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正义的社会价值_市场经济论文

效率与正义的社会价值_市场经济论文

效率、正义的社会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义论文,效率论文,价值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对社会的效率评价与正义判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已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代思维方式与方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的理论也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似乎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然而,“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①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地对待社会主义,就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实践作出科学的概括,形成符合经验事实的真理性观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与原则的概括,正是以这种方法论为前提的。他避免抽象推论,按照中国特殊的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来面目,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归结为提高效率、实现正义这样两个带有根本性的经验事实。

正是这样的归结使得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特殊的理论魅力,因为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正义的实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极大地调动群众的创造性和实践热情。这也说明了效率、正义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键。

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双重品格。以效率、正义为根本,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使社会主义拥有特殊的人文价值。社会主义的价值论体现了人类进步与解放的追求。但这种追求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当代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使社会主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现阶段特点,满足人类在现阶段特有的要求。这样的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本质与价值的统一。根据这个前提,我们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当今时代处于人类发展的何种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论述为我们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联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②马克思把人类进步划分为三个历史性的阶段,第一阶段人的特点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依赖关系;第二阶段人的特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三阶段人的特征是产品经济条件下人的自由个性。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具体地说,这个阶段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经济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二是独立个人的生成;三是个人的独立性依赖于物,即依赖自然物与创造物的总和;四是由于利益的分离和相互竞争,使个人向贫富两极分化,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使个人片面化发展。以上特征表明,个人的独立性(人类解放的重要阶段)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形成的,个人的独立促使古代的家长制和封建的等级依附关系走向瓦解,同时又为形成自由个性的人准备了条件。然而,在这个阶段也有其局限性,市场经济形式及其历史阶段还不是人类发展的完善形态和高级形态。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依赖于物的人的独立性。通过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是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建立人的独立性的基本手段与途径。人的独立性是这一历史阶段人类解放的主要追求,进行有效率的物质生产,尽可能公正、合理地分配物质财富,减少两极分化,成为当今时代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社会发展目标。

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与体制也试图通过效率与正义的论证支持其市场经济的体制与社会的各方面政策。美国人文学者罗尔斯、诺齐克、布坎南等人都提出许多有见解的观点和理论。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与体制的局限性,使其理论也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和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效率与正义的统一,从而导致其社会本质论与价值论的分离。

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价值论以其现实性的特点,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进步性和克服市场经济局限性的追求。这就是既强调效率,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坚持正义,解决两极分化和剥削等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追求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点真正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的基本趋势。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价值的统一,使中国人的发展和解放获得了物的基础,也使每个个人的富裕和独立具有社会保证。效率与正义的现实与实现,将使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个个人获得政治解放基础上的经济解放,在共同致富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个人的独立性。如果说市场经济的价值在于解放个人,那么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体制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在于解放每个个人。如果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效率与正义真正统一起来,也将使社会的本质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到实现。

效率是人与自然矛盾关系中主体性力量的体现;正义是人性追求在社会关系中的要求。对于人的发展与解放来说,效率与正义存在于不同的矛盾体系之中,二者在本质价值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在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统一关系中,自然与社会统一于人自身,所以效率与正义又密切相关。在当代,没有效率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正义;同样,没有正义的社会也不会有真正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效率还是正义,都不存在绝对优先的特殊地位。当说效率优先或正义优先时,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效率与正义是互为前提的。对此美国当代哲学家、政治理论家艾伦·布坎南在《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一书中指出:在社会评价上,经济学家们常常只基于某种效率标准来评价社会,提出效率第一的原则。哲学家们尤其是道德哲学家们则往往基于正义的论据来评价社会。以上两种观点各执一端,互不相融,形成一条观念上的鸿沟。实际上在社会中并不存在这样的鸿沟,人们对社会的效率评价和正义判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双方之间总是以对方的假设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布坎南进一步指出,效率不是肯定或否定特定社会制度与体制的充足理由,因为不同制度间的效率比较很难进行,这时正义判断往往起更主要的作用。布坎南从社会评价的角度说明了效率与正义互为前提的关系,突出地反对和批评了“效率优先”的绝对主义观念,他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在理论与实践上,把效率与正义摆在各自应处的地位上,权衡各自的特有价值是极为必要的。目前我国已有学者针对在效率与正义关系上出现的片面性观念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一个国家采取怎样的政策和措施,在政治上能否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能否保证社会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有效地运行,以及在伦理上使社会成员具有怎样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规范。可见,效率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在效率与正义关系问题上,突出的倾向性是效率优先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本身的问题,也存在对原则理解的问题。

在西方,所谓效率优先的原则,是指在处理正义与效率关系时,应该把经济发展的效率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效率来实现正义。坚持这一原则的观点认为,平等会产生低效率。在我国,“效率优先、兼顾正义”的原则与西方的“效率优先”原则不同,它在经济领域内体现了效率与正义的互为前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突出效率的优先性。在经济领域内,我国这个原则是合理的。

合理的原则被误解就会丧失合理性。目前在理论观点上和实践活动中,对“效率优先、兼顾正义”原则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这一原则从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总体领域,即领域性误解;二是在前一种误解的基础上,把属于两个不同矛盾体系的效率与正义视为序列关系,不加限制地、抽象地把效率与正义看成是第一位与第二位的关系,甚至是机械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是本质性的误解。领域性误解,混淆了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把局部性与总体性等同起来,其实质是用经济原则取代社会原则。这种简单化的理解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使社会生活与实践的标准绝对经济化。本质性误解问题更为严重,它一方面割裂了效率与正义的互为前提关系,使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根本点处于游离状态;另一方面造成人们单纯的效率观念,而忽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也就是说,突出了手段,忘却了目的。

批评片面理解或误解效率与正义关系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树立合理的观念。具体说来,正义与效率的关系可做如下理解与规定:

(一)在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系统中,在生产、分配的经济领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正义”的原则。

(二)在人性追求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矛盾体系中,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与理论上坚持以效率为基础、正义优先的原则。

(三)在社会基本制度及人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坚持效率是手段,正义是目的的原则。

针对我国目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在人们充分关注效率和经济建设的前提下,有必要强调社会正义,防止剥削和两极分化的产生和扩大,处理好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把正义注入致富的行为中。简言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以社会正义为前提和目的。“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③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言,从本质上区别并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体现于正义。

社会总体上的稳定与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上的稳定与发展。经济的效率无疑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前提,但社会正义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却有着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效率促进发展,正义形成稳定,这种看法似乎有道理。其实,这是把效率与正义的作用分离开来,把发展与稳定割裂开来的片面观点。事实上,效率既促进发展,又保证稳定。一个没有效率的社会不仅不会有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同样,正义既保证稳定,也促进发展。正义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目的。社会失去正义,不仅无法稳定,更不会有真正的发展。所以不能在分离中理解效率、正义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以经济为基础的意义上来确立社会发展观,从经济角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发展,蕴含着政治与伦理的因素。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本质论、价值论或目的论的统一。因此效率、正义也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和意义。效率不仅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也是人的社会生活丰富内容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在社会总体中,效率是这两种规定性的现实统一。正义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生活的公平,还具有政治与伦理的规定性。在社会总体中,正义至少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政治正义,具体指政治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经济正义,具体指竞争机会平等、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平等、收入分配平等;三是伦理正义,指人格平等、个人的尊严、价值以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平等。这些都是根源于人类本性的时代要求。

从社会总体的视角看,目前我国在效率、正义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与问题。

从效率上看,我国目前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生产、生活中存在配置不合理、调动不足和浪费等现象。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形式、经营方式、生活方式,鼓励勤奋、敬业和节俭精神等方面,尚需极大的努力与追求。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大大提高效率,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正义上看,问题更为复杂与突出。首先,在经济方面,存在着竞争起点不公平、竞争过程不公平、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各种不正义现象。基本经济制度与体制的正义不完全等于经济生活实际过程的正义,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不正义现象如不尽快克服与纠正,不仅影响效率,延缓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导致群众生活水平相对下降、消解凝聚力、破坏党和政府形象、丧失群众基础等恶果,从而既影响社会的稳定,又使社会主义社会偏离其本质。其次,在政治方面,还存在着特权现象,法律体系、规则既不够完善,又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与执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与体制的正义并不等于我国在政治生活中不存在不正义现象。这些不正义的政治现象如不纠正和解决,将直接影响效率与社会总体上的正义,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再次,在伦理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的伦理观念与规则也处在转型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伦理规范与伦理评价比较混乱,违反人类共同生活准则与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不道德现象相当严重。这种伦理上的不正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客观地说,多年来我们忽视了社会正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只看到基本社会制度正义,没有把不正义现象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和解决。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可能防止和纠正不正义现象,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极为重视的问题。应该承认,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弱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坚持社会经济正义的同时,包含着克服不正义的经济现象的内容。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必须克服和消除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的不正义现象。

效率与正义从不同角度影响和规定社会的稳定、发展。效率从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上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正义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并规定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效率与正义在互相影响、互为前提的统一关系中现实地发生作用。效率为正义提供制度、体系与生活的基础;政治正义、经济正义、伦理正义则从制度、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促进效率。

效率、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过程就是效率与正义实现的过程。这个统一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解放和走向自由的过程;也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④的过程。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9页。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4页。

③罗尔斯:《正义论》第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40页。 WW马迅

标签:;  ;  ;  ;  ;  ;  ;  ;  

效率与正义的社会价值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