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输液在治理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意愿进行分组,分别给予高压氧联合输液及传统输液处置,观察其临床差别。结果:观察组总体治愈率为85.00%,与对照组(70.59%)相比提高了约15个百分点。从生理指标来看,实验组在血粘稠、红细胞沉积、纤维蛋白原微观血液指标分别提升了31.48%、35.90%、14.43%。且不存在不良反应显著性,说明其安全性相对较好。结论:应用高压氧舱联合输液模式治疗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有效手段,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压氧舱;输液;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64.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064-02
由于多种因素而造成的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接诊疾病。如处置不当则会转化为永久性听力异常。在传统的输液治疗手段中,其综合有效率不超过85%。为此,通过高压氧舱联合输液的方式成为了一种可行的高效临床手段。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确定此种处置方式的临床效果,并深度评估其安全性,为后续的临床推广奠定必要基础。
1.基本资料
1.1 病例标准
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间所收治的3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其平均年龄为46.3±5.6岁,其中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63岁。男女比例为21:16。其中单耳病例31例,双耳病例6例。
1.2 基础资料
对全部案例进行随机分组,并征求患者意愿,对于主动选择的患者予以个别调换。其中实验组为20例,对照组为17例,两组组别间在平均年龄、病程、发病耳数上均无显著差异。
2.方法
2.1 实验方法
按照现有的分组方式采用不同的临床处置模式。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物及其他相关神经药物)方式予以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质量方式基础上联合高压氧舱输液的方式来进行。并同时给予患者足够的休息时间与心理辅导。其中高压氧舱治疗过程中,临床确定其高压时间为60min,降压时间为30min。
2.2 观察指标
在患者观察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宏观指标与生理指标两个维度。其中在宏观指标中以患者的康复率为准,在微观指标中则对包括纤维蛋白、凝血酶、血液流变指数等与内耳微循环相关的指标为准。
2.3 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SPSS18.0作为统计工具,并以0.05为标准对不同组数据间的显著性进行卡方检验。
3.结果
3.1 临床效果结果分析
从临床效果来看,实验组无论是宏观指标还是微观的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就具体指标而言,实验组的总体有案例(有效以上)为17例,占比85.00%。与对照组的12例,占比70.59%相比具有显著的提升。而从血粘稠、红细胞沉积、纤维蛋白原等微观血液指标中来看,其指标提升比率分别为31.48%、35.90%、14.43%。从上述指标中可以清晰看出,通过高压氧舱联合输液模式在治疗突发性耳聋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具体结果见表)。
除了上述基本结论之外,在治疗效果方面我们还发现,通过高压氧舱的联合作用,其有效性更多的向痊愈与显效方向转移,其中痊愈比例增加了约12个百分点。这对于后续在临床中大规模应用高压氧舱作为联合方式的处置模式应用应该具备更高的信心。
3.2 安全性评估结果分析
在高压氧舱的应用过程中,其安全性评估是相对重要的一环。高压氧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者血液属性,并形成一定的统筹变更。在此种情况下联合输液操作在理论上会增加人体机能的负载,从而产生一定的不可预判风险。事实上在高压氧舱的应用过程中其安全性评估往往作为其前置条件而存在的。在本文的实际处置过程本文主要以不良反应为评价指标。在上述案例中,经过治疗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分别为肠道不良反应1例,心慌2例;实验组中不良反应为2例,为心慌2例。不同组别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在安全性方面有着较高的保障。
4.讨论
绝大部分突发性耳聋是由于内耳微循环障碍而造成的,其间同存神经紊乱、器官缺氧、外力损伤等。在传统治疗过中其对于内耳微循环的给药效率相对不足,治愈率相对较低。而采用高压氧舱联合输液的模式进行治疗,一方面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放松的治疗环境,在环节心理成因下的耳聋具有积极意义。此种效果在张琼敏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另一方面,通过高压氧舱的作用,能够显著提升血氧含量,并在一定层度上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血液指标,从而达成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各项血液指标的提升与其最终疗效的提升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与刘慧忠等人的研究一致。此外,从不良反应的角度对高压氧舱内输液安全性进行评估,其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结论与李琴等人的研究类似。
【参考文献】
[1]张琼敏,李斯斯,张杰,朱翌.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高压氧和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06):668-673.
[2]李琴,李志强.早期应用高压氧联合调神疏肝针电刺激法治疗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2):124-127.
[3]刘慧忠,王子臣.高压氧加舱内输液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5,(03):187.
论文作者:代洪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突发性论文; 高压氧论文; 指标论文; 安全性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