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化改制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现代企业制度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以来,针对国有企业的亏损状况逐渐恶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目标。跟从前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措施采取的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样,1994年11月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0 家大中型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简称“百户企业试点”。本文首先介绍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概况,然后阐述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以及实证结果,最后进行总结。
一、百户企业试点概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提高国有企业效益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国内外经济学家一致公认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各种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亏损额还是逐年递增。1989年以前国有企业的亏损额一直保持在100亿元以下, 但是1989年、1990年和1991年亏损额分别达到了200亿元、 300 亿元和400亿元。据有关方面的估计, 九十年代初三分之二的国有企业明亏或者暗亏,国有企业的亏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长期低效率运行的原因是所有制和软预算约束,但是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始终坚信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政企不分是导致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原因。1993年11月举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采取了跟从前改革一样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在小范围内内进行试点,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在全国范围推广。1994年11月,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简称“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所选的试点企业位于我国主要经济地理地区,并且包括汽车、纺织、航天、冶金等重要工业部门,这些试点企业被认为是中国国民经济的缩影。试点的目的是探索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将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变成高效益、具有竞争性的现代公司。试点的主要内容是明晰产权、减轻负担、债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试点的时间是两年,1994年底开始,1996年底结束。
二、研究设计
在过去的20年里,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得到了国际上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国际上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后的效益变化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Megginson,Nash和Randenborgh 1994 年比较了世界上18个国家61家国有企业私有化前后企业效益的变化情况,La Porta和Lopez-de-Silanes 1999 年检验了墨西哥218 家国有企业在1983 年至1991年期间进行改制重组后经营变化情况,这些研究结果大部分表明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化的重组改制后,效益普遍得到了提高,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检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在采取明晰产权、债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等一些改制措施后,传统国有企业的效益是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为了比较百户试点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前后效益的变化情况,我们比较了百户企业中79户试点企业在1994年至1997年改制重组前后的财务状况,其中63户企业为工业制造业企业,35户在重组过程中改制上市。
根据百户试点方案的有关规定,1994 年为改制前的会计年度, 1995年至1996年为改制重组实施期间,1997年为改制后的会计年度。由于试点企业分属于不同的工业、商业等不同的行业与部门,因此我们所选取的比较指标必须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如销售额、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利润等。我们将1997年试点企业改制后的指标与试点前1994年的指标进行比较,改制实施过程1995至1996年不包括在计算范围内。用于比较改制前后变量指标(见表2)为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收益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效率(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净利润、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职工人数、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权益比率),由于职工人数这一指标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样本里都拥有,因此我们涉及到职工人数的指标分析仅限于那些有职工人数这项数据的样本。由于每一个财务指标都有自己的缺欠,都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这些指标的相同的变化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得出最终结论。对于这些指标中,我们的结论更加依赖于根据当年的财务数据计算出来的比率,如销售收入、净利润等,因为这些指标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要比那些从历史成本计算得出来的指标(如总资产、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影响小。此外,为了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用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得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减少通货膨胀对销售收入、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净利润的影响。近二十年来,国际上很多国家采取私有化或者改制重组来提高国有企业效益。中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国国有企业具有社会负担过重、资产负债率高、人员过剩等多种困难与问题。1993年以前的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1993年以后政府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结合国际上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针对百户试点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重组改制的主要目标与采取的具体措施,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试点企业重组改制后利润率将提高。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成现代公司,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主要目标将从一些创造就业等社会政治目标转变为利润最大化。公司化后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下要赚取足够的利润赖以生存,否则就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的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的利润率将会提高。
假设二:试点企业重组改制后运行效率将提高。改制后的公司将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公司的运行效率也就相应的随之提高。而且公司化后的传统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及硬预算约束,也会努力提高运行效率以免被市场淘汰。此外,受制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任何企业将减轻社会负担,将一些原有国有企业所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归还给相应的政府部门,这些措施也将有利于企业提高运行效率。
假设三:试点企业重组改制后将提高社会产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受市场机制约束,将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生产产品。将利润最大化做为首要目标并且将市场需求作为生产准绳的现代企业将提高社会产出(销售收入)。
假设四:试点企业重组改制后职工人数将减少。传统的国有企业为了一些社会政治目标,一直是尽可能的雇用尽量多的职工,因此人员过剩一直是传统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增加竞争性,试点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分流过剩的人员,减少职工人数,解决冗员问题,因此我们假设试点企业重组改制后职工人数将减少。
假设五:试点企业重组改制后负债比率将降低。债务负担过重一直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重组改制过程中,试点企业采取了债转股、债转投等多种渠道降低资本结构中的债务比例。此外,一些试点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改制上市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了一定的资本,多样化了筹资渠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试点企业降低负债比率。
为了检测上述研究假设,我们将1994年定义为重组改制前的会计年度,将1997年定义为改制后的会计年度,改制实施期间1995年至1996年不包括在我们的比较指标中。由于我们仅收集到了百户试点企业中等79家试点单位的相关资料,样本数据相对较小,因此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在我们的测试中参数与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都将被使用。非参数Wilcoxon signed-rank test和参数T统计作为两个主要方法来检测试点企业在重组改制前后是否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如果非参数Wilcoxon signed-rank test和参数T统计得出一致的结果,将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除了Wilcoxon signed-rank test和T统计,比例测试(binomial proportion test)也将用来检测按照我们假设的方向变动的试点企业的比例是否大于随机发生的概率(p=0.5)。表2 列示本文所检测的指标及所代表的涵义。
回归模型分析
除了比较试点企业改制前后运行一些指标的变化之外,我们也建立下列回归模型试图分析试点企业改制前后利润率和运行效率变化的原因。
回归模型:
DV=β[,0]+β[,1]SIZE+β[,2]△EMP+β[,3]△LEV+β[,4]△IND+β[,5]LIST
DV=因变量。因变量是改制前后试点企业利润率的变化(△ROS、△ROA、△ROE)、经营效率的变化(△SE、△NIE、△AE )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SIZE=log of改制前总资产,或者log of改制前销售收入;
△EMP=改制前后职工人数的变化;△LEV=改制前后资产负债率的变化;
IND=虚拟变量,如果企业是工业企业取值为1,否则IND取值为0;
LIST=虚拟变量,如果企业在试点期间改制上市LIST取值1, 否则取值为0;
自变量是改制前后职工人数的变化△EMP、负债率的变化△LEV、企业规模SIZE和两个虚拟变量IND和LIST。 因变量是改制前后试点企业利润率的变化(销售利润率变化△ROS、总资产收益率变化△ROA、净资产收益率变化△ROE)、经营效率的变化(人均销售收入变化△SE、 人均净利润变化△NIE、总资产周转率变化△AE)。两个自变量△EMP和△LEV出现在回归模型中主要是因为减少多余职工人数和降低负债比率是百户试点的两个主要改组改制措施。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检验这两个试点改制的主要措施是否对试点企业的利润率和运行效率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变量LIST用来检测改制上市的试点企业与非上市试点企业的差别。变量IND用来检测重组改制后工业企业与非工业企业的差别。
三、实证结果
实证结果(见表3)表明试点企业改制后利润率都有所下降, 虽然销售利润率略有下降(统计检验不显著),但是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显著恶化。改制后79家试点企业公司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和所有者权益利润率分别平均下降1.7%和7.41%(统计显著水平为1%)。尽管我们期望传统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重组改制后利润率会有所提高,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仅约30%的试点企业改制后利润率上升。企业改制后的运行效率、职工人数和销售收入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统计检验结果均不显著。然而试点企业的负债比率显著下降(统计显著水平为1%),资产负债率从试点前的67.27 %下降为改制后的61.10%,并且大约70%的试点企业资产负债比率如我们所预想的那样有所下降。1995年和1996年我们国家实行银根紧缩政策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都是造成试点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滑坡的原因,但是试点企业的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试点企业经过资产重组和债转股等重组行为后,试点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加近1 倍,而净利润几乎没有变化,如平均资产从1994年改制前28.93亿元增加到1997 年改制后的51.62亿元。 试点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试点企业的一些债转股、债转投等一些政策性支持,将企业的一部分债务在帐面上转变成所有者权益。
*统计显著水平0.1 * *统计显著水平0.05 * * *统计显著水平0.01#单位:RMB10亿
回归分析结果(表4 )表明资产规模较大的试点企业改制后总资产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幅度大于中小型的试点企业,变量SIZE系数在△ROA和△AE做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变量系数显著为负。 回归结果还表明职工人数的变化和资产负债率的下降并不显著影响试点企业利润率和运行效率。在运行效率△SE和△AE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变量IND系数显著为正, 这表明改制后工业企业的运行效率的变化要明显好于非工业企业。尽管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认为,改制上市是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唯一途径。但是在我们的回归分析中,变量LIST系数的统计结果并不显著,这种结果表明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部分股票改制上市的试点企业运行状况并不明显好于非上市的试点企业。
*统计显著水平0.01 * *统计显著水平0.05 * * *统计显著水平0.01#单位:RMB 10,000
四、结论
1993年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被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政府希望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传统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利润率,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性。然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试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组改制后运行状况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除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外,试点企业的利润率(以最为信赖的销售利润率为准)、运行效率、职工人数和销售收入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改制上市是提高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发行股票改制上市的试点企业并不比非上市的试点企业表现出更好的效益与效率的提高。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未发挥真正的功能。
由于我们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的复杂性,再加上24个月的试点时期并不长,上述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再加上我们仅仅比较了试点企业改制前后一年(1994年和1997年)的变化情况,一些重组改制措施如债务重组、减轻社会负担等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对企业的运行产生真正的影响。除了以上一些客观原因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在重组改制后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没有提高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虽然试点的国有企业根据《公司法》的要求,进行了公司化改制,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些试点企业仅仅是换了公司的名字,但在运行机制上却是“换汤不换药”;二是一些与国有企业改革紧密配套的改革措施如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跟上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改制的效果。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仅仅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并不足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建立真正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改变国有企业低效亏损的状况,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