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1978-2007年的经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口商品论文,结构论文,方式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出口贸易是一国国内市场不断外延和进口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并与消费、投资构成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出口贸易还是国内企业开阔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和享有外溢效应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7.5亿美元,经过30年的发展,2007年增加到12180.1亿美元;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4.6%上升到2007年的37.57%,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也相应地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了第3位。伴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的演变和转换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Dowling and Ray(2000)对过去20年亚洲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亚洲地区的出口结构和贸易体制、出口构成的变化和创新以及进口结构的变化和深层次原因;魏浩、马野青(2006)对我国1994-2005年出口商品的国际地区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的地区结构整体上表现为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杨汝岱、朱诗娥(2008)考察了我国1978-2006年对外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演变,在SITC三位数分类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4大类产品,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国际竞争力系数和出口结构相似指数等不同指标考察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结果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张桂梅(2008)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出口贸易主体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等4个角度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历史演进做了分析,并对这种演进的原因进行了探讨;Amiti and Freund(2008)对1992年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和制造业中的纺织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制造业中的计算机和电子类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笔者将重点分析1978-2007年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以及相应的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阐述两者之间的变化逻辑及其一致性。
二、出口商品结构、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及其分类
1.出口商品结构的含义及其分类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出口贸易额与整个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或者比重来表示。一国出口商品结构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产业结构状况来决定的,因此,它可以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出口商品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者的比值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制成品比重越高,该国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就越高,参与国际交换所获得的比较利益也就越大。其中,初级产品可分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成品可分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按照联合国的分类方法,初级产品又被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中的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被归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其他产品则被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傅朝阳、陈煜,2006)。
同时,由于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直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结构演进进行分析。机电产品通常包括金属制品、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等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通常是指运用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等技术生产的产品。
2.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及其分类
贸易方式是指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各种交易的具体做法。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每一笔交易都要通过一定的贸易方式来进行。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一般贸易是指在我国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各类公司、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单边进出口的贸易。加工贸易是指一国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进料加工;第二种是来料加工。
出口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即指将我国传统的主要依靠粗放使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实现的贸易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等途径,从而使出口贸易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达到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集约型出口贸易增长。
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到出口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出口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经历了若干次重要转变。诚然,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促成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也是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历程
笔者从出口增长率、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位次等指标来描述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出口额在世界上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7年的9%;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6%上升到2006年的37.57%。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2002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5%,出口增长率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图1 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演进
资料来源:1978-1979年数据来自于中国资讯行中的精讯数据、1980-2007年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历年《中国对外经贸年鉴》。下文除非特别标明,资料来源与此相同。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
1978年到2007年期间,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除个别年份外,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很明显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54.8%左右,下降到1990年的25%左右,进而下降到2000年的10%左右,并于2007年下降到历史最小值5.05%。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的地位则逐渐上升并日趋主导地位,特别是1992年以后,其主导地位日趋明显。在1978年到2007年期间,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很明显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78年的45.2%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74%左右,进而上升到2000年的90%左右,并于2007年上升到历史最大值94.95%(见图1)。
根据图1所显示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0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较小但在缓慢上升,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份额较大但在缓慢下降,而且总体上初级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高于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额。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份额的54.8%,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5.2%的份额;而到1980年,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9.7%。
第二阶段(1981-1985年),这一阶段虽然大部分年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但是变化幅度不大,而且有反弹的趋势。198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例首次降到50%以下,降为46.57%,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3.43%。然而在1985年,初级产品出口比例再一次超过50%,达到50.56%,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则降为49.44%。
第三阶段(1986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持续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例迅速下降。1990年,初级产品所占份额降到25.6%,2000年,进一步降到10.2%,到2007年,则降至5.05%;同时,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在1990年,这一比例为74.4%,2000年上升到近90%,而到2007年达到94.95%。可见,工业制成品已经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2.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结构的演进
对于工业制成品的细类来说,在1980年到2007年期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直是由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构成,但是,不同类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变化和地位却各不相同。就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而言,其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历年都在20%-40%之间徘徊,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了轻微的下降趋势,并于2003年出现历史最低值,所占比重降为17.11。但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相比,此类商品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比较高,约占整个出口的1/6。就机械及运输设备而言,其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由1980年的9.36%左右,上升到1990年的12.09%左右,进而上升到2000年的36.92%左右,并于2007年上升到历史最大值49.91%。同时,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的演进分界线也很明显,1992年前后的演变趋势有较大的不同:1992年前,除未分类产品外,其他细类的变化是比较平稳的,变化幅度不大,1992年之后,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未分类产品的变化幅度较小,但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变化较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于1996年超过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2001年超过杂项制品,于2007年成为我国绝对的出口主导商品(见图2)。
图2 我国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的演进
3.按联合国分类的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演进
自1986年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升级为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后,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分别占出口总额比重的变化。除个别年份外,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则持续上升。也就是说,前述图1列示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持续上升态势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二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
第一阶段(1980-1986年),1986年及其以前,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处于主导地位,是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主力军。具体而言,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虽然在这一期间有所波动,但一直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一并于1985年达到最大值,1986年其所占比重急剧下降,为36.43%,但仍然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35.01%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9.14%。
第二阶段(1987-1991年),劳动密集型产品首次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由1987年的37.64%上升到1991年的43.22%,成为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在这一阶段,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由1987年的33.55%下降到1991年的22.45%。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由1987年的10.08%上升到1991年的15.25%。
第三阶段(1992-2002年),资本密集型产品首次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自1985年(最低点7.79%)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并于1992年首次超过资源密集型产品,但这一阶段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出口贸易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密集型产品主导的。2003年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达到47.32%,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从而顺利完成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轻纺产品等)向资本密集型(化工、机械及运输产品等)的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见图3)。
图3 按联合国分类的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演进
另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重点分析这两种产品的出口演进情况。
4.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演进
1991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也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从1992年的28.9%上升到2007年的60.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1992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57.6%。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1985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等8个部门的报告,做出了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机电产品出口的战略地位,并采取扶持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为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1999年我国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努力提高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的进出口比重。科技兴贸战略推动了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机电产品开始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增长点(见图4)。
图4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演进
表1显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电器及电子产品和机械及设备,这两种产品的出口占据了机电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但两者的演进状况不同,电器及电子产品所占比例是先下降后上升,于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值39.13%,机械及设备所占比例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并于2003年达到最大值36.68%;其次为金属制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其比例有小幅波动,但历年都未超过10%,且都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
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的演进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一国(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其出口商品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新技术产品以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征对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一国(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除1993年以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103.2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1655.4亿美元,2005年达到2182.5亿美元,2006年达到2814.7亿美元。以2007年为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47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8.56%,占工业制成品的30.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见图5)。
表2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集中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这3个高新技术行业的出口每年占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7%以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1999年的69.83%上升到2003年的最高点83.35%;电子行业位列第二,多年来一直占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11%左右,并于2003年之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于2007年达到最高值13.13%。
综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具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表3所示。
上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演进的5个阶段包含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3次转折,具体如表4所示。
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轨迹是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高度相关的,同时也是不断演进、升级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制订和实施的“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中央提出并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3三次转变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同时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政策的鼓励与扶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利用外资政策及加工贸易政策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固然和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密切相关,同时也和贸易发展方式的变化密切联系。
1.贸易发展方式的比例变化
出口贸易方式结构的演进,与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特征一致,表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1981—1992年),一般贸易比例高于加工贸易,但是一般贸易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而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迅速上升。一般贸易所占比例由1981年的94.5%下降到1992年的51.42%,并于1982年达到历史最大值99.66%;而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则由1981年的5.14%上升到1992年的46.64%,其间在1982年处于历史最低值0.24%。根据一般贸易比例的变化情况,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即1981-1986年,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均在80%以上;1987-1992年,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在50%-75%,但一般贸易在这一阶段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图7 我国加工贸易内部结构的演进
第二阶段(1993-1994年),加工贸易比例首次超过一般贸易,但不稳定。1993年,一般贸易所占比例为47.08%,加工贸易所占比例为48.23%;而1994年,一般贸易所占比例为50.87%,加工贸易所占比例为47.09%,两者呈现交错不稳定的特征。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加工贸易比例超过一般贸易,1995年至2003年,两类贸易方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加工贸易保持在50%左右,一般贸易保持在41%左右。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我国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扶持力度,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其他贸易方式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4年开始,我国加工贸易所占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2004年的55.28%下降到2007年的50.71%,而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所占出口比重则不断上升,分别由2004年的41.06%和3.66%上升到2007年的44.22%和5.07%。
2.加工贸易内部的比例变化
1994-2007年期间,我国加工贸易中的进料加工贸易占有绝对优势,但通过观察,1999年是分界线,1999年之前,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逐年降低,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所占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后,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则逐年上升,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分别于2006年达到最大值81.49%和最小值18.51%。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加,以及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与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由表5可知,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轨迹和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说,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成了我国贸易发展方式的一次又一次转变。在整体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中,结构上的表现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高于初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速高于机电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高于轻纺产品及其他一般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和升级。贸易发展方式上的表现则是加工贸易的出口高于一般贸易,但近年来两者所占比例的差距逐渐缩小,呈现一股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因此,我国出口产品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也在逐渐改善,客观上说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提高的混合增长方式。
五、结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同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规模偏低,大众传统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缺乏品牌、创新、宣传、售后服务和全球营销战略等综合性的竞争手段。根据前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剖析,未来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政策研究,保障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我国外经贸结构调整的要求,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加强政策对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优先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出口品牌建设;二是着力调整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三是增强一般贸易竞争优势,促进一般贸易的结构调整。发展重点放在增值较大的环节上,提高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扩大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
标签:一般贸易论文; 加工贸易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劳动密集型企业论文; 资本密集型论文; 资本总额论文; 机电产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