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不应忽视现代应用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用文论文,不应论文,中学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历史源流来说,应用文有数千年的发展史,以20世纪20年代为分水岭,之前为古代应用文,之后为现代应用文。古代应用文经历了3500年左右的历史,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殷商和战国,发展于秦汉和南北朝,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现代应用文则伴随着白话运动而兴盛起来。现代应用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起源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又直接为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服务。21世纪,现代应用文的使用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大陆语文教育更多强调的是文学教育、文化教育,甚至思想教育。中学语文课程需不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应用文读写能力,应该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香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经验也许可以给予启迪。
一.香港语文课改:重视培养现代应用文读写能力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000年9月公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确立了“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为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理念及目标①。为了配合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香港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及课程改革,中学语文课程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香港把现代应用文写作称之为“实用写作”。从语文课程标准看,香港2007年《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试用)》②中明确规定写作包括不同文类,即“一般写作、文学创作(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实用写作(书信、启事、通知、通告、章则、说明书、演讲辞、会议纪录、新闻稿、报告、建议书、专题介绍、评论、宣传文字、电子简报等)”,“实用写作”和“一般写作”、“文学创作”并列于香港的中学语文课程中。
从香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设计看,现代应用文的学习主要放在单独的应用文写作单元或者专题研习中。现代应用文写作单元与其他各类文体的学习同存于语文教科书中。香港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普遍重视“专题研习”单元,各个版本(如《启思中国语文》《朗文综合中国语文》等)均包含此部分,并且此单元只涉及现代应用文写作。另外,教科书会专门针对现代应用文写作设立阅读学习例文。例文一般出现在现代应用文“写作要点”、“格式”、“结构”等之后,置于“写作练习题”及“自我评估”之前。这种编排体例设计,是让学生在对某种现代应用文文类有了概念性的认识后,再通过例文的学习来带动写作。
从考试形式和评核方式看,2007年香港中学会考中国语文科的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及评核方式均发生巨大改变。改制后,考卷由原来的两卷(指阅读卷和写作卷)增至五卷。其中“阅读卷”取消以往指定的26篇范文,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内部选文考查,“写作卷”不再包括“语文运用”部分,另外加入了“聆听卷”、“说话卷”和“综合卷”;引入“水平参照评级”与“校本评核”相结合的评核模式;“综合卷”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方式为:先要求考生聆听一段录音,在空白纸上记下要点,然后阅读一些文字、图表和数据材料,最后以写作方式完成试题任务。综合卷考查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资料整合能力、见解论证能力、表达组织能力、语境传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卷包含的文字材料往往都是现代应用文(如新闻稿、海报、通告等等),要求完成的写作任务亦是现代应用文(如演讲辞、自荐信、调查报告等等)。
无论从语文课标规定,还是从语文教科书设计,亦或从考试与评核来看,香港中学语文课程都比较重视学生现代应用文读写能力的培养。正如一位香港教师所说:“我们在平时很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不单单是因为要考试,更重要的是因为现代应用文必将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语文课程中的研究现状:处于薄弱阶段
现代应用文的种类繁多,分类复杂,目前常用的现代应用文就有近300种。当前研究应用文的专著约80本,硕博士论文3篇,单篇论文逾千篇。现代应用文研讨会召开了十届。从学术研究的层面看,关于应用文的研究不少,但语文课程中的现代应用文研究并不受重视,边缘化倾向比较明显。
应用文专著的编写大体离不开应用文的性质、应用文的特征、应用文的不同文类、格式及实例等。专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现代应用文专著暂时未见;研究应用文的单篇论文不少,累积总篇数超过1300篇。在已查阅的论文中,显示以下两个特点:1.就研究重点而言,现代应用文的教学约占总篇数的38%,写作约占25%,本体论(主要包括其文体特征、语体特征、结构特征等)约占12%。2.就研究范围而言,涉及非语文课程的行业(包括文秘、行政部门、金融、贸易、法律、建筑、工业、警界等)研究约占总篇数的53%,语文课程的非基础教育阶段(包括职业技术学校、大中专等专科学校及大学等)研究约占38%,语文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现代应用文研究较少,约只占全部论文总数的3%。也就是说,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文研究在所有研究中并不占据突出的位置。
三.中学语文教科书:设计不甚合理
若说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文研究处于薄弱阶段,那么关于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现代应用文研究可以说几乎完全处于空白状态。从全国性课程标准对应用文的规定看,初中阶段要求“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③,提法过于简单,未对其内涵及学习类型作出解释和规定。再反观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于现代应用文部分的设计,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以下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版、上海版)为例,分别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加以详述。
(一)阅读设计存在的问题
1.从阅读数量说,现代应用文在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数量都不多,所占比例极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共含阅读课文(主要包括精读和略读,不包含自读、选读和课外阅读)篇目数169篇,江苏版共有151篇,上海版有120篇。从现代应用文的阅读篇目数量来看,各教科书收录都为10篇左右;从现代应用文占全套教科书篇目总数的比例来看,人教版、江苏版和上海版分别为5.9%、7.3%和8.3%。这个比例远低于国外同类语文教科书。
2.从阅读篇目的文类来说,过于单一。人教版所选的10篇现代应用文包含新闻4篇,演讲辞3篇,书信3篇;江苏版选编11篇,其中演讲辞6篇,新闻5篇;上海版选入现代应用文共10篇,其中新闻有5篇,演讲辞为3篇,书信和日记各1篇。
3.从阅读篇目的写作年代来说,较为久远。以人教版为例,所选的新闻和书信都主要集中于1960年之前;演讲辞选文都在1980年之前。江苏版和上海版入选现代应用文篇目在2000年之后的各只有3篇,约占现代应用文篇目总数的25%。这一点与现代应用文的时代性原则产生背离。
(二)写作设计存在的问题
三地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现代应用文写作呈现方式不尽相同,其写作练习数量和文类亦不一样。简单地说,人教版和上海版的现代应用文写作主要集中于“语文综合性”单元中,江苏版则分散在教科书各个单元(包括写作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研习等)。各个版本在阅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中亦含有少量的现代应用文写作习题。通观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其现代应用文的写作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写作训练(包括现代应用文)设计题量过大,与日常实际作文训练量严重不符。江苏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共含写作练习题总数113道,人教版和上海版各包含写作练习题52道和53道;江苏版、人教版和上海版的现代应用文写作练习数量分别为44道、26道和13道。而据调查,各个学校初中生每学期训练大作文只有6篇左右,几乎不包括现代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另外,各学校大都实行集体备课,部分学校在备课时往往会自行决定各年级的作文题目,而不是按照教科书中的预定题目来进行训练,故而各教科书的作文训练更加形同虚设。
2.现代应用文写作文类与阅读文类部分不匹配。人教版、江苏版和上海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现代应用文写作文类分别为16种、8种和7种。而各个版本的阅读文类却只包括2至4种。换言之,其余的现代应用文文类未学过,却要求学生写作,是否有些不合理呢?以调查/专题报告为例:调查/专题报告是最受重视的写作文类,在各个版本的写作文类排序中均处于第一的位置,训练幅度都超过了20%,人教版和上海版对此文类的训练力度甚至高达30.8%。可是从教科书设计来说,学生从未学过如何写调查/专题报告,但却被要求训练此文类。其后果只能有二,要么忽略不做,要么所做质量不高。
四.中学语文教学:偏离既定目标
对北京、上海共10位中学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即使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现代应用文篇目,往往在实际教学中也不会从应用文的角度去讲解,而是发生偏离,转而为其他的教学目标服务。北京某教师说:“我们真的很少讲应用文,比如说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放在战争单元,中心是讲爱国主义内容,而不是放在新闻这种文类上。即使提到新闻的写作特点,也是在最后轻轻带过。”另一位教师亦说:“像《傅雷家书》,我们不是从书信的格式,而是从一个父亲对孩子一种真挚的情感和严格的要求,然后我们让孩子去体会。实际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不管什么类的文章,都从内容出发,淡化文体,强调情感。”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教学的偏离呢?是不是大家都认为现代应用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重要,所以用不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呢?北京、上海265份有效调查问卷(全部由中学教师填写)结果显示:对于“现代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问题,25.3%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64.3%的教师认为重要,9.4%的教师认为不重要,0.8%的教师认为非常不重要;对于“现代应用文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问题,17.4%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68.3%的教师认为重要,14%的教师认为不重要,0.4%的教师认为非常不重要;对于“课堂讲授现代应用文的必要性”,9.8%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80%的教师认为必要,9.8%的教师认为没必要,0.4%的教师认为完全没必要。也就是说,调查结果所显示的教师对现代应用文重要性的认同感与实际现代应用文教学的偏离互相矛盾。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矛盾,主要在于考试的压力,所有的教师均表示了这一观点。虽然近几年部分省、市、地区的语文考试中增加了语言运用题的部分,会涉及一些现代应用文的知识,但只是几分的填空题或简述题,分值占有比例很小,所以日常教学不会过多地去涉及这个部分。考试成为影响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姑且不论这种认识正确与否,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对现代应用文教学的无力感和学生的现代应用文读写水平始终不高。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现代应用文读写能力的培养目前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这种状况需要引发的思考是,此种能力是否应该被摒弃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之外呢?是否应该“真正”被纳入到语文课程中而占据其中一隅呢?对比香港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我们缺失了什么?答案需要寻求,也许已有答案。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委员会.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S].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
②课程发展议会.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试用)[S].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7.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