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经济和社会现状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克兰论文,现状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乌克兰经济仍继续滑坡,经济复苏短期内无望。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后, 乌经济与俄罗斯相比恢复较慢,经济尚无复苏的迹象。目前乌经济仍继续滑坡,其下降速度略有缓慢。1995年和1996年第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再次出现赤字。据有关人士推测,乌经济全面好转将在今后2~3年内无望。
据了解,目前乌经济主要困难是:其一,原苏联解体后,原有经济关系已经打破,新的经济关系尚未正常运转。其二,由于自身缺乏能源,大量石油、天然气必需从俄罗斯进口。其三,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1996年乌计划向国外贷款9100万美元,目前仅落实2000万美元贷款。其四,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原材料价格上涨。目前,国内许多原材料价格已超过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其五,受国外进口商品冲击,国内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其六,由于财政困难,国内欠帐增多。目前乌克兰有许多企业和机关、学校已连续几个月没发工资。据基辅公报1996年4月6日报导,自1995年11月,已有3.3 万家不同所有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其数额已达9800万亿库邦。拖欠学生助学金500万亿库邦, 拖欠教师工资1100万亿库邦,从而造成一些不安定因素。
二、通货膨胀十分严重,金融秩序尚未步入正轨。
乌独立后实行了本国货币(库邦)与外汇的自由兑换。尽管政府不准外汇直接在市场上流通,但是,美元已经成为人们手中的主要货币。据基辅公报1996年4月8日报道,目前俄罗斯人手中拥有2千万美元, 乌克兰人手中拥有7百万美元。1996年4月1日—1996年4月16日,1 美元兑换193000—195000库邦。当月银行库邦存款利率为月息120%, 美元存款利率为20%。
由于库邦可以与美元自由兑换,因此,在乌首都—基辅抄汇点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一大“景观”。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金融秩序不正常的局面,与境外勾结在境外或边境城市大量印制假钞。目前, 面值100美元和1000000库邦的假钞,大量冲斥金融市场。 尽管政府为此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加以制裁,但仍有许多团伙仍未破获。
三、人民生活实际水平大幅度下降,两极分化严重。
据基辅公报1996年4月8日报导,目前,乌克兰在原独联体15个国家中,1995年平均月工资水平排第7位。其中, 波罗第海三国最高:爱沙尼亚—206美元;拉脱维亚—183美元;立陶宛—124美元, 依次是俄罗斯—99美元,哈萨克斯坦—76美元,白俄罗斯—62美元,乌克兰—45美元,最低的是塔吉克斯坦—10美元。据基辅财政报报导,1996年4 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目前,乌克兰人民实际生活水平, 与前苏联时期相比大幅度下降。据原苏联官方报道,1990年,苏联平均月工资为270卢布,按官方汇率,0.65卢布=1美元计算,平均月工资约为175 美元。当时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生活费用,约占其工资收入的40%。然而,笔者应邀到乌克兰人家中作客了解到,目前,三口之家的普通基辅市民,中等生活水平的生活费约200美元左右,其中, 二居室的房租月租金约40—60美元。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其工资收入除了交房租以后,其余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在一些食品商店,过去排长队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尽管食品商店里原先紧俏的食品和进口的食品还比较丰富,但是,低收入阶层望着那昂贵的物价只有叹气和摇头。目前,在乌首都基辅,食品:牛肉、鸡、香肠、猪肉以及奶制品其平均价格比国内高出2—3倍。例如,猪肉价格为60—80万一公斤。蔬菜水果,如:西红柿、黄瓜、香蕉、橙子等价格比国内高出3—5倍。此外,服务行业、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的价格也不断上涨。
由于通货膨胀的不断恶化和工资收入的缓慢增加,以及在整个国家体制和经济体制变革中受不正常因素的影响,导致居民收入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目前退休工人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生活十分困难。有些人的收入已不能满足生活基本需求。
但是,在乌政治经济变革时期,一些人通过合法的或非法的,正当的或者不正当的手段一跃成为暴发户,成为百万富翁。乌克兰目前最富裕的阶层大体上有以下几类人:原部分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黑手党,国际商人和新兴的私营企业老板。这些新的富翁阶层,有的在国内外存有大量外币存款,有的拥有豪华的私人住宅、别墅和进口豪华汽车。这些人被称为新所有者。
四、商品供应的“改善”与“倒包贸易”的发展。
一到乌克兰的首都—基辅,第一印象就是在国营和私营商店里或自由市场上,商品供应同前几年相比应当说大有改观。但是,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绝大部分商品都是进口的中、低档商品,然而,国产轻工业商品依然是品种单调,款式落后。据笔者调查了解,乌市场供应的变化和“繁荣”,其基本原因在于“倒包贸易”的不断发展。所谓“倒包贸易”实际上是民间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乌商人从境外采购、运输和在本国批发、销售各种商品的过程。我们常把从事这种贸易的人称为“国际倒爷”。乌“倒包贸易”产生于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原苏联解体前,日用消费品在市场上极为短缺,国外的一些商品,当时主要是一些中国商品在这里十分畅销。因此,一些乌克兰商人便开始纷纷出国从国外购货向国内倒卖。由于这种生意在当时利润很高常常可以获取暴利,所以这种贸易方式很快就盛行起来。近年来,随着这种贸易方式自发的发展和扩张,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产业”。在乌官方报刊上已成为专业术语。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有以下特点。
其一,购货渠道从单一国家,发展到多边国家。前几年乌商人过去主要的购货国基本上是中国。但如今购货国家越来越多,如:土耳其、东欧的波兰、匈牙利,西欧的意大利、德国和东南亚泰国的等等国家。但是,在所去的国家中人数最多,频率最高,购物最多的仍是中国。
其二,专业分工和组织越来越细。随着这种贸易的发展,国际倒爷之间已经出现了专化的分工,并出现了一些中介和服务组织。例如,一些人专门出国购货,一些人专门在国内、批发、零售,而另一些人专门组织国外旅游购物和货物运输等等。
其三,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最早从事这种生意的只不过是个别商人或到中国工作和出差的人顺便带回一些商品来卖,而如今在利益的驱动下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从事这种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国际倒爷的队伍也不断扩大。这里有工人,机关干部,教师、工程师等等。据了解,每次出境购货其纯收入可达1000—2000美元,批量大的则更高。
其四,经营范围、规模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过去国际倒爷们“抓”的商品主要是服装类商品,而如今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家用电器、装饰材料、日用五金、烟酒、食品等等,几乎所有日用消费品无所不包,无所不要。从规模上看,有的几包,有的几十包,有的甚至几个人就包一架货机。
如今“倒包贸易”在乌克兰已经成为一种自发的“产业”,并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倒包贸易”的发展缓解了乌商品供应紧张的局面,使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其次,使一部分人从计划经济中冲了出来,在商品经济海洋中受到了锻炼,成为现代商业人才,同时,一些人在经济上获得相当大的效益,不少人成为百万富翁。但是,倒包贸易毕竟不是正规的国际贸易,只不过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作用。第一,大量商品进口,抑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二,由于这种贸易尚属不规范贸易,又没有正规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因此,国家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税收。目前乌政府尚未采取任何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