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几个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党风廉政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中央纪委研究室在广东、上海、山东、天津、四川、甘肃、河南、黑龙江8省市进行了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 本文结合调查的情况,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谈几点看法。
一、对形势问题的认识
当前一种看法认为,腐败现象仍在发展蔓延,今后一个时期这种趋势不能改变,形势不容乐观。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座谈中,他们也表示了这样的担忧,主要是从现行体制和市场机制上看问题。在纪检监察系统内这种忧患意识还要强一些。此前在山西省的一项调查显示,纪检监察系统的干部对形势的估计低于社会总体,其中对党群关系,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估计分别低于社会总体20%和16%。对权力监督情况,认为好的,社会总体为30%,纪检监察系统的干部为3%。然而,这次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出, 群众对近几年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果的感受和认可程度比人们一般的议论和预料得要好,而且今年的情况又好于去年。包括对腐败势头的遏制情况、社会风气、满意程度和信心程度。调查还显示,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发生在领导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将会增加的为13%,认为没有变化和减少的占43%,认为难以预料的为42%,他们之间形成的比例大致上是1.3∶4.3∶4.2。 实际上在群众中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腐败现象一定呈发展蔓延趋势的占一成多一些,四成以上的人对今后形势变化持乐观态度,另外四成持谨慎态度。现在我们的干部对反腐败斗争信心不如群众高。1996、1997两年的全国问卷调查都显示出,表示信心不足的,机关干部高于群众。群众对反腐败斗争信心提高的原因在于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做出重大部署。中央纪委提出了三项工作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形成了新的战略格局和全党抓反腐败斗争的大气候。反腐败斗争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坚持查办大案要案,并在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方面做出不懈努力,腐败发展蔓延的大势头得到了遏制。几年来,工作不断深化,思想更加明确,认识更加清醒,逐步形成了一套方针、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恢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维护社会稳定、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几年来反腐败斗争发展健康,局面有了很大转变。但问题仍很多。从1993年至1996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年递增9%左右, 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干部年递增12%左右。
总结我们十几年来反腐败斗争经验,特别是近五年情况,最重要的就是一条,长抓不懈。我们在黑龙江的座谈反映也是这样,认为十几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经过几次反复,近五年同过去相比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这五年是持续反腐败的五年,反腐败各项任务、工作格局和工作方式都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政领导两手抓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已近十九年,只有这五年的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旗帜最鲜明,态度最坚决,工作力度逐年加大,成效一年比一年明显。分析今后一个时期腐败现象变化趋势,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能象近五年这样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并结合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大治本力度,腐败发展蔓延的势头就能得到遏制。
二、对“腐败高发期”问题认识
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党政实际工作部门,“腐败高发期”的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认为中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因而处于腐败高发时期,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腐败发展蔓延势头将逐渐消退,这个过程要延续到下个世纪的很长一个阶段,甚至有的还认为要延续到下个世纪50年代。这个理论来源于美国学者亨廷顿。他提出腐败程度与社会经济现代化一致,美国19世纪、英国18世纪和19世纪前期腐败猖獗,均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针对这个理论,我们根据这次调查情况进行了实证性分析。结果表明,腐败程度决定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视程度。接受调查的8个省市, 凡是群众认为所在地区领导重视反腐败工作的,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评价就高。从省际上看,领导重视程度和群众总体评价排列情况是沿海高于内地。而从一个省的情况看,又呈现出另外一种情况,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领导重视程度和群众总体评价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状态,看不出经济发展和体制上、区位上的优势。领导重视程度排列:广东是茂名市、深圳市、东莞市、河源市,山东是泰安市、烟台市、荷泽地区、青岛市,黑龙江是绥化地区、双鸭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四川是雅安地区、广安地区、成都市、内江市。这种排列同群众总体评价排列完全一致,无一例外。上海市5个区县的排列是,南市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宝山区、 南汇县。情况表明,老市区虽然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些,但是他的工作基础好,领导重视,群众满意。
“腐败高发期”的理论脱离了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缺陷在于:(1 )离开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2)没有看到党的领导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体制, 忽视了我们好的工作基础和优良传统;(3 )背离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在当前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允许我们走英美的老路,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腐败;(4 )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如果不坚决制止腐败,腐败就有可能形成为一种新体制。这也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腐败高发期”理论对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把腐败看成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任其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有关方面应组织力量对这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阐述。我们在座谈调查中,各方面普遍反映反腐败理论建设不足,重视不够,对新时期反腐败的规律缺乏深刻认识,“对立论”、“自然论”、“先后论”还有很大的市场。我们也深深感到,目前反腐败理论建设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成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障碍,必须下大气力扭转,才能使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三、纠风工作的启示
这次调查,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评价好于去年,满意率提高6.9%。满意率在一年内提高6%以上,这是自1993年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以来几次问卷调查都没有过的。那么,是什么因素使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评价有了较大提高?调查表明,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评价最主要的依据是社会风气的好坏。(在回答“您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看法主要来自哪些方面”的八项选择中,回答社会风气的最高,为61%。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廉政状况45.6%,宣传教育36.6%,基层组织的廉政建设状况36%,揭露出的领导干部中大案要案34%,县处以上领导干部廉政状况32%,本单位廉政建设状况20.1%,本地区廉政建设状况20%)纠风工作恰恰处在反腐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结合点上,社会影响大,社会认可程度高,特别是在改革发展较快的地区人们普遍对纠风工作感到满意。64%的人认为社会风气、行业风气明显好转或有所好转,比去年增加11个百分点。山东达76%,广东为73%,天津为70%,上海为68%。这种排列也同各地方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评价是相当的。应当说,纠风工作的突出成效是今年人们给予反腐败工作较好评价的关键因素。尽管调查显示出群众认为查处案件比去年有力度,增加了15个百分点,但是认为查处案件有力度的只有38%,有的省不到25%。主要原因是领导重视不够。特别是内地,认为领导重视的只有43%,有地区还不到35%。调查还显示出群众对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领导的廉政状况评价仍是不高。查办案件加大力度,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干部廉洁问题,因而对群众评价当前党风廉政状况的影响要比纠风小得多。调查表明,社会风气状况同揭露出的领导干部中的大案对群众评价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为61∶34。
纠风工作为什么能深入下去取得好成果,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形成了部门、行业与群众共同趋动的双向机制,二是重改革、重建设。纠风工作开始也是阻力很大,尽管群众意见很大,但是一些部门、行业老是以为人家同他们过不去,看别人问题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收效不大。随着改革的深入,面对市场竞争,这些部门逐渐认识到行风对自身生存的重要性,工作主动起来,有的主动找纠风部门帮助他们监督。纠风出效益,部门领导重视,自觉性强,这就同群众利益和要求结合起来了,形成双向趋动机制。同时,纠风工作又明确提出纠建并举的方针,强调重在建设。这实际上也是把纠风工作同改革发展联系了起来。我们在调查中感到,群众不仅仅看经济成果,甚至把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社会改革措施看得更重。安徽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您最希望的是什么”的单项选择中,选择党风好转的同选择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为64∶26。在多项选择中,认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是政府廉洁的为72%,社会风气好转的为60%,区位优势的为3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人的各方面素质提高,人们的关注点必然转向社会发展这个主题上来。尤其是发达地区这方面的呼声比较高,而实际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对遏制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反腐败斗争要坚持三项工作格局不变,要选择一个新的切入点,这就是社会改革、进步与发展,形成双同趋动机制。这个问题解决了,加大力度的问题、依靠群众的问题、监督制约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现在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已注意到以社会改革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应引起我们重视。
标签:反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