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和米非司酮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柳雪飞

崇阳县人民医院 湖北咸宁 437000

【摘 要】目的:研究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因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而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米非司酮,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贫血症状改善情况与不良反应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联合应用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与米非司酮治疗,不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极大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而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很有价值。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米非司酮;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又被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围绝经期妇女中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患者卵巢功能不足、内分泌失调,继而出现月经不规则变化症状,极大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具有创伤小、疗程短、恢复快的优势,但由于患者长期大量失血,若在治疗同时减少患者月经量,则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特选取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100例,以探讨子宫内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经过宫腔镜与诊断性刮宫得以确诊,有经量增加、经期加长、月经紊乱等症状。排除肝肾功能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米非司酮过敏患者、近期服用雌激素药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年龄为41至54岁,平均为(47.6±3.7)岁,病程为5月至4年,平均为(2.2±0.4)年。对照组年龄为40至55岁,平均为(47.3±3.8)岁,病程为5月至5年,平均为(2.3±0.5)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论是年龄、病类、病程等都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患者术前用1%聚维酮碘液冲洗阴道,用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提前灌肠。先硬膜外麻醉或静脉全麻,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膨宫液,压力为90至100mmHg,保持电凝功率为35至55W。患者取截石位,消毒后将宫颈口扩张,用刮宫法薄化子宫内膜,将电切镜置入,对后壁、左前壁、前壁及右侧壁宫腔内膜按次序切除,然后将包括子宫内膜基底与其下1至2mm肌肉组织的宫底内膜进行切除,保证不得损伤较大血管,用球状电极对创面电凝。术后做好抗感染、生命体征与出血量观察、电解质平衡工作。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米非司酮,该药为浙江仙琚制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648,患者睡前口服,每次10mg,连续服用3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疗效判定标准,痊愈:3月后复查结果为月经的周期与量恢复正常;有效:存在少量月经、点滴状月经以及闭经情况;无效:出血量与月经周期等无变化。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有效率之和。②不良反应主要是盗汗、潮热、烦躁与腹痛等。

1.4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特应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来比较组间数据资料,用卡方检验来比较计数资料,若p<0.05,即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对比(n(%))

 

注:*表示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疾病,主要因为患者卵巢功能不足、生殖调节神经内分泌异常,从而出现无排卵性子宫出血,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过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子宫切除术,由于子宫具有激素分泌功能,若直接切除会影响患者内分泌调节[2]。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直接将子宫内膜功能层、基层与下方稍许肌肉组织切除,防止子宫内膜再生,不仅能保留患者子宫,而且还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米非司酮属于抗糖皮质激素与孕激素的甾体类药物,少量的米非司酮在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中应用效果较好。该药虽无孕酮活性,但和孕酮受体亲和力较强,在卵巢粒细胞上应用能让残存卵泡萎缩,让粒细胞凋亡以达到闭经目的闭经或者减少月经量的目的,极大防止了术后贫血情况的发生。据报道,服用米非司酮会影响患者激素水平,但经余丹等研究表示,小剂量米非司酮不会明显降低激素水平[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联合应用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与米非司酮治疗,不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极大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而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很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鑫.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36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5):40-41.

[2]张建云.诊刮后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3):179-180.

[3]余丹.宫腔镜电切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2例[J].中国药业,2014,23(05):73-75.

论文作者:柳雪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  ;  ;  ;  ;  ;  ;  ;  

宫腔镜子宫内膜电切术和米非司酮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_柳雪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