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1.加味建瓴汤可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血糖,并能改善临床症状。2.加味建瓴汤可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程度,其疗效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神经体液调节、改善内皮功能而起作用。3.加味建瓴汤安全有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自拟清脑降压汤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清脑降压汤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生柴降压汤治疗肾阴亏虚兼肝郁化火型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辨证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终止与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案 |
3 指标观察 |
3.1 安全性指标观察 |
3.2 疗效性指标观察 |
4 疗效判定 |
4.1 降压疗效判定标准 |
4.2 血压变异性疗效评定标准 |
4.3 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判定标准 |
4.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5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4.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临床资料 |
6.1.1 一般资料 |
6.1.2 病情资料 |
6.2 疗效性比较 |
6.2.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6.2.2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6.2.3 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
6.2.4 治疗前后改良Kupperman评分比较 |
6.2.5 治疗后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比较 |
6.2.6 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
6.2.7 治疗后降压疗效比较 |
6.2.8 治疗前后诊室血压比较 |
6.2.9 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比较 |
6.2.10 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
6.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高血压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的认识 |
1.2 从肝肾论治的理论依据 |
1.3 治法及药物组成 |
1.3.1 药解 |
1.3.2 方义 |
2 血压变异性的研究概述 |
2.1 血压变异性的概念 |
2.2 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 |
2.3 血压变异的调控机制 |
2.4 血压变异性的观察指标 |
2.5 血压变异性异常的治疗 |
2.6 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
3 疗效分析 |
3.1 中医证候疗效 |
3.2 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 |
3.3 血脂疗效 |
3.4 降压疗效 |
3.5 血压变异性疗效 |
4 安全性分析 |
5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芪七连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价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内容 |
1.2 方法概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标准 |
1.4.1 高血压诊断、分级、危险因素、危险分层标准 |
1.4.2 高血压中医分型、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1.4.3 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调查 |
1.4.4 该研究排除标准 |
1.4.5 病例纳入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试验药品名称 |
2.2 患者分组和服药剂量 |
2.3 药品的随机编盲 |
2.4 药品分配 |
2.5 服药方法、疗程 |
2.6 观测指标 |
2.7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三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 |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变化比较 |
3.3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三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积分比较 |
3.5 三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
4 讨论 |
4.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知 |
4.2 中成药芪七连胶囊对高血压病治疗分析 |
4.3 对照药物治疗高血压病 |
4.3.1 清脑降压胶囊治疗高血压病 |
4.3.2 西药对照药物治疗高血压病 |
4.4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 |
4.4.1 增强降压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 |
4.4.2 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4.4.3 减少危险因素 |
4.4.4 多靶点起效,多途径降压,保护靶器官受损 |
4.4.5 降压稳定持久 |
4.5 西药降压存在的不足之处 |
4.6 高血压病证结合“四位一体”的疗效评价模式研究 |
4.7 本研究结果分析 |
4.7.1 三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分析 |
4.7.2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分析 |
4.7.3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积分的比较分析 |
4.7.4 三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榅桲提取物对RHR血压的影响及有效部位的筛选 |
1 榅桲不同药用部位对RHR血压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叶提取物对RHR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叶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筛选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榅桲叶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
1 榅桲叶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血压的影响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心脏及其它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
3.1 材料及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心脏功能影响的主要机制研究 |
1 榅桲总黄酮对SHR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检测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总黄酮对SHR炎症因子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测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总黄酮对SHR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检测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抗高血压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PTP-1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高血压糖调节受损的概念及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高血压及合并糖调节受损的基本概念 |
1.2 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研究 |
1.3 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西医治疗进展 |
2 高血压糖调节受损的中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高血压糖调节受损的传统医学病因病机认识 |
2.2 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
2.3 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的中医药干预研究 |
3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与高血压及合并糖调节受损的相关性研究 |
3.1 PTP-1B在高血压糖调节受损发病中的作用 |
3.2 PTT-1B基因与高血压糖调节受损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检测指标及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证候分型 |
A多态性检测结果'>2.2 PTP-1B基因位点15/37C>A多态性检测结果 |
2.3 各中医证型间基础指标及血糖、血脂指标的比较 |
2.4 各基因型基础指标、血糖、血脂指标的比较 |
A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2.5 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PTP-1B基因位点15/37C>A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
2 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4 小结与展望 |
(6)胰岛素抵抗相关性高血压炎症机制与瘀热证候的关系及针箭颗粒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概念 |
1.1 定义 |
1.2 评估方法 |
2. 胰岛素抵抗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 |
3. 胰岛素抵抗与炎症的相关性 |
3.1 TNF-α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
3.2 IL-6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
3.3 hs-CRP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
4.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及高血压的认识 |
4.1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
4.2 胰岛素抵抗相关性高血压的中医病理基础 |
5. 胰岛素抵抗相关性高血压目前的中医临床研究 |
5.1 中药复方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性高血压 |
5.2 中成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性高血压 |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瘀热证候与炎症机制相关性研究 |
1.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分组 |
2.3 瘀热证候积分 |
2.4 炎症因子检测 |
2.5 糖及胰岛素代谢指标 |
2.6 脂代谢指标 |
2.7 安全指标检测 |
2.8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瘀热证候积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比较 |
3.4 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标比较 |
3.5 瘀热证候与炎症因子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针箭颗粒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瘀热证候积分 |
2.5 炎症因子检测 |
2.6 糖及胰岛素代谢指标 |
2.7 脂代谢指标 |
2.8 安全指标检测 |
2.9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血压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瘀热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MA-IR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代谢指标比较 |
3.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针箭颗粒的组方特点 |
4.2 针箭颗粒的功效 |
4.3 针箭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
4.4 针箭颗粒对高血压的影响 |
4.5 针箭颗粒对血脂及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4.6 针箭颗粒抑制炎症反应 |
4.7 针箭颗粒对瘀热证候的改善 |
4.8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
2 复方治疗 |
3 单味药治疗 |
4 展望 |
(8)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2 中药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 中药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的影响 |
4 中药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
5 中药对细胞膜Ca2+通道的影响 |
6 中药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7 小 结 |
(9)加味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IL-6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
(一) 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认识 |
(二)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四) 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
(五)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
二、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研究 |
(一)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 |
(二) 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研究 |
(三)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 |
(四)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五) 胰岛素抵抗的评价标准 |
(六) 高血压病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 |
(七) 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 |
(八) 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 资料与方法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疗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三) 研究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一) 病例完成情况 |
(二) 资料可比性分析 |
(三) 疗效指标观察 |
(四) 安全性检测 |
(五) 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加味建瓴汤治法的确立 |
三、 加味建瓴汤的组方特点 |
四、 加味建瓴汤对血压的影响 |
五、 加味建瓴汤对血脂的影响 |
六、 加味建瓴汤对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的影响 |
七、 加味建瓴汤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 |
八、 加味建瓴汤改善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
九、 安全性检测分析 |
十、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加味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原发性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中医研究 |
(三)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研究 |
(四)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中医研究 |
二、西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一) 概念 |
(二) 病因 |
(三) 发病机制 |
(四) TNF-α与高血压发病 |
(五) TNF-α与胰岛素抵抗 |
(六)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
(七) ACEI类药物与胰岛素抵抗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疗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
(三) 排除病例标准 |
(四)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六) 研究方法 |
(七)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一) 一般临床资料 |
(二) 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三) 疗效指标观察 |
(四) 安全性检测 |
(五) 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加味建瓴汤治法的确立 |
三、加味建瓴汤的组方特点 |
四、加味建瓴汤对血压的影响 |
五、加味建瓴汤对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六、加味建瓴汤对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 |
七、加味建瓴汤对中医症状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
八、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自拟清脑降压汤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柴降压汤治疗肾阴亏虚兼肝郁化火型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D]. 刘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芪七连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评价对照研究[D]. 邓学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3]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周文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4]高血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PTP-1B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李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5]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李海英,杨晓庆.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02)
- [6]胰岛素抵抗相关性高血压炎症机制与瘀热证候的关系及针箭颗粒的干预研究[D]. 陈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J]. 刘莉,张宁. 中医药信息, 2009(06)
- [8]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机制探讨[J]. 魏国,张立德.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06)
- [9]加味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IL-6水平的影响[D]. 张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加味建瓴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D]. 于昊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