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深层次联系
廖博吾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 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持续良好发展的新经济体之一,在获得巨大发展成果的当下,仍需面临在国际舞台上重塑大国形象、传播中华文明、解决"失语""弱语"问题等重大挑战."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为我国打造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要依托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影响力,助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反哺文化,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借助话语载体有效传播到世界,增强世界人民对我国执政规律和发展方向的认可度和理解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国际话语权; 中国国际话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以来,继三个自信后的又一创新理论成果,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定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着重强调于本国人民、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高度自觉和认同,是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体现,是事关国运兴衰的重要文化战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归因于千百年来未曾断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生成机理,对我国人民在价值引领、精神塑造、习性养成等方面有着坚如磐石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合理的途径,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挖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基于辩证法中的两点论所体现的科学性.针对部分传统文化无法回避的背离时代性和独立于主流之外,要时刻保持去粗取精的态度,必要时也可借助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发挥红色基因在力促革新、推翻旧制的精神力量.最终再落到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并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来,使优秀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主流文化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三个事关"的重要提法又与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作为逻辑思路可深入进行分析探讨.国际话语权是指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反映出国家权力关系的基本情况,国际话语权构建成功的重要表现就在于其发挥有效性与权威性.话语权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涵盖面广,延伸性长,涉及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议题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国际事务参与能力等.具体来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治理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本国和世界的影响力.而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指通过强而有力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中彰显本国价值观、文化观的一种外在表达形式.并将中国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占领文化制高点,继而获得更多主动权和认可度,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因此,国际话语权建设要作为文化软实力范畴展开研究,着重研究文化自信对国际话语权的推动作用及话语权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发挥的有效动能.
一、文化自信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鲜明底色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理论基底.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根植于我国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国自古以来就在大国外交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盛唐大量日本遣唐使来华"取经",鉴真和尚又东渡日本布道讲经;明朝时期郑和奉旨七次出海为"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先例等.这些例子中渗透出的"止戈为武"、"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太平"的传统理念都为我国在新时代开展外交、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现今我国参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型国际交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也要意识到历史上的中国在国际传播上一直秉承的是"天朝上国论调",甚至并没有一种话语意识,更多是依靠民族优良的"和合"文化因子,倡导一种"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放之于社会便是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放之国际外交则是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辩证来看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因为受制于未成形的国际关系体系、封闭的中西文化窗口,导致中国在话语权构建上缺乏主动意识,最终呈现出失语状态.这种状态在明清闭关锁国后达到极致,以至于出现"天子不知莎士比亚弥尔顿,黎民不晓拿破仑雾月革命"的局面.在这种失语式微的情况下,中国近代史逐渐沦为了被船坚炮利的西方殖民者百余年侵略的血泪史.三座大山压垮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力,这种自信力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得以重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是失语就会"挨骂"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重新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讲好中国故事.这种故事必须发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优良传统文化的根才能真正"自塑"本国形象,使频出不穷的质疑声转换为赞许与认可,彻底改变国际上对我国形象的"他塑"与误解.
线性卷积运算的步骤比较复杂,每计算一个点的输出,涉及到序列翻转、移位、相乘和相加4个步骤,但每个步骤的运算又比较简单。学生一方面必须理解这些运算的原理,另一方面需要掌握应用Matlab进行设计的方法。可以说,掌握运算原理是应用Matlab进行运算的基础,熟练应用Matlab运算是理解原理的具体体现。
通过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中国国际话语范式.中国国际话语范式的构建在于彰显具有我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者主要作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后者强调对前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转化.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等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最醒目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为宗旨.我们精心打造饱含中国气象、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话语体系,要坚持以人民中心论为落脚点,形成具有中国风味的话语范式,又要结合国外受众的思维和阅读习惯,发挥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和翻译译介工作的主心骨作用,使我们的中国话语不仅本国人民爱听、想听,也要让国外人民愿意听、听得懂.用生动的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用科学的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在话语范式构建上可以借助可视化、移动化、社交化、多语化的国际传播产品,打造融媒体平台,发挥文艺战线的创造力,尤其是对突出阐发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貌的艺术作品,要大力扶持,充分鼓励.对于宣传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作品要推广到全世界,让全世界知道党的十九大以来这一伟大成就,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二、文化自信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保障
当然,产假制度也有其消极影响。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员工休产假会打乱企业平常的节奏,企业还要承担部分因员工产假而导致的工作调动、缴纳社保、工资等费用。另一方面,对于女职工自身而言,她们会因为休产假而长期脱离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着影响个人晋升与职业长期发展的担忧。公司和员工在产假这个问题上进行博弈,由于雇主拥有权力和信息方面的绝对优势,可以通过释放一些模棱两可的信息和隐晦的威胁,从而对员工产生压力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变相降低她们的收入等。
其次,话语权建设要通过稳固的文化安全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独立性.世界多极化格局致使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多样性.其中,文化多样性决定世界文化、民族文化的斑斓璀璨.在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本民族的独立性.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文化独立是民族保持独立性的根本,缺少文化独立自主性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增强国际交往对话,引用老子的"大邦者下流"思想表明中国愿意倾听世界声音,加强交流沟通的诚心,同时也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2]我们虽然在提高国际话语体系权利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仍存在被动局面,有话说不出,有理讲不清,受众愿不愿意聆听的问题都在制约中国好声音能否传递给世界人民.造成以上情况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表达不足.当前,西方通过输出一系列带有浓厚资本主义色彩的文化产品,鼓吹"去中国化"、歪曲中国价值、发动颜色革命等等妄图达到颠覆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经常存在一些文化产品,披着中国传统风格的外衣,却灌输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这种张冠李戴的文化畸形体,却让大量中国人拍手叫好.我们要警惕这一类型的"糖衣炮弹".因此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成为重中之重,如何发挥舆论监管与舆论斗争作用的实效度同样值得深入探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立足总体安全观,确保我国各领域的安全,文化安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也强调:"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国际共运史的历史教训时刻在提醒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立场,提高风险预判能力.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关乎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方向.
话语权建设首先要通过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我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必须关注自身的"内核",即本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这也是解决"自信"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认识上还有一定不足.造成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我们还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竞争力,在国际上没能形成较大影响力,以致许多国人感觉我们的文化力量是缺失的;二是国内社会主义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宣传教育学习形式主义大量泛滥;三是国际国内反主流文化的声音仍然存在,鼓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中国崩溃论"、"新官僚资本主义"的论调还在网络、社会上被大面积传播.尤其是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事态危机,70%的意识形态斗争就是通过网络发动的,这种舆论对社会稳定和执政党执政合法性都蓄意挑战.因此亟待通过高度的文化自觉来正视我国主流文化的地位,具体要依靠教育教化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规范来抓,尤其体现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培育理想信念方面,潜移默化地培育我们的文化自信,彻底将历史虚无主义和唱衰社会主义的反动论调扼杀在摇篮之中,切实提高我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在认识上要对本国文化理想与价值具有充分的认同感,积极主动地去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
话语权建设最终要通过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但也要清醒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上仍是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在定义国际事务、制定国际规则、评判国际问题的权力仍是受制约的.近些年"南海问题"、"中美贸易摩擦"、"中印边界问题"、"华为事件"等外交事件的升温,表明国家利益冲突不小,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问题还无法解决,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布局的重要性,也增强了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紧迫性.这就需要将我们发展的大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优化话语载体和形式.这一过程必须仰仗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就是通过坚定的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也是文化自信最终要完成的使命.文化创造的活力来源于人民,最终也将回馈人民.通过激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作出符合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文化产品,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积极健康发展,大力输出中华文化与中国价值,形成全民主动讲中国故事、主动传播中国故事的大格局.
WT组合就是弱点与威胁的组合,这是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最不愿看到的状态。在制定策略时,应考虑如何将外部环境和自身弱点对学校的影响降到最低,高等院校为了长远的发展,必须具备这种忧患意识。一些研究型大学不仅预留了一些普通招生指标,甚至还通过降分来吸引更多的考生。部分院校则由于自身名气不高、实力不足、地理位置不好等原因也会在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对于那些处于劣势的高等院校应努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优质的生源。
三、文化自信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互为补充
文化自信为国际话语权建设提供不同的价值维度.通过文化自信推动国际话语权建设,从国内层面来看,有利于我国人民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改变本国人民对本国文化不自信的态度,引导人民客观、全面地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当代主流文化,更好地对待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让文化的精神感召力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自觉传播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心聚力朝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奋进.从国际层面来看,围绕中华优秀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构建国际话语权,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丰富我国在国际事务上的阐释技巧,增强中国在国际话语传播中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4],让世界看到一个"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读懂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等.
对外话语体系是中国价值传递的重要工具.对外话语体系的阐释功能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而中国价值的传递又必须依靠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国际传播中,最佳传播方式就是讲故事,不仅要发挥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还要把"陈诉衷情"和"说明道理"有机整合,要将故事讲给别人,也要让别人愿意把故事分享给国际社会和海外更多受众.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和迈入新时代的故事讲给世界人民听.把我们倡导构建"一带一路",加强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发展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抵制霸权主义与国际强权政治的一系列举措用中国方式介绍给世界.这些都需要借助话语工具来表明中国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努力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诚心.同时,在面对意识形态挑战、解决失语弱语问题一样需要借助对外话语体系争取国际话语权.要把握话语权发展的历史机遇,降低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误解与偏见,树立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5.
On the Deep Relat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LIAO Bo-wu
(School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
Abstract: As one of the new economies with sustained and goo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China still faces major challe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For instance,reshaping the national image,spreading Chinese civilization,solving the problems of discourse,etc.The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cultural confidence"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to build a characteristic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and construct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Relying on culture to enhance China's discourse influence and to promote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In additional,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the culture.We will effectively spread the road,theory and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world,and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ing law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 by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中图分类号: D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743(2019)06-0023-04
收稿日期: 2019-04-13
作者简介: 廖博吾,1995年生,男,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标签:文化自信论文; 国际话语权论文; 中国国际话语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