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新探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新探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新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缘起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就活动本身而言,它又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而对这种社会实践方式及其效果进行研究、经验总结和理论抽象的学科,就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可说是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就是政治教育;而有些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统一;也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思想教育中侧重于政治内容与政治要求的那部分教育;还有的人认为,它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思想品德心理综合教育的实践等。可以认为,这些观点都曾经指导或影响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并取得了相应的教育效果。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越来越多,接踵而至的问题自然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本身的内容涵盖性,譬如,有人根据目前公民道德教育的实际需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难以涵盖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从而希望将“思想政治教育”改为“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处理好加强应用性研究与提高学理性程度两者的关系,换言之,这一学科也同样存在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关系处理。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称谓不象学校名称,并且容易使人们产生忽视学生理性研究的倾向与错觉。对此,笔者认为,通过改变学科名称的做法不是不可以,但目前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改变名称,况且指望通过改变称谓来拓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表明原有称谓是不够科学的。从这一学科发展的历史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是具有较大的内容涵盖性与功能涵盖性的,目前没有改变这种称谓的必要性,而只需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增加新的诠释或新的理解就可大大扩展它的涵盖性,并且同时提升它的学理性。为此,笔者提出如下理解,即“思想政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概念,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有关“思想政治”的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与“政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思想政治”就如同政党政治、公民政治、政府政治、司法政治、选举政治、伦理政治等都是施行政治治理的一个方面。“思想”同“政党”、“公民”、“政府”、“司法”等一样,也都是政治运作过程中的一个变量,是影响“政治”作用的要素之一。如果以社会的政治运行结果作为函数,我们可以简单推导出以下的公式:政治活动的过程及效果=f(思想,政党,公民,政府,司法、选举……)。但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这种政治治理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硬件”因素的话,那么,任何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治理,都必须紧紧依赖意识形态方面的“软件”因素。因此,思想政治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无数事实表明:不同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会导致政治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差异性。因此,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都会精心设计自己的一套思想政治的体系,并且将这一套思想政治对民众进行灌输和教化,从而形成、调整、改变或强化民众的态度、行为、信仰,塑造民众的政治人格,培育所推行制度体系的合法性土壤,达成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民众拥护。这样的教育就是有关思想政治的教育。但不同阶级旅行思想政治的客观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不仅在于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动机的差别,在于教育途径、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着差别,如是否善于利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道德的、心理的综合方式去影响民众,还在于教育方法方面的差别,如是直露的还是隐蔽的?是急风暴雨、大张旗鼓的还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是缺乏自主选择性的还是自主选择的?等等。值得指出的是,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思想政治方面的不同。

思想政治中所说的思想,主要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研究思想政治,就是研究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体系运作所发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研究社会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我们一度夸大精神现象的作用,一度又贬低精神动力的作用,现正逐步回复到正确理解精神动力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作用的过程之中),研究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民众的影响力、统摄力与感召力,同时也要研究社会民众的精神状况,即从社会与民众个体角度出发来研究社会与个体对该社会意识形态的信任状况,包括政治认知程度与政治情感状态,以及民众对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的倾向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是指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认识、情感、评价、意愿的总和。而这里所说的政治,自然有多种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与“思想”相组合,使得思想政治的内涵就获得了不同的含义。

具体地看,研究思想政治,主要包含以下三大内容,第一,研究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于该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与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的表征状况。这种状况又主要包括表征的普遍性、准确性、持久性等。一般而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该上层建筑是对该经济基础的反映。从一定意义来说,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对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的反映,而这种利益反映或利益代表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仅仅代表本阶级中的少数人的利益?还是代表着本阶级的大多数人的利益?抑或代表着社会大多数成员(其中包括本阶级成员、同盟阶级的成员)的利益?就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利益表征状况看,它们的“普遍性”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社会意识形态往往代表着剥削阶级独自的利益,并且这种利益与社会广大民众的利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与冲突。而无产阶级占据社会统治地位后,它所施行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准确性,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表征的全面性与确切性。社会意识形态对利益的表征状况,不是一种自我标榜与自我认定的过程,而是以它所言称表达对象的认可状况作为评判依据和评判标准,即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最直接的实践和经验依据。所谓持久性,是指社会意识形态表达阶级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持续程度。其中自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即由于人们的利益是不断变化、发展和丰富化的,而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则具有相对稳定性,指望以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去不断准确表达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大多数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这不仅要求社会统治阶级能够及时把握社会群众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变化状况,而且要不断调整和丰富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方式,使之能够适应对利益的表达需求。第二,研究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对该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及其社会矛盾的调整状况与程度。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应该表征本阶级和社会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应充分展示它的调整功能。这就产生了一个前提,即它有没有这种的功能?如果有的话,那么这种功能是否齐全?如是否对阶级之间、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状况具有及时把握的敏感性、对利益矛盾与冲突进行调整的适时性、以及这种调整的公正性等。更进一步看,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对象是十分丰富的,它对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的调整在逻辑上应该是直接发生作用的,但由于利益关系通常会经由各种观念状况,乃至社会心理、整合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对象便变为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系了(包括如需要、兴趣、动机;认识、感情、信念、意志;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包括人的行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于是,它对利益关系与利益冲突的调整就变为间接为主了。由此,思想政治必然要研究社会意识形态对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心理反映、行为表现等产生的影响。第三,研究如何将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及其要求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就是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在这种内化过程中,必须注意人们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观反应,即研究社会、社会群体与个体社会成员对社会形态的政治信任状况,包括他们的政治态度状况;必须注意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途径与方式,而且要注意这些途径与方式的改革并与时俱进。

三、思想政治的类型与功能

由于对政治的不同理解,使得思想政治表现形式呈多样化的状态,出现不同的类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

按照思想政治的发生作用的内容来分。可分成:伦理型思想政治、宗教型思想政治、政治型思想政治、科技型思想政治等。

按照思想政治的性质来分,可分成:专制的思想政治、自由主义的思想政治、民主的思想政治;或者是传统型思想政治、个人魅力型思想政治、法理型思想政治等。

按照思想政治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作用来分,可分成:主导型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挂帅论)与附属型(保证论、服务论)思想政治。

按照不同社会形态来分,可分成:奴隶社会的思想政治、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资本主义的思想政治、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

 对于思想政治的分类当然还可以有很多角度,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不论思想政治在内容或表现形式上是多么个性化,任何一种思想政治都不能回避思想政治在功能上的共性特质——那就是:解释政治规范,谋求政治认同与政治拥护,维护政治组织与政治机关的合法性与权威性,缓解利益矛盾,调整政治价值观与态度,进行政治沟通,集中民智民意,进行政治设计,构建政治理想,进行政治整合,塑造政治人格,提高政治生活品质,从而或加强政治控制或摧毁原有的政治认同对象(包括政治规范、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等)。

思想政治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阶级,具有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不同时期、阶段的思想政治会具有某一类型的典型的个性特征。然而,思想政治又兼具共时性的特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经常会同时在一个国家的一个时期出现,因此,种种的思想政治的类型,虽然有的已经为时代所抛弃,有的与现代性的政治格格不入,有的与民主政治遥相呼应,但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彼此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或单独存在,而常常是处于互相交错、互相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存在状态。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经过研究之后,选择符合统治阶级政治观的思想政治,代表政治发展前进方向的思想政治来进行全民的全面教育,以便达到让民众接受、认可、信任并贯彻、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的功能与内容是存在正相关的互动关系。内容符合人们的利益,就会强化功能;功能一旦正常发挥,新的内容内就更容易产生作用,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就深入人心。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入日暮西山的境地。

四、思想政治与教育之间联系的表现形式

本文所谈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制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它的具体容、表现形式特点是随着对政治的不同诠释即政治观的差异而变化的。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有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阐发对政治的理解,由此也形成了形形色色、斑驳陆离的政治观。在这种不同的政治观的构架之下,思想政治也出现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1、把政治理解为“善”、“仁”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侧重体现为思想伦理、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古代,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政治理念总是与道德伦理水乳相容。也就是说,人们出于善良的愿望,把政治视为旨在实现正义与至善,倡导重美德,施仁政治,尽管两者在赋予道德价值的具体含义上不尽相同。与此对应,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体现为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主要是想通过“修身、齐家”,追求德行,然后“治国,平天下”。只是,这样的“思想政治”在西方世界是昙花一现,而在中国却长盛不衰。至今仍然对现实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

2、把政治理解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上帝的旨意时,则当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侧重于普及神学宗教的思想要求。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把希望寄存于彼岸,不相信人的现时的力量,并且始终贯穿着神秘主义的色彩,从而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在政治上出现教条化,人的思想受到束缚,迷信盛行。当然,神秘主义的思想政治由于是通过信仰来规范人的行为,解决精神支柱的问题,因此也在客观上从反向培养了人们对信仰的追求与忠贞,这种对理想与信仰的忠贞,也是人类情感发展的必需物之一。

3、当把政治主要理解为阶级之间的斗争时,“思想政治”的主要内涵就成为倡导和保持阶级斗争的一套规制及其要求,相应的教育也就主要侧重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教人如何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尽管人们可以将“阶级之间的斗争”理解得非常宽泛,即不仅包括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非敌对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涵盖阶级内部的矛盾。但这种类型的思想政治,在处理阶级之间关系时,其基本倾向是突出斗争性,以致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也容易将斗争扩大化,其基本特征是批判、斗争、搞运动。这种理解认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思想观念都是水火不容、互不兼容、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主张政治就是只有一种言论、一个版本,不应该存在不同意见。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的思想不活跃,观念单一化,政治上受到极大的压抑,政治生活极其单调、枯燥。这种情况在党的八大之后开始出现,到“文革”时发展到极致,从而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和社会损失。这种恶劣的后果尽管在今后已为人们所警觉,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们的消极情感体验,构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定杀伤力,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定场合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时,人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的缘故之一。

4、把政治理解为“治理、管理”,即动员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侧重体现为思想政治要求的教育。如果将政治理解为一种公共治理,即动员广大民众参与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话,那么,思想政治的主要内涵就成为思想引导、思想沟通、思想说服等,相应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也就成为思想动员、社会沟通及其要求方面的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建设、说服、培养与塑造。就是帮助人们在面对众多的思想观念时,能够学会把握与选择,同时也学会质疑和场弃,以有利于社会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削弱和消除那些消极、落后和腐朽败落的观念,树立和弘扬积极、先进和高尚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润滑社会政治运作,激励个体、社会的政治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政治生活质量。

5、把政治理解为“艺术”时,思想政治的内涵就更加丰富,相应的教育要求也就愈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关斡旋、谈判、协商的双赢理念和知识、技能、技巧等的培养与塑造,以实现社会与人们最大的政治预期。

当然,思想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什么样的形式,但有时也会产生内容与形式的不统一。这就是提出如下的假设:专制的思想政治是否会采用自由自主的教育方式?而民主的思想政治是否会采用强制为特征的教育方式?这一问题如果进行深入研究的话,是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而其中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即不同思想政治运作形式中存在着某些相通的因素,因此决定着可以相互借鉴、汲取、采纳。而不同的思想政治与不同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之间,可能存在着许多组合方式,研究这些不同组合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或许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也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

总而言之,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社会制度,任何国家都具有的一种政治功能与手段。无产阶级有思想政治,资产阶级亦有思想政治,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质都是要通过教育,让某种思想对政治运作产生积极效果。无非是具体内容,途径方法各有迥异,互有不同罢了,最后的结果都是维持政治统治,进行政治治理,达成政治认同。

写作本文的意图,主要想拓展一些新的想法,并引发学术同行产生更多的新的想法。

标签:;  ;  ;  ;  

思想政治教育新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