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采选机制的中美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文献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好的馆藏是图书馆提供优良服务的基础,而建设好馆藏的关键在于文献的甄别、选取,在于选用合适的人担当此项工作。中美两国图书馆在文献采选机制(或称采访分工)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在比较中美图书馆文献采选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模式实行的背景,指出学科馆员采选制的优点,认为美国模式是我国采访工作改革的方向。
1 中美两国图书馆的文献采选模式
1.1 国内状况
国内各图书馆采访部(有的称文献资源建设部)的设置各有不同,有些集中了书、刊、电子资源等各种载体资料的采集,即所谓“大采访”;有些只指图书的采访,期刊采访留在期刊部。然而采访工作的分工却是一致的,均是依据文献的载体形式和语种,一般划分为中文图书采访、外文图书采访、中文期刊采访、外文期刊采访、电子资源采访几大块,并由此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这种分工是粗线条的,采访人员所要面对的是同种载体多学科的文献,馆员面临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与所负责学科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公共图书馆的文献采选任务直接分派给采访人员,而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教师选书制度,尤其是在外文文献方面,意在利用教师的专业之长补馆员之短。然而在实践中这两种采选方式都暴露了许多问题。
1.2 美国的文献采选模式
美国较大型的图书馆通常把采访工作分为“选”和“采”两个工序。“选”归于馆藏发展部(Collection Development Department),选书工作由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 or bibliographer)负责。各馆把馆藏发展需涉及的学科细分成几十类甚至几百类,并依据这些细分的学科来设置学科馆员,分别负责某类或相关几类学科的各种载体类型文献的发展计划、经费控制、挑选、与院系的沟通、利用及咨询等工作。“采”归于采购部(Acquisitions Department),其工作人员称为采访助理(acquisitions assistant),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如采访数据的建立、与供应商的往来等。
美国图书馆采访分工的依据是细分的学科,而不是文献载体形态,实行的是学科馆员采选制。学科馆员制糅合了各学科文献从资源建设到利用之间的整个过程,打破了各部室间业务的分隔。负责馆藏发展的学科馆员主要分布在馆藏发展部及咨询部,不管人员属于馆藏发展部还是咨询部,所有馆藏发展方面的工作均由馆藏发展部主任统一安排[1]。
2 两国实行不同模式的原因分析
2.1 国内图书馆以文献载体类型来分配采访人员的做法与我国的文献发行体系相适应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文献发行有着严格的规定,图书由新华书店系统发行、期刊由邮局发行、进口文献由国家授权给有限的几家图书进出口公司经营,图书馆的各种文献必须分别从这些不同的渠道购进。与发行口相一致,图书馆在不同的“口”配备相关人员,从而形成了上述的分工形式。
2.2 美国图书馆按学科划分由学科馆员负责馆藏发展的做法有其长远的原因
2.2.1 在体制上,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体制及馆员资格认证制有利于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专业馆员
早在1919年著名的《威廉逊报告》就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认证委员会,对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人员进行认证;图书馆专业应该只录取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以提高图书馆员的普遍教育程度[2]。美国图书馆协会(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据此提出了几项图书馆学的标准。
第一,学位教育。20世纪40-50年代,虽然还有少数的学士学位教育存在,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已经成为该职业的标准。因此大部分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毕业生具有非图书馆专业的本科学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各信息学院为了拓宽图书情报学的课程范围,减少传统课程的比重,增加信息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课程,增设了一些新的学位或双学位,加强与其它学科、专业合作办学的能力[2]。所以,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层次较高,主要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育,同时以各专业的本科生为录取对象,从而保证了本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的丰富多样,80年代以来的改革措施使图书馆学教育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造就了许多复合型人才。
第二,馆员资格认证。美国图书馆实行馆员资格认证制,即必须具有ALA承认的图书馆学信息学硕士学位,即Master of Library Science(MLS),但也有些学校给的学位名称稍有差别,比如Master of Information Studies,Master of Information,Master of Arts,Master of Librarianship,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or Master of Science[3]。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都要求在专业岗位上的馆员必须具有ALA承认的学院或系颁发的硕士学位,这部分馆员称为专业图书馆员(professional librarian),从事深层的、技术性强的工作。图书馆内的其它从业人员称为职员,即便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位,也无法获得专业馆员的职位,只能在另外的系列中发展,如采访助理、技术支持或行政管理等。
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资格认证是美国专业资格认证体系(the Association of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ors)的一部分。ALA于1924年成立图书馆学教育公会(the Board of 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开展图书馆员教育的认证项目,该董事会于1956年改名为认证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从1924年至今,美国实行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已有80余年之久[4]。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体制及严格的专业馆员认证制度,造就了大批复合型的高水平的图书馆员,为图书馆提供高层次服务(如实行学科馆员制)提供了人才储备。从ALA上多则“热门职业”的招聘公告上可见,各馆的学科馆员一般还要求拥有第二个硕士学位或修读其它专业硕士课程的一定学分,以及若干年的工作经验[5],从而保证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有足够能力甄别该学科的文献。学科馆员在专业图书馆员中处于较高层次,报酬也较高。
2.2.2 学科馆员制是美国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等教育涌现了“学生消费者至上”的办学理念,学校行政对院系的管理从“控制”向“服务”转变,图书馆等教辅单位更是把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作为目标,学科馆员制的实行是美国图书馆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为了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各项工作做得细致深入,分工细微,体现在学科馆员制上就是细分学科并配备有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负责文献的采访。图书馆越大学科分得越细,如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图书馆网页上所列的学科近300个,耶鲁大学图书馆列有163个学科,由76名学科馆员负责,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分123个学科由48位学科馆员负责,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分60个学科,由26位学科馆员负责。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馆藏发展政策,详细地规定了该学科文献的发展原则和方向。
2.2.3 采选工作由学科馆员负责是实行学科馆员制的结果
美国图书馆界认为:馆藏发展、参考咨询、用户信息素养培训等几项工作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能人为割裂的[6],不熟悉馆藏就不可能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没有与用户的直接沟通,也不可能清楚用户的需求,不可能建设高利用率的馆藏。所以学科馆员同时担负着多项任务,或者说扮演多重角色,如院系联络人、文献采选馆员、咨询馆员、信息素养教员、专题网络导航员,等等[7];有些专业馆员甚至担任专业学术期刊的编辑。当然,馆藏发展和文献采选是学科馆员工作职责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3 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对比
3.1 我国模式的不足
上面提到,我国文献采选的分工依据是文献类型,这种按业务相对集中的模式,无疑方便图书馆与供应商的联系和沟通,但是忽略了对文献本身蕴含内容的关注。每位采访人员面对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所管辖的文献中涉及了各学科,而馆员不可能掌握这么多学科的知识,从而形成了馆员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与所负责学科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对不熟悉学科的文献难以把握,馆藏的发展也只能粗线条地规划,无法做得深入、细致,难以建设高质量的系统全面的馆藏体系。
高校图书馆通常依靠院系教师来挑选文献,即教师选书制,然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在教学和科研,不会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在他们看来是额外的图书馆选书工作。非专职性决定了教师选书不可能对相关文献有长远系统的发展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教师选书的不少弊端,如随意性、不连续、偏重本人的专业兴趣等。完全依赖教师来选书是不足取的。所以即使有教师选书的帮助,采访工作人员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对所负责文献把关,同样面临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与所负责学科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而且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活跃,同一种文献以多种载体形式出版的情况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在不同“口子”重复购进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美国图书馆采访工作中实行学科馆员制的优势
学科馆员负责馆藏发展不仅可化解我国现行方式中不可化解的矛盾,而且由于学科馆员同时担任的多重角色,可促进采访、咨询等工作处于良性循环中。具体表现为:
(1)美国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能胜任文献的采选任务。因为:第一,起码拥有了被ALA承认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硕士学位,保证了学科馆员具有较高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信息素质高,具有了较高的文献识别、文献评价的能力;第二,学科馆员起码有非图情专业的学士学位,甚至拥有第二个硕士学位或者是修读了某专业的硕士课程;第三,细分了专业,缩小了单个馆员所负责的学科范围,仅限于熟悉的比较窄小的学科范围内。所以学科馆员有能力跟踪某学科的发展,对该学科的文献能全面系统地搜集、选购,对该学科的馆藏能较深入地了解和应用。如果借鉴学科馆员负责馆藏发展的方式,能化解我国现有分工中馆员知识的局限性与文献学科的宽广性之间的矛盾。
(2)学科馆员统管所负责学科内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各有详细的发展规划,不同载体的文献之间统筹兼顾,不仅可避免重复购进还可以各取所长,并形成合理比例及最优组合,把馆藏建设成为系统的有机体。
(3)学科馆员同时担当的多重角色,贯穿着文献从收集到利用的全过程。馆藏发展、参考咨询、用户信息素养培训、专题网络导航等几项工作之间互相促进,有着良性循环的效果。而且从院系师生的角度来看,所有涉及专业文献的问题都可以找相应的学科馆员,方便了师生与图书馆的沟通。
可见,采访工作中实行学科馆员制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层次。
4 学科采访馆员制在国内的试行及其发展前景
学科采访馆员的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采访改革的方向,近年,国内已经有些图书馆试行。厦门大学图书馆是首吃螃蟹者,从2001年开始仿照美国实行学科采访馆员制,只是在学科的划分上较粗,并且在外文资料的采选中仍以院系教师为主[8]。最近中山大学图书馆也在采访部推行学科馆员,武汉大学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曾经有学科馆员参与采访工作的尝试。这些采访改革是可喜的进步,但由于人员及相关因素不够理想,目前各馆所试行的学科采访馆员制还有不少欠缺。
当前实行学科馆员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相应的图书馆学教育体制支持,缺乏足够的合适人选来担当学科馆员,所以高素质馆员的培养摆上了管理层的议事日程。近来,我国一些行政机构正在探讨我国图书馆员的资格认证。2003年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加快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整体化、数字化建设的意义(讨论稿)》中指出:要学习国外经验,逐步确立图书馆员资格认证制度[9]。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2005年工作计划中列出了两次有关资格认证的研讨会,分别是:4月在北京召开“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上岗资格认证标准及社会化评审”研讨会,5月在北京召开“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资格认证研讨会”,聘请同行专家讨论并决定高校图书馆馆员上岗培训以及职业认证的各项具体事宜[10]。
而CALIS在资格认证方面已有一些尝试。它建立的编目员资格认证制度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举办了多次中文图书编目员、外文图书编目员、期刊编目员的培训和考核,各成员馆都有一批编目员通过了资格认证,达到了提高高校图书馆编目员业务素质,提高编目质量的目的[11]。但采访馆员的认证比之更为复杂,需要有关管理部门更缜密的筹划。
相信随着馆员素质的整体提高、馆员资格认证的推行、管理理念的改进,将会有更多的馆在采访工作中仿效美国实行学科馆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