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 236300
【摘 要】目的:对于CT和磁共振检测技术检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3月份——2016年3月份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0例进行医学探究。对所有患者进行CT颅脑检测以及磁共振技术检测,然后对于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患者病变部位进行观察,重点关注患者病变部位的形状、大小以及数量和形态等特点。结果:通过磁共振技术对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进行检测,共检测出72处病变部位,其中包括患者的额叶病变部位有12处,顶叶部位7处,枕叶部位4处,颞叶部位3处,基底节部位有17处,丘脑部位有15处,脑干部位14处,小脑部位6处。通过CT检测技术对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进行检测共检出32处病变部位。对以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时,磁共振检测技术的检出率明显要高于CT检测技术的检出率,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的70例患者中,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部位位于常见的基底节以及丘脑位置的有45例,单发病灶的患者有11例,另外14例患者为多发病灶。患者病灶最大的径线<5mm的共有21例,病灶最大径线在5mm—10mm之间的患者共有40例,病灶最大径线在10mm---15mm之间的共有9例。而通过CT检测技术进行检测,通过影像发现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病灶部位是一种低密度或者略低密度的状态。而在磁共振影像上显示患者的病灶部位中具有略大于T1的信号,或者略大于T2的信号,而T2FLAIR呈现高信号模式,DWI序列则呈现较强烈的高信号模式。结论:磁共振检测技术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病症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测机技术的检出率。所以在临床上应该侧重应用磁共振检测技术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诊断;CT;磁共振;效果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病,也是一种多发病。一般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颅内小动脉或者穿支动脉过于狭窄或者发生痉挛。对于这种疾病,对病情进行准确的鉴别以及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研究与进步,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病症的检测诊断开始应用磁共振技术以及CT技术。本次医学研究选取2014年3月份——2016年3月份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0例进行医学探究。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份——2016年3月份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70例进行医学探究。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4±3.5)岁。患者的纳入条件为:排除患者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精神疾病等。
1.2临床表现患者的在发病前一般都有严重的饮酒史或者有过度劳累的情况。主要表现特征为患者单侧的肢体活动或者感觉发生障碍,比如头晕,语言功能障碍以及视野缺损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分析统计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对于统计结果采用标准差(x±s)进行表示,数据采用t检验。数据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结果
通过磁共振技术对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进行检测,共检测出72处病变部位,其中包括患者的额叶病变部位有12处,顶叶部位7处,枕叶部位4处,颞叶部位3处,基底节部位有17处,丘脑部位有15处,脑干部位14处,小脑部位6处。通过CT检测技术对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进行检测共检出32处病变部位。对以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针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时,磁共振检测技术的检出率明显要高于CT检测技术的检出率,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所有的70例患者中,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部位位于常见的基底节以及丘脑位置的有45例,单发病灶的患者有11例,另外14例患者为多发病灶。患者病灶最大的径线<5mm的共有21例,病灶最大径线在5mm—10mm之间的患者共有40例,病灶最大径线在10mm---15mm之间的共有9例。
2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病,也是一种多发病。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患者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等。临床上对于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磁共振技术或者是CT技术。由于患者的脑组织中细胞的代谢功能紊乱,所以通过CT图像可以清晰的发现患者的脑组织部位的相对密度低。不过通过CT检测技术对于患者的脑组织水肿以及颅凹病并不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通过磁共振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磁共振技术具有更高的脑组织分辨率,所以对颅内的水肿非常敏感。相关研究显示,磁共振技术通过其DWI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序列)能够在患者发病仅仅3小时后就检测数病灶。
在本次医学探究中,70例患者通过磁共振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测共检出72处病灶部位,检出率非常高,达到了100%,这明显高于通过CT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测的检出结果(P<0.05)。与以往的医学研究情况基本相符合。通过对患者进行CT检测以及磁共振检测发现,在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中多以基底节、脑干以及丘脑为主。根据不同的病症可以分为单发腔隙性脑梗死和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综上来看,随着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在对腔隙性脑梗死进行检测时临床上多采用CT和磁共振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测。两种检测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各具优势。通过本次医学探究炎症,通过磁共振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测,共检出病灶72,检出率达到100%,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磁共振技术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应该在临床上所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1]杨立,傅锦,颜学兵. CT与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J]. 临床医学,2015,12:114-115.
[2]张爱军.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 医疗装备,2016,02:11-12.
[3]唐秀.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 当代医学,2016,10:36-37.
[4]陶永君. CT与磁共振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2014,05:156-157.
[5]刘锋. 探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 当代医学,2015,16:32-33.
论文作者:骆华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患者论文; 磁共振论文; 病灶论文; 部位论文; 脑梗死论文; 检出论文; 技术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