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物化育人
余 彬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前进乡中心小学 625199
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和先导,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决定和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和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的品德教育体系中,环境之优劣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之初、性本善”的提法虽然有些唯心的味道,但却说明了人的后天成长依赖于环境的影响,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生存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择邻而居,三迁其所。古语又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不说明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创建和谐的物化环境,荡涤心灵,以物育人
我校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由台湾慈济基金会全额援建的学校。重建后学校从硬体和软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和效益也日益显现出来。学校师生都铭记这份恩情,我校也以此为校园文化着力进行了打造:进入我校校园,大门口处镌刻着“感恩”两字的文化石映入眼帘,背景是桃李园,是宏伟的人字形教学楼屋面,灰白色的外墙,呈现给人以平静、和谐、沉淀感觉。文化广场上有学校的感恩主题,“思源”文化石,有“羊跪乳”、“鸦反哺”的雕刻图案,让孩子们感受这种“感恩”文化的熏陶,物人合一,人物和谐在我们的校园无时无处不在。教学楼前有“孔融让梨”、“精忠报国”等的图案;校史室内有地震时学校受灾情况及建好后的效果图的对比雕刻。让孩子们、老师们知道校史,心存感恩。
教室内高悬的国旗,端正张贴的名人画像,不只在于装点美观,而在于“无声胜有声”的思想渗透。《守则》也好,《规范》也罢,不只在于威慑约束,而在于自觉遵守。室内外的园地、橱窗、板报不只为传经送宝,而在于使其成为激励学生获取成功的人生舞台。墙为人说话,物为人传情成为我校校园环境的真实写照。采取切实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来一个从我做起,全员参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以身示范,从而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漂亮了,孩子们懂事了,老师们也更省心了。 二、优化健康人际环境,以人育人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尚、健全的人格形象去影响,他们的周围需要崇高的灵魂。然而校园也好,家庭也罢,一些不健全的人格形象,一些不健康的作为却在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校园作为一方净土,教师作为孩子们的人师之范,要求孩子们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德育纲要,校规中明确规定要净化校园语言环境,但我们的教师却动辄训斥,言语粗俗,何谈语言文明;要求孩子们衣着得体,自己却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拖鞋进出教室有说服力吗?要求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乱扔乱弃;要求孩子学习雷锋好榜样,但碰到不良行为却唯恐躲闪不及;要求孩子正直,自己却从来不敢把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凡此种种小事,人师从何谈起,良好的育人环境从何谈起。德育课程健全了,德育活动开展了,德育为首的大政方针也定了,但如果只停留在说一说,写一写,搞搞活动的层面上管用吗?如果为人师者不从小事做起,注重小节,我们的孩子又会好到哪儿去,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是一句空谈!
1.强化德育教育的全员意识
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并制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准则,对教师的坐立行走等进行了明确的约束,并把此项工作列为年终考核、评先晋级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经过不懈的努力,教师们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日渐规范、成熟。现在家长对教师们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温文尔雅的举止,得体大方的工作服使我们的校园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视。孩子们的语言不再粗俗,废物不再乱扔,穿着不再随意,校园内的人物合一让人感到亲切。
2.班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利用环保兴趣小组,拾捡废弃的饮料瓶,不但净化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还为活动带来了经费;垃圾分类,不但使同学们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利用学校走廊文化《三字经》,举行班级诵读比赛,让学生感受古语中的忠孝礼仪;利用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校史陈列室,让学生知道学校建设的艰苦历程,知道学校取得的辉煌成绩,知道援助的大爱,从而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恩和知恩图报,懂得爱惜今天美丽的校园。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但如果小事抓不好又怎能出现今天校园内人人和谐、物人和谐的良好局面呢。我们的校园是净化孩子们心灵的殿堂,一块纯净圣洁的园地。知微而论,可为人师是校园环境育人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同时我们利用“亲子班活动”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尊敬老人;利用做感恩手语操、唱感恩歌曲净化孩子们的心灵。让“感恩”深深印入到学生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李宪东 引导儿童从《品德与社会》课堂走进社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2)。
[2]平佐 上好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三个方面[J].中国民族教育,2012,(12)。
[3]王利敏 A中学德育课程链开发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孟涛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温玲 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变迁及未来取向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
论文作者:余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孩子们论文; 德育论文; 品德论文; 学校论文; 校园论文; 环境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