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卫 灵

【摘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中国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纵览全局,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 中国外交 理论创新 新时代 中国特色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中,多处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创新。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正在中国外交实践中加以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是对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核心的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以独立自主、审时度势开创新中国外交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我国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原则,针对当时我国所处的复杂国际环境,提出了维护国家主权、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对外关系的外交理论。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后,审时度势,解放思想,赋予了中国外交理论以新的内涵。

绿通治理APP在不具备NFC功能的移动终端使用时,可通过图片识别技术识别车牌和身份证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具备NFC功能终端的信息录入的繁琐性,提高系统整体的可复用性。

第一,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接受并发展了“和平共处”思想,在1954年先后与印度、缅甸政府宣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邓小平同志成功地将“和平共处”原则,创造性地用以解决中英、中葡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和平方式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建构,在国际关系中意义重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当代国际史上划时代的历史贡献和伟大创举。根据这一原则,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趋利避害,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这一外交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最大程度地争取到了国内发展的有利环境。

第二,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到“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思想的提出。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主要矛盾,创造性地对世界各种力量作出科学划分,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这一重大国际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的基本立场;表明了我国争取和联合第二世界共同反霸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将国际形势的“变”与国家利益的“不变”统一起来。“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创新,彻底修正了依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传统思维,扭转了“两个拳头出击”的中国外交的被动局面,为中国外交赢得主动。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思想理论不仅继承和坚持了新中国70年来的外交基本原则,而且抓住时代脉搏,不断发展创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创新周边外交工作理念。党中央于2013年10月召开周边外交工作专题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会议确定了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如此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实属罕见。按照会议精神,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除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指导思想以外,还创新的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这一崭新外交思想,让周边国家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友善亲和、真心诚意、开放包容,突显了中国包容、共享的发展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地区合作和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表明,一是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二是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也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对所有愿意与我们交往的国家开放。邓小平同志把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外交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国策确定下来,开创了中国外交史上的新局面。

创造性地提出“义利观”。所谓“义利观”就是不搞你输我赢、你少我多,表达了中国要在自身获得利益的同时照顾对方利益。习近平主席多次讲,“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他在韩国首尔大学谈到国际合作问题时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先做朋友,再做生意”。外交既要讲原则、也要讲情谊、讲道义。“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建设,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创新发展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这是我们外交政策的基础。中国穷的时候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是从政治层面强调:中国将永远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团结与合作,中国强大了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大数据和智慧城市不再是初步的构想,目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建设中,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阿姆斯特丹地区,智能城市系统和公共照明设施实现了无缝连接,夜晚时,照明传感器会自动感知到光度变化,随后开启照明模式;芝加哥地区则是广泛构建了GPS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城市街区的数字化规划;纽约地区在地下水道系统中安装了传感器,极大地增强了城市污水排放和雨水径流水平的检测能力。另外,据证实,法国尼斯智能城市试点项目完全以IP技术为架构,基于经济模式,并利用物联网技术规划未来城市和社会整体效益,形势大好。

第三,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到“不结盟”思想指导下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独立自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工作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 无论是50年代实施“一边倒”,还是70年代的联美抗苏,我国都从未放弃独立自主原则。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同时邓小平同志赋予这一原则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1984年冷战尚未结束,邓小平同志讲:“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

第四,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认知转变。20世纪60年代,根据当时紧张的国际环境,中国曾一度坚持列宁同志在20世纪初提出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认知,认为当时我们处于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和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在那一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引导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出现严重偏差。然而,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两点论认识世界局势,对时代主题重新作出重大调整。中共十三大、十四大明确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并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正式确认。邓小平同志以思想家的敏感和政治家的魄力,抓住世界主要矛盾,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在理论上发展了以往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外交理论进一步走向成熟,并且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创新。

太湖流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近年随着流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擅自侵占河湖水域岸线、围湖造地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流域防洪、供水安全,更破坏了河湖生态系统的天然完整,削弱了水体自净和修复能力,阻碍了流域各地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近年,太湖流域管理局在水利部的领导和地方的支持配合下始终将强化执法作为依法治水管水的重要手段,以直接查处水事违法案件为抓手,全力维护了河湖水域岸线的完整和正常功能。

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国际秩序”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际秩序观发生调整,从改革开放之初强调国际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到目前“坚持维护和建设当代国际秩序”的这一立场。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维护好第二次世界大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此后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认知更加明确:中国是当代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和坚定的维护者。“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中国对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认知和定位意义重大,符合迅速崛起中的中国国家利益,不仅有利于大国之间增信释疑,也有利于维护和建设现行国际秩序,使中国更有可能以渐进方式,逐步改革现有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德育教育就是要求我们“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我校制定实施各年级的螺旋上升式的德育目标,这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随着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乃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仅提出了应对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而且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积极引领全球治理变革方向。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公开场合的讲话中,70余次提到“全球治理”概念,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思想具有鲜明特色:强调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建设。引领全球治理变革,尽显中国的大国担当。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战略视野广阔,意义深远。这一理念反映了我国希望与各国休戚与共、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全球观、世界观,超越了个体民族国家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召开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被写入报告。2017年,联合国先后两次将我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彰显国际组织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认同,这一思想在国际社会也得到了广泛和迅速的传播。

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央的一系列新的外交举措,是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勇立潮头的外交指南针,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展示了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习近平主席的外交理论与实践,从各个不同角度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习近平主席引用孔子的名言,强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和平安宁,才能发展繁荣。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习近平主席在70周年国庆讲话中强调“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绝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明确了今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方向。

每年,比利时的埃森,这个小而美丽的村庄都会组织圣诞啤酒节。在为期两天的圣诞啤酒节上,你有机会品尝150多款比利时冬季啤酒和圣诞啤酒。去年,欧洲甚至世界其他地方超过3000人慕名而来参加了这个节日。有机会来这里品尝当地最好的啤酒,还可以搭配现场提供的香肠、奶酪、牛排等佳肴,让无尽的美味温暖这个圣诞吧!

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大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谱写新篇章,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日益彰显。习近平主席主持下的外事工作,在世界事务、地区事务和周边关系上,越来越多地展现出一种大国的风范、理念和行动,其整体外交风格突出体现了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大国是国际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大国外交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提出要承担全球治理的责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我们愿意通过承担大国的责任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现了我国创新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这是一个超越民族国家的崭新世界观。“高山一起爬,低谷一起下”“轻的一起拎,重的一起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宽阔的视野与胸怀。在外交行动中,我国大力推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目的就是谋求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形成共同发展势头;在国际秩序的调整和变革中,中国积极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成为国际秩序健康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我国坚持开放合作、支持多边主义立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与他国交往中,合作共赢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突出亮点。这一系列思想理念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AKS024)阶段成果;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

标签:;  ;  ;  ;  ;  

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