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1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分析乳腺癌的常用影像学检查及其特点,为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乳腺癌辅助检查手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 2015年10月在我院手术并且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乳腺癌患者62例,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6例,乳腺小叶癌9例,乳腺导管内癌5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例,乳腺髓样癌4例,粘液纤维肉瘤5例。62例均为女性,年龄27至73岁,平均53.13岁。经X线钼靶摄影、超声、CT、MRI 影像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乳腺癌,对比分析上述各类检查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90.6%为单发病灶,6.3%为多发病灶,3.1%为不规则形。64.7%病灶边缘较光滑,35.3%边缘不规则、略有分叶。76.5 %表现为环形强化,23.5%为非环形强化。结论:X线钼靶、超声、CT、MRI等一系列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类影像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影像检查方法对早期发现乳腺癌、提高乳腺癌诊断正确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乳腺癌;影像学;X线钼靶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88-01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且发病人群渐趋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乳腺X线摄影、超声波诊断为基础的乳腺癌筛查手段,以近红外线扫描、CT、MR、乳腺核医学检查为辅助的乳腺癌补充诊断手段,从更多角度提供丰富信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 2015年10月在我院手术并且证实为乳腺癌患者62例,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6例,乳腺小叶癌9例,乳腺导管内癌5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例,乳腺髓样癌4例,粘液纤维肉瘤5例。多数患者可扪及明显肿块,质硬,压痛,活动度差。该组病例病程最短者8天,最长者5年。
1.2方法
钼靶采用芬兰乳腺钼靶机和柯达乳腺X线评片系统。常规轴位、外斜位,必要时加照切线位。对患者行常规乳腺头足位及内外斜位摄片。全部乳腺钼靶 X 线片由专门从事乳腺影像诊断的医师给出诊断报告。CT采用德国16排多层螺旋 CT,病人俯卧位,放置胸腹托垫,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以乳头为中心在各个象限进行连续性对比扇扫。最后对增强前后影像逐一进行数字化减影技术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现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62例患者中,90.6%为单发病灶,6.3%为多发病灶,3.1%为不规则形;64.7%病灶边缘较光滑,35.3%边缘有分叶;76.5 %表现为环形强化,23.5%为非环形强化.超声检查共检出病灶60 例,2例漏诊、4例误诊。CT 共检出病灶62例,3 例误诊。MRI共检出病灶62例,误诊2例。
3.讨论
3.1乳腺癌简介
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全球女性肿瘤的首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在世界上虽属低发国家,但近年来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2]乳腺癌以绝经前后的妇女发病率最高,依其病理特点分为低分化癌和高分化癌两大类,前者包括硬癌、髓样癌和胶样癌,后者包括腺癌、导管癌、乳头状癌和乳头的湿疹样癌等。
3.2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众多影像学检查方法中,乳腺钼靶摄影对乳腺癌显示清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目前临床诊断乳腺癌最常用的方法,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更具有优势。乳腺 X线摄影具有简单、方便、无创、诊断标准完备等优点,尤其对早期乳腺癌微细钙化成像清晰、特征突出,是公认的检测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手段。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其易受患者病变组织位置的影响产生假阴性,造成漏诊或误诊。随着MR检查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R检查是乳腺癌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其超高场设备的快速普及和乳腺专用线圈、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使乳腺癌 MR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MR检查优势明显,具有高分辨率,检查安全、无电离辐射,肿瘤检出率高,对发生在致密型乳腺和置入假体后的乳腺肿瘤,[3]双侧乳腺可以同时成像,且在任意方向成像,近年多序列的应用使乳腺癌的诊断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乳腺CT检查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探测器进行接收 X 线管发射出的 X 线束,实现所选人体层面多方向扫描及 X 线量的测定,最后在显示器上得到 CT 图像。CT增强扫描的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检测术后复发也有其优势。 CT 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可发现致密型乳腺中的病灶,并且准确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及部位。近年来随着 CT 薄层扫描及乳腺 CT 三维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但由于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较大,所以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随着核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核医学检查在乳腺癌的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每种检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病灶情况,每种检查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医生要全面了解各种检查技术特点,根据临床情况,有效地选择一种或数种方法联合的检查方法,乳腺 X 线摄影、超声波诊断成为乳腺癌的基本筛查手段,红外线扫描、CT、MR、乳腺核医学检查作为乳腺癌诊断的补充手段,从更多角度提供丰富信息,使各项检查发挥各自最大的优势,又使各项检查的局限性降至最低,从而相互参考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论。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降低误诊漏诊率,对乳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积极作用,从而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永文,符云.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 附30例分析).现代医用影像学[J],2014,23:275-276.
[2]聂德红,李洪义,李凯,黄小飞.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查现状与新进展.中国当代医药[J],2015,22:20-21.
[3]余泽辉,库雯静,田 磊.常用影像学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转化医学杂志[J],2014,03:368-369.
论文作者:李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乳腺癌论文; 乳腺论文; 病灶论文; 影像论文; 方法论文; 检出论文; 患者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