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龙南医院 16345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个性化、多方面、优质的护理干预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138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抽样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9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多方面、优质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的成像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贯穿着整个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检查。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护理干预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multi aspect and high 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64 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Methods: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was to select 1388 patients who were examined by 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in the author'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of 694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various and high 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Results:the imaging quality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is an examination of the whole coronary artery CT angiography.Careful,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 of the 64 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CT angiography.
Key words:64 slice spiral CT;coronary artery image quality;nursing intervention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进步,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已经成为临床冠心病筛查和诊断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而CTA检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始图像,因此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在检查中的成功配合是提高原始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1388例患者,其中男741例,女647例,年龄38~81岁,平均52.8岁。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设备与方法
扫描设备采用德国产的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至心脏隔面。高压注射器采用美国产的NEW YORK 11590高压注射器,非离子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370 mgI/ml),剂量50~70 ml,流速5~6 ml/s。扫描前选择患者粗、直、无静脉窦的上肢静脉留置20 G的静脉留置针,并做碘过敏试验。扫描结束后利用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图像的后期处理。
1.3 护理
(1)检查前对照组做好急救药物及器材的准备,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高危因素,并选择患者上肢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留置20 G静脉留置针,用原液5 ml做碘过敏试验,观察20 min阴性后,测量患者体重、血压、呼吸、心率,签知情同意书。去除患者身上影响图像质量的异物,如胸罩、金属饰物等,等待检查。(2)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告知患者检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详细讲解检查的必要性及一些正常反应,如造影剂注入体内时会产生全身发热感、会阴部瘙痒,有时会有尿意。使用鼓励性语言,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对情绪高度紧张者,给予低流量吸氧,口服安定5 mg或肌注地西泮5 mg,以免患者因心理因素出现呼吸、心率异常增快影响图像质量。在检查中注射造影剂的流率可根据心率作相应的调整,心率慢,造影剂的流率可适当减慢;心率快,注射流率宜较快[2]。以避免造影剂充盈不足对图像质量的影响。(3)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心率及心率变化幅度是影响图像清晰度的重要因素[3]。对于心率>70次/min的患者,在确定对倍他受体阻滞剂无禁忌的情况下,口服倍他乐克12.5~75 mg或美托洛尔5~10 mg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给予低流量吸氧。对于心律不齐的患者,与医生沟通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后再做检查。(4)由呼吸产生的运动伪影是影响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指导患者反复多次进行正确的屏气训练,吸气幅度以中度为宜,避免深吸气,患者在屏气的同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切勿运动,必要时给吸氧处理,以提高屏气耐受力。在扫描时避免咳嗽、打喷嚏、呃逆及吞咽动作,屏气时间10~15 s,对反复训练难以配合者,腹部给予腹带加压,指导患者手放于前额,在屏气的同时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捏住鼻孔,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
(5)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在确认无低血压时给予硝酸甘油气雾剂舌下喷雾1~2揿/次,以扩张冠状动脉,防止血管痉挛造成的狭窄假象,并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防止对比剂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得到更加可靠准确的图像。(6)检查中护理人员通过观察窗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反应及其他异常现象,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迅速给予对症处理。(7)有研究表明用药休克的时间90%以上是在用药30 min内发生,所以检查结束后应观察患者至少30 min,避免迟缓性变态反应的发生,并嘱患者24 h内充分水化,以利造影剂的排泄。
1.4 图像质量分级评价
根据Van Hoe等推荐的标准,重建的图像质量分为5级。5级:无伪影;4级:有轻微伪影,仅主干一段轻微模糊,诊断不受限;3级:中等伪影,某一支主干的1/2以上模糊,但可以诊断;2级:严重伪影,某一支主干全长模糊或不清楚不连续,诊断受限;1级:主干不能区别,不能用于诊断。评分3~5级患者图像重建均能显示动脉血管的主干及其重要分支,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达100%;1~2级患者不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9例患者图像重建质量仅为1~2级,因心率、呼吸等因素导致图像质量下降,检查失败。干预组中2例患者2级,1例患者1级。干预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654,P<0.05)。
3 讨论
64排螺旋CT属于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对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具有良好的价值。但由于检查过程中影响因素太多,除扫描技术、图像后处理技术等因素外,呼吸、心率、吞咽、心理、对比剂等因素,都与护理工作密不可分,凸显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想取得满意的图像质量,护理人员应该有正确的评估,了解该技术的特点,及时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本组通过对1388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研究,得出了优化组合护理程序,采取精细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使成像质量的部分影响因素减低甚至得到控制,从而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成像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媛.优质护理提高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体会[J].当代医学,2012年,18(15):127-128.
[2]张兆琪.心血管疾病64排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0.
[3]赵绍宏,聂永康,蔡祖龙,等.冠状动脉疾病多层螺旋CT成像初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712-715.
论文作者:程彩虹,宋长春,侯淑艳,房伟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患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造影论文; 质量论文; 心率论文; 图像论文; 血管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5期论文;