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0
摘要: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飞快,城市边缘地带区域逐渐被纳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城市边缘生活的居民,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一致.另一方面,开发商将战场转移到城市边缘,逐渐形成新老社区相接的复杂局面.本文将以昆明市官渡宝象河段为例,从复杂区域的公共空间状况出发,探讨人性化的需求与实际环境的矛盾性,试图辩证性地评价城市边缘地带的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城市边缘 公共空间 居民生活
1.公共空间的社会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社会的衰落表现在各个阶层所在的区域,这 是由其背后诸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原因推动的。但以欧洲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运动证明, 在城市中重塑公共空间的核心地位, 是这个时代应对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
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正是在于它能够把不同差异性的人, 无论其种族、阶级、年龄和爱好,集聚在一起,并通过基本的公共交往来突破原有建立在亲疏关系圈里的个体身份, 为人们在复杂的城市生活中形成更广泛层次的社会关系,并为重塑个人身份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2.城市边缘地带的空间特性
通常情况下,城市边缘区域里大量存在着违法、违章建筑,建筑的空间形态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城市边缘区域土地利用形式极为混合,主要是居住和商业为主,其余主要是仓储用地。沿街建筑大都楼下为商业,楼上为居住。土地利用混合,商业、工业、仓储布局凌乱,不利于管理。拥挤的建筑、狭窄的道路、基础设施的區乏,也为火灾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留下了安全隐患。
由于规划的缺失和管理的落后,城市边缘区域内原本的建筑主要呈自由布局式,用地性质区分明显,缺乏功能上的分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这些低收入群体大都住进交通位置较好的城市边缘区域里形成暂时性的落脚点。为给这些外来人提供住所,只能在原来的建筑上加高加盖以实现收租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但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违章建筑。
在公共设施方面,早期由于城市边缘区域未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基本上是靠村委会的自身的建设。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建筑见缝插针,社区内基本没有大块的绿地,更加缺乏防灾疏散空间。另外,社区没有体育休闲用地,人长期在这样缺乏公共空间、缺乏绿地、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下生活,极易产生被隔离、焦躁、孤独等消极情绪,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会诱发社会问题。
3.城市生活需求
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城市空间就是为市民大众提供相互作用和交往的场所。在城市户外要进行的必要活动包括如上学、上班、购物、等车、送货等。主要是对街道的利用,也是城市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而选择活动,比如散步或者晨跑,这些活动发生的频率外部形体环境质量的好坏有很大关系。一般要求比较安静、可供驻足的空间环境。最后一类是社交活动,是完全发生在公共空间中的,比如儿童游戏、人们闲聊、团体活动等。主要发生在在街头、广场的社交活动。
在人的所有需求中,包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由城市环境决定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比如空气、水等条件。安全需求当中又包括交通安全、设施、设施安全,是行为活动是否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展的需求。社交需求则要依赖于公共空间的建设。另外还包括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空间设计的核心和更高层次的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昆明市官渡宝象河段实地问题
(1)整体环境
河道起源于宝象河水库,流经大板桥、经开区、小板桥,从羊甫分流出新宝象河后,老宝象河经官渡古镇后注入滇池。河道在穿过工业区、居民区和交通枢纽区,在官渡古镇段河水浑浊发臭,乱目不堪。老宝象河流域有10个社区5万余居民,还分布着大小的集贸市场。随着城市发展发展,老宝象河沿线有不少新住宅区拔地而起。老旧的城市边缘区域、新建的居住区和官渡古镇旅游景点便成为了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在多数的城市边缘区域都会含有或大小集贸市场,这片区域有砖房、混凝土和移动板,毫无规律相互穿插;新建的居住区虽然整体美观,但在界面连续性上与旧街区不统一很难给人以整洁美观的印象。
(2)居民生活
宝象河官渡段的居住区主要呈现“大分散 ,小集中”布局,由于官渡段片区的居住功能正在发展,阶呈现出城乡结合区、城市边缘区域市发展的格局。区域的空间形态错综复杂,有旅游古镇、城中村、城市小区、建筑工地等性质完全不同的空间,并且该地区人流量大,人群复杂,其中有城市常住人群,暂住人群,工人及外来游客,各类阶级层次混杂。
经对各类人群的活动分析,老年人喜欢在早上和中午去古镇和河边休憩游玩,早上他们去进行晨练,下午则聚集一起进行一些其他活动。中年人大部分只有晚上有时间去景点或河道边活动,因为早上和中午都要外出上班,周末有例外。大部分孩童会在中午时间充裕的时候,游玩的地方除了景点以外,会在社区各种就近的角落活动。
很多当地人认为河边公园的绿化和广场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河边的景观配置太少,没什么可观察性。而古镇内部的绿化景观少,更有待加强建设。超过80%的居民喜欢居住在滨河地带,拥有良好的景观及清新的空气,20%的居民不喜欢居住在滨河地带,因为一旦涨河水或者河流被污染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当地很多人认为河流污染严重,都不太愿意在河边观赏,期待着河水变清。
(3)广场空间
区域内有规划的广场三个,主要用于集散人群,无特殊的活动处理。区域内部大部分绿化都沿着河道或者街边道路排布,绿化与公共活动之间没有设计关系。在居住社区内几乎没有规划设计的公共空间,没有可停留的区域。
整个片区内的广场空间主要依附于旅游景点呈现“块状”分布,服务对象主要是来往的游客集散、停车、购物等活动。居住区域内的公共空间未定义,有被私人随意占用来停车、堆放物品等。周边的孩童活动区域没有固定的边缘,与交通空间、商业空间混杂在一起,安全性较低。
总体来说,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就近公共空间,日常活动在安全度低、舒适度低的环境中勉强进行。当地人虽然生活在城市当中,但日常所需未被满足。
(4)街道空间
街道宽度过于狭窄,在宝象河官渡段有AAA级风景区官渡古镇和很多城中村,人流量极大而道路宽度仅在4m——7m之间,一般为单行道,人均占有宽度在1.0m ——1.5m 之间,属于拥挤状态。
街道界面功能单一,没有从各层次上分析不同的人需求,其功能复杂多样但只考虑了使用要的不同功能,没有考虑到认知功能与审美功能;整个空间界面没有注重界面的轮廓线设计、连续性设计,并且没有大体量的凹凸退进。人的行为有动静之分,宝象河官渡段沿街界面并没有以人的尺度和细部营造公共空间。街道空间中的城市小品、设施以及路面铺装设计在整体上缺乏节奏感、未能提供活动需求的安全感,没有起到活动引导作用。没有对街道高宽比进行一定的指标控制,视觉效果杂乱无章,同时没有考虑到功能的要求、情感和美学。
5.小结及建议
整个片区的生活空间除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以外,未能满足城市人生活的大部分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居住社区内部缺乏就近的“点式”公共活动空间;
(2)沿河布置的小公园未能满足日常活动;
(3)街道生活未被纳入现有的街道设计中;
(4)大量规划偏重旅游对象而忽视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对于宝象河周边这样复杂的城市边缘体来说,社会阶级充满多样性,人口流动性较强,建设开发更新极为快速的区域,建筑与建筑之间挤压出的公共空间是唯一可以让不同阶层的居民有交往的空间。所有社会问题在这个开放空间中光明化,也更平等化。利用公共空间的逐步提升改进,对城市边缘的复杂居住环境来说属于低成本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暂时未能改建的棚户区及老旧社区内,可选择进行局部灰空间的用途,挑选出可以调节空间节奏的部分进行整体设计,以提升陈旧社区的公共空间活跃度及居民日常活动的安全度。市民生活往往发生在居住的就近区域,所以街道和小空间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落脚点,而不是将大量目光投放在各大景点中。街道的设计也可以做局部的细节处理,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征询提升方案,尽量做到满足原住民的真实需求。
参考文献
?[1]许凯,“公共性”的没落到复兴——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对照下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三期
?[2]刘毅华,文化整合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以广州城中村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07年08
?[3]许建宁,昆明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研究,中国知网,2012年5月
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宝象河流域官渡段人居环境开发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ZZX303
论文作者:李舒婧,巫新洁,孙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空间论文; 城市边缘论文; 城市论文; 区域论文; 需求论文; 街道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