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目的:对伴吞咽障碍脑瘫儿童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以此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伴吞咽障碍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瘫儿童,门诊及住院治疗时间于2016年6月—2018年2月,随机数字表分研究组、对照组,分别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单一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对组间的临床总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8.00%)、生存质量评分(89.76±5.21 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研究组(2.00%)与对照组(3.00%)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伴吞咽障碍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可以获得有效的功能训练效果。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脑瘫;吞咽障碍;吞咽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070-02
吞咽障碍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肺炎、营养不良等相关的临床病症,该病症是指吞咽相关器官及神经功能受到损伤,致使食物、水都无法正常从口腔运送至胃;脑瘫儿童发生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口腔和面部神经、肌肉组织发生功能障碍,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吞咽的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都发生功能障碍情况。本文对伴吞咽障碍脑瘫儿童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以此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伴吞咽障碍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瘫儿童,门诊及住院治疗时间于2016年6月—2018年2月,随机数字表分研究组、对照组,分别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单一的吞咽功能训练治疗。
研究组:100例患者有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1~4岁,平均(2.66±0.11)岁。
对照组:100例患者有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1~3岁,平均(2.53±0.07)岁。
纳入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2004年全国脑瘫座谈会制订的标准相符合;经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患者的吞咽能力在Ⅱ级之上。
排除标准:存在外咽喉部畸形情况;伴随存在造血系统等相关病症。
组间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
感官刺激的具体操作方式:对口腔内外用手指、棉签进行触觉刺激,用蘸冰水的棉棒对腭、舌根、咽后壁实施冷刺激,对舌用蘸有不同味道棉棒进行刺激。
口颜面功能训练的具体操作方式:对唇、舌、颏肌肉应用渐进式训练进行屏气—发声运动。
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具体操作方式:运用吞咽机电刺激进行治疗;对颈部皮肤消毒处理之后,在舌骨上方放置第1电极,之后在第1电极下放置第2电极于甲状上切迹上方;设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的参数数值:80 Hz的固定脉冲频率、300ms的脉宽、2~15 mA的强度,每天实施治疗1次的时间维持在30分钟;有效治疗刺激的判定方式是:患儿有被触发出吞咽动作[1-2]。
1.3 观察项目
对组间的临床总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临床总有效率按照饮水试验进行评定;其中,显效代表患者的饮水试验评定为I级且吞咽困难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代表患者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在1个级别之上,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代表患者的饮水试验评定评分无变化。
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显效率+临床有效率。
生存质量评分的分值在0~10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优。
不良反应发生的涉及观察项目:喉痉挛、血压波动。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临床总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涉及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卡方、t检验,用率、均数表示,组间的临床总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对比以P<0.05作为是否存在差异性的标准。
2.结果
2.1 临床总有效率数据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78.00%),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见表1。
表1 临床总有效率数据对比
3.讨论
吞咽障碍容易引起脑瘫儿童发生营养缺乏、脱水、坠积性肺炎等不良情况,严重病情患者会直接死亡[3-4];吞咽障碍对脑瘫儿童的语言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会导致其发生构音障碍,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脑瘫儿童中发生吞咽障碍的概率达到了56%左右,因此,对于脑瘫儿童康复效果而言,其吞咽障碍是影响其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5-6]。
就目前而言,运动疗法和作业治疗是主要康复脑瘫患者的手段,若患者合并存在吞咽障碍还需要对其进行感官刺激和口颜面功能训练等方式进行治疗[7-8];其中,感官刺激和口颜面功能训练能够将软腭和咽部的敏感性有效提高,进而达到对神经肌肉活动反应性有效改善的目的,但是,仅仅单一依靠感官刺激和口颜面功能训练是无法取得相对理想的吞咽改善功效的,还需要借助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确保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性[9-10]。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瘫儿童吞咽障碍的主要病理机制在于:在运动神经轴突通过低频脉冲电流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以此激发出轴突壁去极化并达到动作电位传递至轴突末梢,进而引发肌肉收缩的应用目的,与此同时,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将潜在通路进行有效激活,以此将神经反馈回路有效建立起来,并重建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区域[11-12]。
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强化无力的肌肉,激活外周运动神经并达到恢复运动控制的目的,进而最大程度上改善吞咽肌肉力量、耐力、协调性;影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因素有:频率、脉宽、电流强度、电极粘贴位置,其中,频率、脉宽、电流强度能够对神经细胞募集的数量、肌肉收缩的强度进行有效决定[13-14]。
数据显示: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8.00%)、生存质量评分(89.76±5.21 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研究组(2.00%)与对照组(3.00%)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数据结果经相关的统计学处理和对比分析,发现与武云昊,曹玛丽学者[15]所阐述的研究结论相似度极高,文章名:《针刺综合疗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文献发表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说明了此次研究结论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价值;由此可见,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伴吞咽障碍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可以获得有效的功能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玲,张瑞,张跃.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6):1292-1294.
[2]杨家兵.针灸结合运动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488-1489.
[3]代卫锋,韩雪.分析针灸结合运动功能训练对于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1):31-32.
[4]李林清.调神通督针法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26):2899-2902.
[5]赵邓,尚清,马彩云.针刺配合口腔功能训练对49例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预后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8,33(3):402-404.
[6]曾惠英,余小塘,张宗红,等.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瘫儿童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1):21-23.
[7] 周钰,孙飒,韩莹.穴位埋线配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脑瘫髋关节脱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6):649-652.
[8]熊静.药物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116-117.
[9]杨等,郄淑燕.早期运动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5,34(18):93-94.
[10]王烨林.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口腔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伴语言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5):3962-3964.
[11]吴伟,陈海琼.中药熏蒸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8):1920-1923.
[12]王彩红.中药蒸气浴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2):148-149.
[13]蒙艳,刘宝琼,周贤丽.醒窍通督针刺辅助功能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3):98-101.
[14]谭红香,徐开寿,何璐.A型肉毒毒素肌注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2):70-71.
[15]武云昊,曹玛丽.针刺综合疗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4):439-442.
论文作者:邬未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功能论文; 脑瘫论文; 肌肉论文; 神经论文; 障碍论文; 有效率论文; 儿童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