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之心,走向沟通深处论文_王开文

走进学生之心,走向沟通深处论文_王开文

山东省肥城市潮泉镇初级中学 271614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皮亚杰说:“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沟通需要从“心”开始,要求教师敞开心扉,以心交心,巧妙地进行切入,走进学生的心里,就能保证沟通顺利有效地进行,实现教育的目的。师生沟通是双向活动,在教师敞开心扉,接纳学生的同时,更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学生的信任,被学生接纳。

一、抓住基点

教师要抓住与学生沟通的两个基本切入点,即闪光点和兴趣点。任何学生都喜欢赞扬,反感批评,尤其是后进生,见惯了白眼,听烦了怨言,对批评和指责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排斥心理。因此,与学生沟通要尽可能的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由此入手,慢慢打开学生心扉,消除学生心里的隔阂和抵触情绪,循循善诱,最终达到沟通教育的目的。其次巧用兴趣点。与学生沟通交流时,摸清学生的底子,了解他们的兴趣点,以此切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进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鑫磊是一名头脑灵活但自由懒散的男孩,每当有任课教师批评到他,他根本听不进去,而且还耍性子,要么上课不好好听讲,要么就是不完成作业,任课教师经常告他的状。我想老师们和我一样,都不想让这个聪明的孩子掉队。于是我对他认真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对生物课非常感兴趣,一次单元测试竟然拿到了班级的最高分。我借助时机,利用他这个闪光点展开教育,首先大肆表扬他的优异成绩,并勉励同学们向他学习。同时鼓励他能否把学习生物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他竟然答应了。班会课上,同学们听着他对生物课的学习心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看着他脸上洋溢的笑容,课后我又对其说服教育,把对待生物课的态度延伸到其它科目,并给他制定了学习目标,他欣然接受。一学期结束,鑫磊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成绩也提升不少。发掘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提升了教育的效果。抓住两个基点,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切入口,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

二、把握心理

不同的沟通对象,心理表现不同。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遵循其心理规律,就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对待揣测心理的学生,要马上坦陈谈话的目的,而不是绕圈子。对恐慌心理的学生要消除紧张情绪,话语要和蔼、热情,以免学生不知所措,产生焦虑心理。对沮丧心理的学生重在开导,多加鼓励,对其多加信任,增加他们的信心,以有利于沟通的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有对立心理的学生,应先表明自己一视同仁和就事论事的态度,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客观分析错误和问题,批评之中有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这样才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当然与学生沟通时,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有其他一些,但只要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恰当选准话题,便能走进学生心里,顺利沟通,收到良好效果。

三、善于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倾诉的愿望,明确交流的方向与要点,还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尤其是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教师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问题已经被引起老师的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沟通便有了良好的开端。

心如是班中一个感情细腻的女孩,极有写作天赋。但是同学们都说她多愁善感,不善与人交往。所以心如的朋友很少,很多时候都会看到一个孤单的身影站在教室的窗户边。我一直想了解其中的原因。一天语文测试完毕,我抽出心如的试卷,认真阅读起她的作文,写得真不错,完全超出了一个初一学生的习作水平。于是我把心如叫到办公室,和她谈起了这篇习作。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她和我侃侃而谈,俨然一位小作家。我话题一转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喜欢和同学们交往呢?”她楞了一下,问道:“老师你想听吗?”我认真地回答:“当然。”看到我的真诚,她娓娓道来。原来她一直喜欢写作,每次的习作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历练的机会,所以每次的习作总能得到老师的称赞,可是班里有一些人看不惯,就说她的习作是抄袭的,所以很多同学对她另眼相看,而她也不想和同学们一般见识,就把自己的心思全转移到习作上来了,和习作中的人物对话。听到这里,我全然明白了。“老师,这些话我是第一次说出来。”“老师很荣幸听到你的心里话。”我和她打趣道。“但是我想让你和更多的人交朋友。”她愣愣的望着我。“把你认为比较得意的习作,让我拜读一下。”第二天,她就交给我几篇习作。我审阅之后,便交到了学校校报主编手里,并为其开辟了一面专版。过了几天,学校新的一期校刊发放到了班级中,大家都看到了第三版面竟然全是心如的习作,惊讶、崇拜、激动,很多同学都围在心如身边,叽叽喳喳问个不停。看到此时的场景,我想心如一定会交到很多朋友。

每个学生都需要关怀和理解,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诉说,就能翻译学生的心灵编码,探寻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与需求,走向沟通的深处。

一切良好的沟通都源于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只要师生之间能以心换心,真诚对待,互相接纳,那么一切沟通行为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是沟通的基础,沟通从心开始!

论文作者:王开文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走进学生之心,走向沟通深处论文_王开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