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杨, 张玉良[1]2016年在《前路椎管减压结合脊柱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路椎管减压结合脊柱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12年2月,我科58例不稳定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结合前路钛网植骨、脊柱前路钛板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结构序列。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胸腰椎骨折节段的Cobb角、椎管狭窄率,采用Frank分级评价脊髓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本组58例均顺利完成前路手术,无瘫痪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影像学检查比较,术前x线片Cobb角平均25.0°±2.6°,术后Cobb角平均5.2°±1.5°。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除5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病例均有1-3级的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减压、钛板固定结合钛网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直视下充分减压,矫正畸形,脊髓神经功能可获得良好恢复。
尹忠凯[2]2010年在《前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前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创伤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评价后路手术在治疗严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1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共61例,骨折分型均属于A0分型A3亚型。分为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重建内固定治疗组(A组)共28例,前路行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重建内固定手术组(B组)共33例。其中A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23-58岁,平均39.4岁。损伤节段:T115例、T1211例、L110例、L22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4例,B级4例,C级9例,D级11例。B组的基本情况:男15例,女18例。年龄21-57岁,平均37.2岁。损伤节段:T117例、T1214例、L,11例、L21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3例,B级7例,C级14例,D级9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出血量、手术时间、JOA评分及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变化、椎管容积、后凸cobb角、术后并发症及对肺功能影响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为888.57±182.26 ml,B组术中出血量为971.27±153.33 m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167.68±18.93 min,B组手术时间175.90±28.24 min,两组比较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进行6个月-3年的随访。A、B两组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除了2例全瘫的患者。JO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JOA评分及恢复率未见有明显区别(p>0.05),而VAS疼痛评分术后A组优于B组(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A组与B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为:6.45°±0.83°,5.81±0.7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功能检查提示A组对肺功能的影响小。术后并发症:B组33例患者术后发生血气胸5例、切口肋间神经痛3例,1例出现钛网塌陷及后凸畸形;A组28例中发生血气胸1例,1例患者出现腰神经根损伤。两组均无内固定松脱、断裂及切口感染情况。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重建、椎弓根钉内固定通过一个切口完成了减压、重建、固定的效果,临床效果满意,创伤小,对肺功能影响小,手术并发症少,随访提示有效恢复了伤椎的高度及椎管容积,达到了力学的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刘意强, 韦国平[3]2014年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植骨技术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胸腰椎爆裂骨折即Denis B型骨折[1],以青壮年发病为主,在脊柱骨折中发生的概率较高;由于胸腰椎段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常涉及前、中柱甚至后柱复合体,稳定性多受影响,且多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伤。临床上常采用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而脊柱损伤后的稳定性包括早期稳定和长期稳定两个阶段,内固定系统在早期稳定性中起主导作用,而长期稳定性则取决于椎体自身的高度和强度
李永华[4]2002年在《脊柱前路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脊柱前路重建术在急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急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前路手术减压,矫正脊柱畸形,应用结构性植骨或钛外科网(TSM)-骨构件体植入,结合Z-plate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脊柱后凸角(cobb法),伤椎椎体高度和CT椎管横截面积。结果 随访时间6-25月,平均13月。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0例,B级7例,C级11例,D级8例,E级2例;术后分级:A级0例,B级0例,C级5例,D级11例,E级12例。后凸角(cobb法)由术前平均28.5°(17°-38°)纠正至平均6.5°(-3°-1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压缩剩余高度的45.5%(32%-61%)恢复至术后的97.6%(90%-110%);CT椎管横截面面积从术前41.8%恢复至术后99%。无植入物移位、不愈合,随访中形叫正椎体高度和后凸角丢失。结论 对急性胸腰椎骨折侧前方减压范围彻底,减压质量更好,椎管扩大可靠;而保留终板的结构性植骨或TSM-骨构件体植入,结合Z-plate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对于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能取得可靠的临床疗效。
于鑫[5]2013年在《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经后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后路手术在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中的适应症,评价其优越性及未来发展前景。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1年6月期间由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87例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四组:后路减压经椎管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A组)24例、后路减压钛网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B组)20例,前路减压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C组)21例、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前中柱功能重建内固定治疗组(D组)22例,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并给予完整12-48个月随访。通过对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及其末次随访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及其脊柱矫正度和随访丢失率、后凸成角及其脊柱矫正率和随访丢失率、椎管容积、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及Denis分级、术前、术后肺功能的变化的分析研究,评价对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疗效。结果1、后路手术术中出血量A组为(527.50±141.40ml),B组为(879.25±118.74ml);手术时间A组为(205.96±19.61min),B组为(252.80±20.34min),明显优于前路手术C、D两组,与之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2、后路手术A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的(34.17±15.05﹪,48.92±4.27﹪)矫正至术后(93.00±2.03﹪,95.76±1.43﹪),脊柱前、后缘矫正度分别是(58.83±14.92﹪,46.84±4.51﹪),随访时丢失率分别为(6.36±2.89﹪,2.62±1.68﹪);后凸成角由术前的(20.69±5.80°)矫正至术后(6.63±1.13°),后凸矫正率(67.95±0.07﹪),随访时丢失率(2.62±1.02°);椎管术前容积(36.08±11.56﹪),矫正至术后(95.79±1.27﹪),JOA评分的治疗改善率(0.65±0.14﹪)。B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9.14±13.28﹪,48.22±5.44﹪)矫正至术后(92.19±2.20﹪,95.04±2.85﹪),脊柱前、后缘矫正度分别是(63.05±12.63﹪,46.82±4.16﹪),随访时丢失率分别为(6.78±2.52﹪,2.08±0.86﹪);后凸成角由术前的(22.36±5.44°)矫正至术后(6.69±1.05°),后凸矫正率(70.08±0.07﹪),随访时丢失率(3.07±1.54°);椎管术前容积(37.59±13.92﹪),矫正至术后(95.64±1.40﹪),JOA评分的治疗改善率(0.63±0.16﹪)。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ASIA评分,与前路手术C、D组相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的Denis分级的疼痛发生率A组(8.33﹪)、B组(5.00﹪);VAS疼痛评分术前A组(5.01±1.39)下降至(2.33±0.83),B组(5.44±1.30)下降至(2.36±0.85),及术前、术后肺功能指标,与前路手术C、D组相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经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两种手术方式,在恢复椎体高度及椎管容积,纠正后凸畸形,减压改善神经功能症状,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方面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相比,术后即时及远期随访均同样具有明确的可靠性;而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用时,术后疼痛症状的发生及改善,术前术后肺功能的干预影响,并发症的出现方面则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这两种手术方式通过相对简洁直观的后方手术入路及操作达到了充分减压重建、牢靠固定的前路手术效果,是传统前、后路手术优势的完美结合,是目前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非常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洪礼北[6]2011年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程度和脊髓损伤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程度和脊髓损伤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间住院治疗的4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为15~56岁,平均年龄38岁,高处坠落伤28例,砸压伤4例,汽车撞伤14例。2、胸腰椎椎管狭窄程度测量方法及脊髓功能评分:在CT片上测出损伤节段椎管最狭窄处的正中矢状径及损伤节段上、下椎体的椎管正中矢状径,胸腰椎椎管狭窄百分率=1-损伤节段正中矢状径/(损伤节段相邻上节椎管正中矢状径+损伤节段相邻下节椎管正中矢状径)×200﹪。脊髓功能按照Frankel分级进行评定,并设定A级为5分,B级为4分,C级为3分,D级为2分,E级为1分。分别计算出T11、T12、L1、L2、L3五个节段及所有节段椎管狭窄百分率和脊髓功能评分的均数及标准差,并计算出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显着性检验。结果:1、46例患者中,有神经损伤的共18例(占病例总数的39.13% ),其中截瘫2例(占病例总数的4. 34% ),其他具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16例(占病例总数的34.78% ),无神经损伤的共28例(占病例总数的60.87%)。46例患者中,T11骨折患者3例(占病例总数的6.52% ), T12骨折患者6例(占病例总数的13.04% ), L1骨折患者18例(占病例总数的39.13% ), L2骨折患者12例(占病例总数的26.09% ), L3骨折患者7例(占病例总数的15.22% )。2、计算出T11、T12、L1、L2、L3节段及所有节段两者之间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 0.774、0.972、0. 858、0. 518、0.618及0.757,显着性检验(P值)分别为:0.1﹤P﹤0.5、P﹤0.001、P﹤0.001、0.05﹤P﹤0.1、0.1﹤P﹤0.2及P﹤0.001。统计结果提示T11、T12、L1水平节段及所有节段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而在L2、L3节段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在T12、L1两个节段及所有节段椎管狭窄百分率和脊髓功能评分之间具有直线相关关系(两者P<0. 001),而在T11、L2及L3叁个节段椎管狭窄百分率和脊髓功能评分之间不具有直线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1﹤P﹤0.5、0.05﹤P﹤0.1、0.1﹤P﹤0.2)。结论:通过统计分析表明,脊髓的损伤程度与椎管狭窄百分率具有相关性,其中T12及L1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测量胸腰椎爆裂骨折CT片中椎管狭窄百分率可以作为脊髓损伤程度的一个预测因素,并有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建新, 李玉明, 张苏斌, 吕曦[7]2016年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对比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笔者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前路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54例患者(后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丢失、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178.8±55.2)min]、术中出血量[(750.9±85.2)m L]均显着高于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9.3±38.6)min]、术中出血量[(414.3±67.8)m 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后路组的Cobb角(9.6±2.4)°、Cobb角丢失(6.1±1.9)°均显着大于前路组患者的(4.5±1.9)°、(0.8±0.3)°(P<0.05)。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着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均显着提高(P<0.05);两组间术后的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均较好,前路组的缺点是手术创伤大,后路组的缺点是术后Cobb角矫正丢失度大,因此应该根据患者的手术耐受力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考虑。
蒲海波[8]2011年在《椎间盘损伤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影像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间盘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椎间盘损伤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诊治的所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均有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骨折部位CT平扫加叁维重建及全脊柱MRI。②均为椎体爆裂性骨折。③受伤时间少于3周。排除标准:①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及Chance骨折等。②合并脊柱其它部位骨折引起瘫痪的患者。③影像资料不全或不清晰。④骨病、肿瘤、先天性畸形及严重骨质疏松。按照Oner等提出的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间盘损伤部位及程度行MRI观察,将所有患者分为A、B、C叁组。A组:骨折椎体相邻椎间盘无损伤;B组: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损伤;C组:骨折椎体上、下位椎间盘均损伤。观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椎间盘损伤程度与椎体骨折范围、外伤后Cobb角、椎管狭窄率、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性。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设定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根据纳入标准收集到我院2005年-2010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1例,其中下位椎间盘损伤患者只有3例,数量太少,未将其纳入研究。纳入研究患者8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21例,18-79岁,平均44岁。骨折椎体分布,T113例,T1227例,L144例,L214例。无椎间盘损伤14例,占15.9%;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损伤42例,占47.7%,其中Ⅱ型26例,占61.9%,Ⅲ型9例,占21.4%,Ⅳ型7例,占16.7%;骨折椎体上、下位椎间盘均损伤32例,占36.4%,其中Ⅱ型12例,占37.5%,Ⅲ型5例,占15.6%,Ⅳ型15例,占46.9%,。骨折椎体上位椎间盘损伤程度与椎体骨折范围呈正相关(rs=0.77,P=0.000<0.05),与外伤后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rs=-0.05,P=0.78>0.05),与椎管狭窄率无明显相关性(rs=0.13,P=0.22>0.05),与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s=0.19,P=0.24>0.05),与神经功能损伤呈正相关(rs=0.43,P=0.005<0.05);骨折椎体上、下位椎间盘损伤程度与外伤后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rs=-0.39,P=0.83>0.05),与椎管侵占率呈正相关(rs=0.42,P=0.02<0.05),与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s=0.25,P=0.17>0.05),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56,P=0.001<0.05)结论一、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椎间盘无损伤患者占15.3%,上位椎间盘损伤患者占46.2%,上下位椎间盘损伤患者占35.2%。单纯下位椎间盘损伤患者少见。二、椎间盘无损伤患者可采用后路撑开复位固定并重建椎体。叁、骨折椎体上位或(和)下位椎间盘损伤患者,应彻底切除损伤的椎间盘组织,可根据术中椎体骨折范围及置钉稳定性行单节段或双节段融合。
吴李勇, 黄雪梅, 王越, 杨朝勃, 苏盛辉[9]2018年在《后路经椎管减压并脊椎叁柱重建技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21~52岁,平均37.6岁;均为单一节段骨折,T_(11)8例,T_(12)10例,L_112例,L_26例。按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严重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总评分为7~9分,平均7.4分。按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merica Spine Injury Association,ASIA)的神经病损分级,A级4例,B级10例,C级14例,D级8例。36例均采用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分别对比评估术前、术后初期、末次随访时以下各项指标: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ASIA分级评估);后凸畸形矫正(Cobb角)情况;伤椎椎管容积变化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变化情况;记录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及植骨面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3.5(2.8±0.3)h;术中出血量为550~1 350(880±120)ml;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脱、移位、断裂等情况发生。术后神经功能情况:除A级和B级各有1例无明显恢复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7例,D级10例,E级17例。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伤椎椎管容积恢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各个指标在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结果与术后初期复查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后经椎管进行椎体前中柱减压重建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经单一入路同时完成骨折复位、环脊髓360°减压和脊椎的叁柱重建;其椎管减压彻底、即刻稳定脊柱、能达到前后联合入路所能取得的手术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周栋[10]2010年在《前、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的系列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的叁维有限元分析目的应用叁维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健康成年志愿者(男,35岁),采用General Electrics 64层螺旋CT对已经选定的对象进行螺旋扫描及断层图像处理,用CT图像和Mimics软件建立T12-L2椎体叁维模型,模拟L1椎体爆裂性骨折,并分别模拟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前路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和后路减压内固定+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入内固定叁种治疗方法,将叁种模型导入到着名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施加约束和载荷分别加载260N压力和10NM扭矩,模拟叁种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椎体位移和应力传导情况,以及前后路固定器械的受力情况。结果1、从椎体位移分布情况来看,前后联合固定术式下的位移要较其他两种固定方式小。2、从不同固定方式下的应力分布情况来看,前后联合术式更加符合载荷分布原则。结论从生物力学研究角度来看,前后联合术式优于其它两种术式。第二部分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目的评价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1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46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L1骨折18例,L2骨折11例,L3骨折9例,L4骨折6例,L5骨折2例。根据患者伤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33例采用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后外侧植骨23例,椎体内植骨5例,后外侧植骨+椎体成形5例);7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6例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前路改良小切口椎体次全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角)的纠正以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7~58个月,除3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外,43例不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行单纯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患者中3例患者术后一年随访发现后凸畸形角增加伴有伤椎迟发性塌陷,并有5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发现有断钉,其中4例出现椎体内空壳现象。其余患者手术前后后凸畸形角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后凸畸形角亦无明显丢失,植骨均完全融合。结论前后路手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腰椎前凸,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临床均能取得较满意疗效;但后路手术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一些断钉、椎体内空壳、椎体高度迟发性塌陷等并发症。前后路手术各有其特点,术者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以期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第叁部分前路改良切口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严重腰椎叁柱不稳定型骨折目的探讨前路改良切口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严重腰椎叁柱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01月~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6例腰椎叁柱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L1骨折3例,L2骨折1例,L3骨折2例。均伴有不全瘫。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前路改良小切口椎体次全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前后缘高度和后凸畸形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手术疗效情况。结果随访7~18个月,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2例B级中,1例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3例C级中2例完全恢复,1例恢复至D级;1例D级完全恢复。术前后凸畸形角(伤椎上位椎体下终板和下位椎体上终板成角)为31.3°-44.6°(平均41.2°),术后即刻为3.5°-13.2°(平均6.7°)(p<0.05)。随访3个月时为3.5°-13.2°(平均7.0°)、6个月时为3.6°-13.2°(平均6.8°)、1年时为3.4°-9.0°(平均5.2°)及末次随访时为3.5°-13.2°(平均6.7°),随访过程中后凸畸形角无明显丢失。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百分率由术前40% (22%-73%)和66% (35%-82%)恢复到术后的96.5% (93.4%-99.5%)和98.8% (95.8%-99.6%),(p<0.05)。随访3个月时为96.5%(93.5%-99.6%)和98.9%(96%-99.7%)、6个月时为96.5%(93%-99.7%)和98.5%(96%-99.5%)、1年时为96.9%(93.5%-99.6%)和98.8%(95.9%-99.5%)及末次随访时为96.5%(93.4%-99.7%)-98.9%(95.9%-99.6%),随访过程中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百分率无明显改变。植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为3-5个月。结论前路改良切口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严重腰椎叁柱不稳定型爆裂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腰椎前凸,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前路椎管减压结合脊柱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分析[C]. 周杨, 张玉良. 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6
[2]. 前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对照研究[D]. 尹忠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
[3].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植骨技术的应用进展[J]. 刘意强, 韦国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4]. 脊柱前路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D]. 李永华. 浙江大学. 2002
[5]. 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经后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的研究[D]. 于鑫. 泰山医学院. 2013
[6].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程度和脊髓损伤的关系[D]. 洪礼北. 福建医科大学. 2011
[7]. 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与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 张建新, 李玉明, 张苏斌, 吕曦. 创伤外科杂志. 2016
[8]. 椎间盘损伤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影像观察[D]. 蒲海波. 泸州医学院. 2011
[9]. 后路经椎管减压并脊椎叁柱重建技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 吴李勇, 黄雪梅, 王越, 杨朝勃, 苏盛辉. 中国骨伤. 2018
[10]. 前、后路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腰椎不稳定型骨折的系列性研究[D]. 周栋. 苏州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