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校生源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校论文,生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生源紧张已成为困扰技工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适合技校生存发展的新路子,是一个既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
一、技校招生难的原因
1.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很多技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适应知青返城,解决地方工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建立起来的。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学校大多前期投入不足,以后资金来源又不确定,甚至没有保障。出现“先天不足,后天缺养”的现象。此外,很多学校因受条件限制和认识方面局限性,在教学方面很长时间内摆脱不了“普教”模式,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现在很多技校没有设施完备的实习场地,缺少合格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培养技能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只能培养出“半成手”。在计划经济情况下,毕业生包分配,矛盾不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用工都要能马上创造出效益的技术人才,而技校毕业生大部分不具备此条件,因此就业难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2.高教扩招,普教升温,技校生毕业后去向单一
近年来,高校逐年增加招生名额,促进了普教升温,不仅普通高中看好,而且各类补习班,有名老教师参与的私立学校,也从社会吸引了大批生源。现在城镇的适龄考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家庭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接受高等教育,让他们走向社会时有个较高的起点。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思想至今留在大多数人的脑子里。考不上正规大学的,也通过成人高校或成人自考辅导班,让孩子受高等教育。而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工人,毕业后几乎只有当工人一条路。尽管“高职”已经对技校开口,但技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材的差异,以及教学侧重面不同,使得技校学生难于参与竞争。毕业后单一去向,使得很多考生失去上技校的兴趣。
3.生源大战,急功近利,乱设专业,质量不保
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了扩大招生,采取越轨的手段,进行不实的宣传,失去了许多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为了吸引考生,不具备条件也盲目上一些走俏的专业。因缺乏师资和起码硬件,学生质量不保,学生在校学习三年,不能学到一技之长。更有不顾社会需求,一哄而上办一些热门专业,不仅学生毕业分配不了,还造成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
4.择业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市场就业需求
国有中小企业有的破产转制,没有能力再接受毕业生,失去了安置毕业生的主渠道。对于这种变化心里准备不足,传统包分配的观念误导了我们的工作,影响了学生及家长的心理,新的择业观念没能有效的在学生中得到落实。人们认为上技校毕业后也不能分配,失去到技校学习的兴趣。
另外,技校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配置过于专业化,绝大多数适用第二产业的专业教学。而现在新兴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居多数。以“二产”为主的技校办“三产”的专业不是自己的长处,甚至难于涉足。因此缺乏进入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难以满足相当数量考生的学习愿望,又失去了一些生源。
二、解决生源问题的途径
在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技工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大环境,以市场为导向,争夺市场,开拓市场。
1.争夺市场,苦练内功,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
当前,对技校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消极等待是没有出路的。必须看清形势,从苦练内功,完善自我开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
(1)从思想上彻底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上水平、上质量、提高内涵,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学校要下决心苦练内功,解决实习手段不完备和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第一,在国有企业重组和改制过程中,兼并一个或几个企业,(与主专业关联较大的)作为实习厂,使实习设施一步到位,不仅能解决实习场地不足,还可以减少纯消耗性实习的浪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不具备设立实习厂的专业可以和企业联办,共同受益。第二,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一体化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改变目前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教师操作能力差,缺少实践经验,实习教师严重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的现状。技工教育的实用性特点要求技校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一体化教师,是技工学校上水平上质量的客观要求。
(2)适应市场需求,把技工学校建成劳动力需求调查、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一条龙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培训要紧紧围绕就业来进行,为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技能培养由突出某一岗位单项技能,向适应某一岗位群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性的方向发展。由单一为国有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向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方向发展。比如,乡镇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普遍存在着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如果为这些乡镇企业服务,培训人才,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3)大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手段上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电教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用鼠标替代粉笔已然成为趋势。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摆脱传统班级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口授被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感染力的声像教材所替代,使教学环节更规范,教学安排更趋合理,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掌握学习进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因材施教变得简单易行。
在生产实习教学中,更多采用“模块式”,“双轨制”等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培训模式,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
2.内外外联、多层次办学
在目前生源大战的混乱局面里,技校的领导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与职业高中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联合。职业高中多数由普通高中改造而成,他们的特点是:文化课方面师资力量较强,开设的专业较广,和“高职”接轨较早,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益,另外费用较低,所以生源较稳定。同时,他们又存在缺乏专业师资,基本没有技能训练设施,就业门路窄等问题。这样就形成两类学校在教学方面互补的可能性。文化课和部分技术课由职高负责教学,专业课、重要技术课和专业技能训练由技校负责。围绕考“高职”共同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各自承担自己负责的教学任务,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保证学生质量的提高。使相当部分学生通过“高职”考试继续深造,其余的学生经过进一步专业技能训练后,由劳务市场推荐就业。这样既避免了互争生源,而又得到了稳定的生源。
(2)以在农村普通初中办分校的形式,采取提前分流,进行初级职业教育尝试
许多地区农村中学升学率不高,甚至不足百分之十五。半数以上的学生应提前分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限于这些学校的条件,又给技校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机会。技校可以与初级普通中学协议,以建立分校或其他方式进行联合办学。从初三开始,(初中课程基本完成)按照技校教学计划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学习二年文化课和部分技术课(技校负责技术课教师的培养和派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之后,到技校继续学习一年的技术课、专业课,并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达到初级工水平,部分优秀者可以达到中级工水平。经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劳动市场推荐就业。此种方式也可以在于四年制初级职业中学联合办学中实施。
(3)加强短期培训工作,走多层次办学之路
“无长不稳,无短不富”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技校要在相应部门的支持下,努力承担下岗职工的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工作;积极承担职工岗位培训任务;更要把目光转移到农村、乡镇方面去。很多农村青年,中学毕业后,源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较低,许多人走向城镇打工。这些人急于获得一门技术,但由于技校办学模式不够灵活,在校学习三年才能拿到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时间长、费用高,对于这些“急功近利”的农村青年来说,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与社会培训机构相比缺乏竞争力。因此,必须改变做法,在做好市场预测的基础上,招收农村青年短期培训后,经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就业、外出打工、或自己创业打下基础。如果将培训紧紧围绕就业来进行,短期培训工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标签:实习经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