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_政治论文

论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_政治论文

邓小平政治现代化思想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政治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于积极推进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现政治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政治现代化一词最早源于西方政治学,它也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西方政治学界至今对政治现代化的界定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如享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1〕他还把权威的理性化, 新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社会各阶级广泛的政治参与作为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标准。布莱克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并且,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2〕

我国的政治学界和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专家们,对政治现代化的界定也是不尽一致。如罗荣渠在给现代化下定义时就曾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在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3 〕钱乘旦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变的过程。那么,究竟该怎样定义政治现代化呢?我们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中,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过程,其判断标准是政治运作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度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

美国著名学者布莱克在进行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中,将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间标志。因为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政治权力从传统统治集团向现代化领导集团的转移,而且也预示着大规模社会改革和政治重组运动的全面展开。我国虽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开始迈向政治现代化,但真正步入政治现代化的轨道却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这可以从我们党建国后曾先后四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来说明。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第二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1975年初,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同年3月,重新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在各省、市、 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指出:“到本世纪末,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还有二十五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4〕这是我们党第三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但是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我们党提出的这三次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均未能坚持实施。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党第四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一次,我们党提出了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才真正地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5 〕建国后前三十年的曲折发展使我们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6〕而没有政治现代化,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把实现政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写进了党章和宪法。我国也从此步入了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二、以适度的政治控制确保政治稳定是我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政治稳定是政治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政治现代化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不仅为现代政治发展理论所揭示,也为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实践所证实。在传统社会里,政治稳定在社会动员水平低、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低和政治发展目标单一、节奏缓慢的条件下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和政治现代化成为现代社会的追求目标,社会动员水平的日益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日益增强和政治发展的目标多元化与现行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尚未达到有效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之间产生的巨大反差,则使政治稳定的实现越来越难。所以,享廷顿指出“现代性产生稳定,但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9 〕而政治现代化的推进又要求保持相对的政治稳定为先决条件,因此,对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国家来说,如何保持政治稳定以促进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成了其政治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国家,同样如此。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要推进各项现代化事业,就必须保持政治稳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0〕“我们必须排除干扰,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11〕

那么,该怎样实现政治稳定呢?邓小平提出了以适度的政治控制来实现政治稳定。他指出,“我们要让国内外明白,加强控制是为了稳定,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12〕为此,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控制方式。

第一,法律控制。法律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是消除政治不稳定、制止政治动乱,惩罚组织和参与政治动乱者的重要武器。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要“同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进行有效的斗争。进行这种斗争,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13〕对于容易引起政治不稳定的游行、示威、罢工等非正常的民意表达方式,邓小平提出:“为了保证安定团结,建议国家机关通过适应的法律法令,规定罢工罢课事前要经过调处;游行示威事前要经过允许,指定时间地点;禁止不同单位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串连;禁止非法组织的活动和非法刊物的印行。”〔14〕

第二,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权是实现政治控制的主要工具,它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强力机关既可以用民主的手段来解决其内部矛盾以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导致政治不稳定;也可以用专政的手段来镇压敌对分子的破坏和反抗,以确保政治稳定。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权一方面可以利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避免因矛盾的激化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另一方面它可以用专政的方法来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的敌对分子。对于后者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15〕“要争取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人民民主专政不行,不能让那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造谣诬蔑的人畅行无阻,煽动群众。”〔16〕“对专政手段,不但要讲,而且必要时要使用。”〔17〕

第三,政治舆论控制。政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它一经产生就可以对国家政治稳定起着促进或破坏作用。正确的政治舆论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维护安定团结自觉性和对推进政治现代化建设的理解与支持。错误的政治舆论则会混淆是非,歪曲真相,制造矛盾,煽动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所以,必须实行适度的政治舆论控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确保政治稳定,在采取政治控制时,必须以不妨碍政治现代化建设为限度,否则,政治控制就会走向政治专制,那样不仅不会促进政治现代化建设,反而会造成政治倒退。

三、积极稳妥地实行政治改革是我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纵观各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史,可以发现,不论是前发现代化国家,还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政治革命,即用革命暴力的方式打破传统的专制制度代之以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是政治改革,即在不同暴力打碎现存的政治制度前提下,通过政治变革,使传统的专制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在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两种方式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其选择原则是:根据具体国情选择相应的实现方式,依据重大历史阶段的变化,及时调整实现方式。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迈向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两种方式都使用过。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运用政治革命的方式,粉粹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为中国迈向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方面利用政治革命的方式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反革命的任务,另一方面又用经济改造和政治联盟的方式完成了三大改造并用政治改革的方式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则应由政治改革完全取代政治革命。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准确地把握住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了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当时毛泽东在分析我国政治发展的现状时就曾指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制度存在着某些环节上的缺陷,必须通过政治改革予以解决。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到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逐渐改变了他原来的通过政治改革解决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推进政治现代化的主张,错误地发动了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大化大革命”,结果导致了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大混乱、大倒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进行所谓的‘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是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18〕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我们只能通过政治改革的方式兴利除弊,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以解决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我国政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时,全面分析了我国以往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终身制、官僚主义、特权、个人崇拜、重人治、轻法治等等。这些问题和弊端有的是属于政治行为方式上的,有的属于政治体制上的,有的属于政治文化上的,但表现最为突出、最为集中的则是政治体制上的。因此,我们的政治改革就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相应地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了党政分开、权力下放以解决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并相应地进行了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政治文化上,我们为消除封建专制主义遗毒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开展了以重法治、重参与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建设。在政治行为方式上,我们抛弃了以群众运动、大民主为核心的所谓:“政治大革命”的方式,确立了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方式来促进政治发展的新型政治行为方式等等。这些改革对我国政治的发展和政治现代化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还必须看到我国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远未得到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和弊端如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9〕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当然,政治改革“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21〕要有领导、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此外,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推进政治现代化建设还涉及到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化国家政治现代化建设经验的问题。对此,邓小平认为,一方面,我们可以批判地借鉴西方现代化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就是“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22〕

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邓小平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23〕我国作为一个向现代化过渡的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之所以如此,它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坚持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由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所决定的。

坚持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决不是共产党自封的,它是由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所决定。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大倒退的时期,国家的政治独立,人民的自由民主完全沦丧。为使中国实现独立、自由、民主,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都未能实现这一理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的实现带来了希望。经过二十多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统治,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从而使中国的政治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治现代化的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为领导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间也现出过失误和挫折,但取得的成就则是举世瞩目的。我们不仅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且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走上了制度化、法律化的道路。所以说,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代化。”〔24〕

其次,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由我国政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导向所决定的。

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25〕这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所追求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为导向。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以社会主义为导向呢?就是要坚持共产党对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因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以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前提条件的;是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是以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政治改革为发展动力的;是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法制为基本保障的。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实现的条件、基础、发展动力和保障就不复存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注释:

〔1〕《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5 页。

〔2〕参见《现代化的动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13页。

〔3〕参见《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183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

〔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页。

〔9〕《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9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7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1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1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5页

〔17〕同上,第197页。

〔1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11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9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2页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268页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5页

标签:;  ;  ;  ;  ;  ;  ;  ;  ;  ;  ;  

论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